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航设备的研发上,李正华也取得了突破。他在传统指南针的基础上,加装了刻度盘和定位指针,能更精确地指示方向;同时,他还参考天文知识,制作了简易的六分仪,通过测量星辰的高度来确定船只的纬度位置。此外,他还组织官员和商人,收集整理前朝的航海资料,结合沿海渔民的经验,绘制出了第一张详细的大宋海图,标注了从东南沿海到南海诸岛的航线和重要地标。
船队的建造工作进展顺利,半年后,第一艘远海探索船 “探索号” 正式下水。这艘船长二十丈,宽五丈,配备了螺旋桨推进器、改良指南针和六分仪,可容纳船员和探险家两百余人,携带的淡水和粮食足够维持三个月的航行。
圣上亲自前来参加下水仪式,当看到 “探索号” 缓缓驶入运河时,他激动地对李正华说:“正华,这艘船真是壮观!有了它,咱们大宋的海外探索计划就能顺利开启了!”
李正华躬身道:“陛下,‘探索号’只是开始。
臣已经让造船厂加快进度,再建造九艘同样规格的船只,组成一支十艘船的探索船队。同时,臣还在选拔船员和探险家,挑选那些熟悉航海、胆识过人的人才,确保第一次远航能取得成功。”
圣上点点头,语气郑重地说:“好!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希望你们能开拓眼界,为大宋带来新的机遇和荣耀!”
随着 “探索号” 的下水,大宋的海外探索计划正式启动。
李正华站在岸边,望着远去的船只,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这次远航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是大宋走向海洋、开启全新时代的开端。
在不久的将来,大宋的船队将穿越茫茫大海,将文明的火种传播到世界各地,书写属于大宋的辉煌篇章。
立冬这日的泉州港,鹅毛大雪如柳絮般漫天飞舞,却压不住码头上的热烈气氛。
十艘通体漆黑的 “探索号” 级海船并排停泊在港湾,船身长达二十丈,双层木板外裹着桐油浸泡的麻布,船头雕刻的龙首在白雪映衬下愈发威严。
甲板上,船员们身着青色短褂,正有条不紊地搬运最后一批淡水和粮食,腰间的弯刀与肩上的火枪,彰显着这支船队的双重使命 —— 探索与守护。
码头东侧的高台上,圣上身披白狐裘,手按腰间玉带,目光落在最前方的旗舰上。
李正华穿着改良后的轻便官袍,脚蹬防滑皮靴,正躬身聆听圣谕。“正华,此去远航,便是替朕、替大宋,揭开海外世界的面纱。” 圣上的声音穿透风雪,“若遇友好邦国,便以丝绸瓷器示好,传我大宋教化;若遇蛮夷挑衅,也无需手软,让他们知晓大宋的天威。”
“臣遵旨!” 李正华双手接过圣上递来的鎏金国书,国书封面 “大宋皇帝御笔” 四字熠熠生辉,“臣定带船队平安归来,为大宋开拓万里海疆。”
王爷走上前,将一个锦盒塞进李正华手中:“这里面是改良后的海图,标注了渔民口中的几处岛屿,还有应急用的信号烟花 —— 红色代表求救,绿色代表发现新地。记住,万事以安全为先,大宋可以等,陛下不能没有你。”
李正华握紧锦盒,重重点头。此时,船队统领赵海快步走来禀报:“大人,所有物资已装载完毕,船员全员到岗,随时可以起航!”
李正华转身登上旗舰,站在船尾甲板上。随着他一声令下,十艘海船依次升起红色船帆,帆面上硕大的 “宋” 字在风雪中展开。
码头上,礼炮轰鸣三声,圣上与大臣们挥手送别,直到船队渐渐消失在茫茫海平面,才转身离去。
船队驶出泉州港后,很快进入外海。
起初几日,海面还算平静,船员们按部就班地轮值 —— 了望手站在桅杆顶端,时刻警惕暗礁与风暴;导航员依靠改良后的指南针与六分仪,每半个时辰记录一次航向;工匠们则每日检查螺旋桨推进器,确保无风时能正常运转。
可到了第五日,海面突然变天。乌云如墨般压下,狂风卷着巨浪,狠狠拍打在船身上。
船身剧烈摇晃,甲板上的木桶被掀翻,淡水与粮食散落一地。
李正华亲自走上甲板,指挥船员加固船帆、绑扎物资:“所有人抓住固定物,不要慌!这船能抗住!”
他早有准备 —— 船体采用双层加固,关键部位加装了铁板,即便被巨浪撞击,也不会轻易破损。经过一夜奋战,船队终于冲出风暴区。
当朝阳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时,船员们都松了口气,看向李正华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敬佩。
赵海擦着脸上的海水,感慨道:“大人,若不是您设计的这船够结实,咱们这次怕是要栽在海里了。”
李正华望着远方,笑道:“海上航行本就充满未知,咱们只能做好万全准备,才能应对突发状况。继续按航线前进,不出意外,再有五日就能看到陆地了。”
第十日清晨,了望手突然高声呼喊:“前方发现陆地!有炊烟!”
船员们纷纷涌上甲板,顺着了望手指的方向望去 —— 远处海平线上,隐约可见一片陆地,岸边有零星的茅草屋,袅袅炊烟在晨雾中升起。
李正华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看建筑风格,像是部落聚居地,没有城墙,应该没有太强的防御能力。赵海,派一艘小艇,带五名船员过去交涉,注意保持友好,不要携带武器。”
小艇很快放下,由精通手语的船员王二带队,向岸边划去。岸边的土着居民很快发现了他们,十几个穿着粗布麻衣的男子手持石斧、弓箭,警惕地围了上来。
王二等人连忙放下船桨,双手高举,示意没有恶意。
可语言不通成了最大的障碍。土着们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王二等人一句也听不懂,只能靠手势比划 —— 指着船上的丝绸,又指着土着的茅草屋,试图表达贸易的意愿。
土着们显然不理解,反而更加警惕,有几人甚至拉开了弓箭。
王二无奈,只能带着船员返回。“大人,他们听不懂咱们的话,也不明白咱们的意思,还拿着武器对着咱们。” 他有些沮丧地禀报。
李正华沉吟片刻,突然想起什么:“他们有没有文字?你试试用树枝在地上写几个字,看看他们有没有反应。”
第二次交涉时,王二特意带了一根树枝,在岸边沙地上写下 “宋”“友好” 等字。
土着们看到地上的字,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其中一个年长的老者走上前,接过树枝,在地上写下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