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火星地球化工程总部大楼。
总工程师的办公室中,徐川已经收到了来自金陵那边的汇报。
邮箱中,冯高院士已经将最新的mIRI天文观测数据和绘制出来的引力波谱图发送了过来。
而与这份数据一起发送过来的,还有一份NASA宇航局掌握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
如果说昆仑镜外太空望远镜单独的天文观测数据可能还存在乌龙的话,那么韦伯外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无疑直接抹除了乌龙的可能。
因为它搭载的近红外光谱仪同样检测到了来自参宿四方向的异常引力波信号。
该信号持续9分47秒,频率范围0.1-10hz,mIRI天文观测数据几乎与昆仑镜观测到的数据一致。
这意味着‘乌龙’观测误会已经解除。
毕竟不可能两台人类最顶尖的外太空空间望远镜同时出现仪器故障,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参宿四方向,乃至参宿四本体上一定发生了什么,才会形成恒星引力波。
这对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来说,绝对是堪比引力波被证实的重大成果。
而针对这一特殊现象,NASA宇航局那边已经紧急启动了詹姆斯·的韦伯空间望远镜上的中红外成像仪对参宿四所在的恒星区域进行连续扫描。
但受限于指令传递与韦伯望远镜镜面调整等各方面的因素,最快开启扫描也是五小时以后的事情了。
不过幸运的是,人类还有另外一台超级空间望远镜,此刻正面对着参宿四。
尽管调试工作尚未全部完成,但昆仑镜的核心观测组件,如近红外照相机、近红外光谱仪、中红外设备、无缝光谱仪等光学与近\/中红外波段仪已完成了调试。
至少足够应付现在的扫描工作了。
至于后续的调试工作,在徐川的指令下已经暂时停止,先保持利用已经完成调试的观测组件保持对参宿四的扫描,完成数据收集等韦伯望远镜开启扫描工作后再继续进行。
......
将冯高院士传递过来的mIRI天文观测数据和绘制出来的引力波谱图翻阅了一遍后,徐川站起身,找到了正在另一个办公室中处理着工作的平国栋。
敲了敲门,正在办公桌后面的平国栋迅速站了起来,一边笑着打招呼,一边准备泡茶。
“徐院士,您来了。”
徐川摆了摆手,开口道:“不用泡茶忙什么的了,我过来只是和你说一声,我准备回金陵那边一趟,这边剩下的撞击实验工作要先交给你了。”
听到这话,平国栋微微愣了一下,下意识的问道:“回去?那边出什么事儿了?”
也不怪他会这么想,毕竟现在可是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关键时期。
第二轮的撞击探测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其撞击采集到的数据将决定整个工程的命运。
而在这种关键时候徐川方向这边的工作跑回去,他能想到的唯一因素就是金陵那边出了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
徐川:“那边有点新的研究,我需要回去一趟。时间的话....可能一到两周吧,预估差不多正好这边的撞击实验结束我能赶回来。”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这边的工程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就可以了,二三轮的撞击实验数据到时候发我邮箱,我会看的。”
沙发对面,平国栋点了点头,也没再追问,笑着道:“行,没问题,我会第一时间将撞击数据发给您的。”
既然徐川已经决定了要离开这边,他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毕竟国家安排他过来是做辅助工作,帮助徐川解决那些不需要耗费他精力的日常工作的,而不是越疽代苞把自己当上级管所有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他还是温远航,亦或者是曾经的高明远都把握的很好。
尽管辅助徐川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的他们在大部分的事情上都能够直接做主,尤其是涉及到经费、采购一类权柄极大的工作都能自行决定。
但他们都清楚,自己的权柄来源于面前这位国宝级学者。
当然了,能够被上面挑中过来担任徐川的副手辅助工作,无论是品德还是能力,那绝对都是全方面进行过评估‘筛选’的。
.....
交代了一下火星地球化工程这边的项目工作后,徐川也没有过多的停留,搭乘高铁赶回了金陵。
休息了一晚上后,他一大早便赶到了下蜀航天基地这边。
由于负责望远镜的日常运行、数据接收、校准等日常工作的基地总部还在修建当中,所以昆仑镜的团队目前暂时借了下蜀航天基地这边的一层办公楼当做临时总部,等未来紫金山那边的总部基地修建好后再搬过去。
办公室中,已经提前知道了徐川要过来的冯高院士早早的就等候在了这里。
在看到徐川后,他迅速站起来满脸笑容的迎接道:“徐院士,你回来了。”
看着面前这位头发半白的老院士,徐川笑着开口道:“叫我小徐或徐川都行,冯老别这么客气,总感觉怪怪的。”
冯高笑呵呵的点点头,道:“行,那我就托个年龄大,叫一声徐川。”
寒暄了两句,在助理帮忙泡了一壶清茶后,徐川切入了正题,开口道:“冯老您发送给我的天文观测数据我已经看过了,参宿四现在的情况如何了?是否有超新星爆发的可能性?”
