张裕重返扬州,与他相伴的仅有凌统。毕竟,两人均出自吴郡,此行可谓是重返故土。
早在曹丕称帝的风声初起之际,孙权便急函召回张裕,命其速返建邺,商议要事。如今曹丕已然受禅登基,孙吴方面亟需明确战略方针。
上一次会议,张裕虽未参与,但通过书信已详细了解孙吴境内的态度。相较于曹丕称帝可能面临的些许阻力,孙权称帝一事则备受各方势力推崇,下面的人卯足了劲想要助他一臂之力。究其原因,无外乎“鸡犬升天”一说。
北方长期占据政治中心的地位,如今南方亦欲展现自身实力,以期与之分庭抗礼,孙权称帝既是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孙权内心虽蠢蠢欲动,但作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他并未流露任何态度。毕竟,情况确有不同:曹丕是受禅登基,而自己又该如何定位?
所以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明确了,如何提出这个称帝的由头?
孙权此次再度召集文武官员,但与会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皆为各自群体的代表。
吴郡世家:顾雍、陆逊、朱桓,他们代表了扬州本地的士族势力。
元老功勋:程普、朱治、张昭他们象征着孙家起兵以来的中坚派系。
心腹之臣:鲁肃、吕蒙、全琮,作为孙权的亲信,既区别于元老,又独立于世家,形成了独特的派系。还有一个吕壹,毕竟是孙权最顺手的小秘。
荆州世家:马良、蒋琬、潘濬,随着孙权放宽限制,荆州士人逐渐在荆州政治高层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才华横溢的士人也随之崭露头角。
张裕的定位颇为奇特,他此次的角色既是孙权的妹夫,同时也是益州世家利益的代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益州内部派系纷繁复杂,黄权一派、法正一派、刘备的旧部一派,这些势力相互制衡,张裕难以在其中周旋,只能通过向外扩展来缓解内部的压力。
作为多年执掌益州的张裕,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的代表。孙权的意图十分明确:将益州事务托付给张裕,只需确保这锅粥不煮坏即可。至于称帝后益州利益的协调问题,那便是张裕需要自行头痛的事了。
“师出要有名。”
孙权这句话就定下了会议的基调,曹丕敢做的我要做,不敢做的衡量代价也可以去做。
但是我孙权用什么名头做?总不能把刘协绑架过来,再来一次三辞三让吧。
“首先,让刘备、刘基等人以汉朝宗室的身份发布声明,指出曹丕称帝一事,实为他胁迫天子所为。即便天子的德行有所欠缺,也不应采取这种篡逆的行为。”
鲁肃首先开口,指明了基本的方向。鉴于孙权日后也将登基称帝,故在这篇驳斥的文章上语气需有所节制,以防回旋镖,同时也强调了天子德行不够,埋下伏笔。
“天下有德者居之,曹氏是逼迫天子禅位,不代表他曹丕就是顺应天命之人!”
剩下的事情就是交给笔杆子们去做,谁有这份殊荣,那就是让孙该去考虑的事情。
孙权领会了鲁肃的意思,南边是绝对不可能认同曹丕这禅让的把戏,所以必须要开喷,喷曹氏胁迫天子;喷曹氏倒行逆施。但同时也必须要承认汉室的气数已尽,必须有人顺应天命,孙权也可以是那个顺应天命的人。
“此事由张子布、虞仲翔主导。子律记录一下。(注:这是作者给吕壹起的表字,历史上吕壹字什么,并无记录。起律是和吕壹现在所负责的事情相对应。)”
吕壹作为此次会议的记录者,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今日所参与的这场会议,其重要性远超上次。若非受到了孙权宠信,不然他恐怕连踏入会场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接下来便是另一件重要事宜。”孙权站起身,口中低声自语。“曹丕称帝建制,可作为我们的参考。待孤称帝之际,断不可照搬他那一套,必然要进行一番改革。我相信诸位心中皆有所思,不妨畅所欲言。”
曹丕在汉制基础上进行变革,孙权自然也不能盲目效仿,否则岂有差异可言?
待众人交流片刻后,孙权伸手指向张裕。
“子茂,不妨先谈谈你的见解。”
“那就请各位见笑了。”
张裕心中自有盘算,目睹曹魏的建制后,他迅速意识到这正是三省六部体制的雏形。既然已有雏形,后续的改进岂不是水到渠成?
“我仔细研究了曹魏的官制,发现其大多承袭了汉代的旧制,同时淘汰了一些冗余的官职,增设了许多握有实权的职位,确保了人员各司其职。基于这一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优化。”
张裕起身走到中央,侃侃而谈起来。
“魏国设立尚书台,我们相应设立尚书省;魏国设立中书台,我们亦对应设立中书省;魏国以信重之人担任侍中,我们则设立门下省以相应。此即我所言三省架构。”
(注:科普一下为什么会是“省”,首先古代对于王者所居的地方称“禁中”,划重点。然后古人经常会为帝王避讳,把某个关键词屏蔽。聪明的读者肯定就明白了,为了避讳,禁变成了省。这源自我们的王莽同志想要拍孝元皇后的马屁,因为皇后的父亲叫王禁,所以避讳改成了省中。王莽同志倒台以后,这事情自然不了了之,但是也滋生出一个说法。王者所在为禁中,官员所在为省中。)
不给他人提问的机会,张裕继续喋喋不休。
“尚书省与尚书台职能相当,均为总领全国政务的机构。其批复文件需誊抄后呈递天子及中书省进行审核,但自身并无最终决断之权。中书省负责处理机要事务,并协助天子核实尚书省的批复内容。对于存在异议的事项,中书省可上报皇帝进行复核。”
孙权一边倾听,一边仔细分析,很快就领悟了张裕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尚书省与中书省二者的互相依存的。尚书省的权力过于庞大,需要借助中书省来对其进行制衡。毕竟尚书台并没有决断的权力,只有经过中书的复核,才能执行。。那么只要任用亲信担任中书令,尚书省就不会凌驾于皇帝的权威之上。
“具体执行事宜,责成门下省负责,门下省只有执行之权。待中书省审核通过后,门下省便需指挥相关人员展开工作。汉制设有六曹,魏国则为五曹,我计划在门下省下设六部,分别为吏部、工部、户部、兵部、刑部及礼部。”
六部的阐述简明扼要,众人一听便能领会其意,同时也认为张裕的构想确实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治框架。孙权听后频频点头,张裕的思路正合他意,因为张裕推行的三省六部制,极大地保留了天子的权力。从长远来看,三省的一把手可能会因各种原因互相掣肘,导致政务运行不畅。然而,在当前这个动荡的时代,能确保皇帝权力的稳定,便是最大的保障。张子茂,真乃大忠臣也。
“诸位有什么其他意见?”
众人并未开口,只是纷纷摇头。并非没有意见,显而易见,张裕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家觉得没必要当面提什么意见,找不痛快,有问题私下向孙权汇报即可。况且,总体上大家对这一架构颇为满意,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回去后如何安排人员,以便占据合适的职位。
孙权深知这些人个个都是千年的狐狸,便不再继续追问,他亦需时间来消化磨张裕提出的这一想法。三省首脑的人选,六部长官的任命,这些事情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朝堂的不稳定。自己可不能把子茂铺好的台子给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