沙发对面,冯高院士沉吟了一下,开口道:“在你回来之前,我已经将以前天文学界对参宿四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整理。”
“从过去十年到现在,每年的mIRI天文观测数据我都有归类。从这些数据来看,参宿四目前处于一个聚变过程复杂的晚年阶段。”
“尽管它目前星体内依旧以氢氦聚变为主,但核心内部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碳、氮、氧、硅等大质量恒星晚年聚变的元素材料。”
“这些元素在参宿四强大的内部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和氢氦一样在进行着聚变,最终演化成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晚年参宿四。包括碳闪、氖燃烧、硅聚变等过程都在同步进行着。”
“至于超新星爆发的时间,按照目前对参宿四的观测和相关的数据,以及天文学界普遍的判断来看,多数研究认为爆炸可能发生在未来10万至100万年之间。”
“是否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超新星爆发,这取决于其核心核聚变阶段的进展,而从目前的观测数据来看,参宿四应该处于碳聚变时期。”
说到这,他脸上带着笑容看向徐川,开口道:“说起来,这还得多亏了你。”
“要不是你大一的时候做出来的研究成果,确认了参宿四实际上是一个双星系统天体,最近这些年来参宿四的天文观测数据也不会如此的详细了。”
“不过这还不够,如果想要精确判断参宿四目前进展到了生命的哪一步的话,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观测数据。”
“所以我申请在昆仑镜调试工作完成后,开启对参宿四的元素聚变观测!以了解它现在的具体情况!”
沙发对面,徐川笑着点点头,道:“这个没问题,事实上我之前从NASA那边购买这台空间望远镜就是为参宿四准备的。”
事实上,一颗恒星,尤其是参宿四这种大质量的晚年红超巨星内部的聚变和能量变化是非常复杂的。
并非大众认知中的那样,氢元素聚变完后开启氦聚变,氦聚变完后再开始碳聚变这类前者‘燃烧’完后者再跟上继续聚变的顺序。
就拿参宿四来说,正如冯高所说,目前正处于生命周期晚年的参宿四核心内部的聚变反应其实非常复杂。
既有最常见的氢聚变、氦聚变,也有碳、氮、氧、硅这些逐级点燃更重的元素聚变反应。
这些复杂的反应在恒星中心并存,并且同时产生。
当然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它们也是有序的,而并非像砂砾一样你挤我我挤你的聚集在一起。
如果是从结构上来说,晚年大质量恒星内部的聚变反应就像是洋葱一样,是一层一层的。
表面是相对更轻的氢元素,往里则是比氢更重的元素,最中心则是已经无法聚变产生能量的铁元素等等。
这些聚变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恒星内部压力能够抵抗引力,从而防止恒星进一步收缩。
只要恒星内部的聚变反应能够持续进行,恒星便能够稳定地散发能量。
如果有一天,当恒星的氢燃烧殆尽,或者说氢大量消耗而导致内部核聚变力量不足以抵挡万有引力而持续收缩时,恒星庞大的引力势能会转化为热辐射。
这些能量进一步注入恒星外层,导致恒星体积膨胀,进而形成红巨星。
如今的参宿四便处于这一阶段的末期,它的体积足足是太阳的数亿倍。如果将其放到太阳系中,其巨大体积足以吞噬木星轨道内的所有行星,延伸至小行星带附近。
而在恒星的氢燃烧殆尽,或者说氢大量消耗后,恒星内部便会逐级点燃聚变碳、氮、氧、硅这些更重的元素。
这些反应同样可以为恒星提供了稳定的能量来源,也可以对抗的恒星自身庞大的引力。
但相对比氢来说,这些更重的元素聚变的时间可以说非常短暂了。
比如碳聚变燃烧,持续时间仅仅一千年,氖燃烧则只有0.1-1年,氧燃烧更低,只有数周,硅聚变更是小于七天。
而当硅元素在核心聚变生成铁时,恒星的核聚变已难以再进行下去。
因为铁核不再释放能量,反而吸收能量,使得核心逐渐变得不稳定。一旦恒星内部的铁核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引发发剧烈的坍缩,从而导致恒星死亡。
这些元素的聚变不仅仅是恒星的能量来源和对抗自身庞大引力的基础,还塑造了其独特的光谱特征。
不同的恒星,乃至不同阶段的恒星都有自身独特的光谱特征。
比如太阳,其光谱属于G2V光谱型,有效温度为5770 K。太阳电磁辐射中99.9%的能量集中在红外区,可见光区和紫外区。
而参宿四的光谱则属于为m1-m2 Ia-ab,属于红超巨星,其表面温度较低(约3000-40 00K),呈现红色光谱特征。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光谱特征,天文学家能够深入了解恒星内部的情况,进而推测出恒星的年龄、质量等关键信息。
......
和冯高院士聊了一会有关于参宿四的最新情况,安排好昆仑镜后续的观测工作,拿到了相关的天文观测数据后,徐川便返回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
之所以抛开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返回金陵并不仅仅是因为参宿四的天文观测数据。
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完成!
在洗漱间洗了把脸后,徐川走进了书房,从书柜中找到了薄薄的一份尚未完成的手稿。
封面上,‘虚空场论’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中。
没错,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便是完成此前一直都没有完成的‘虚空场论’了!
而在这最后一部分没有完成的理论中,还有一项涉及到了引力和时空的关键技术,是此前他没有灵感的地方。
但现在,最关键的时机和数据,他已经等到了!
思索着,徐川翻开了虚空场论手稿,在最后十几页中,一项关键性的理论映入他的眼帘。
【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
这才是他迫不及待从京城赶回来的关键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