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驭星工程后续的商讨会遭遇了百般困难,但一期的撞击实验仍然在继续。
在经历了长达一周的数据采集与间隔期时间后,一期撞击实验中的第二轮正在准备中。
火星外太空近地轨道上,瀚海号航天飞机悬停在北半球轨道上,在他们的脚下,便是火星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也是驭星一号陨石撞击的目标点。
地面上,采集撞击坑数据的火星车和相关的自动化智能设备正在忙碌着。
那漫天的尘埃在经历了数天时间的沉降后已经消散了不少。
虽然说要完全恢复到撞击之前的清澈太空至少还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但至少现在从高空俯瞰地面已经能够模糊的看到撞击中心的场景了。
那直径数十公里的崭新环形山如同星球表面一个狰狞的烙印,中心区域还残留着被高温水流瞬间冲刷、切割出的伤痕。
而环形山底部,数个巨大的涌水口仍在喷吐着相对温和但依然滚烫的间歇泉,泉水在环形山底部汇流,形成了一个被蒸腾白雾笼罩的、浑浊而温热的新生湖泊。
当然,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冰湖。
那是乌托邦平原的地壳被撞破后,地下水冰在撞击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与压力从地底喷发出来的水冰物质结合尘埃、岩浆在地面流淌时遭遇到极冷大气而极速冷冻形成的。
不仅如此,在撞击后的数个小时内,那富含矿物质的温热水汽在稀薄寒冷的火星空气中凝结,形成持续不断的冰晶,纷纷扬扬地洒落在环形山内外。
进而给这片新生的、依旧滚烫的死亡之地覆盖上了一层形状诡异的白霜,看起来就如同锋利的剑尖一样。
这种奇特的场景,也就只有火星这种特殊的环境能够形成了。
......
与此同时,另一边。
金陵,下蜀航天基地的院长办公室中。
一阵敲门声出传入正处理着手中工作的常华祥院士耳中。
还没等他说一声‘请进’,办公室的大门就被人粗鲁的推开了,一道急促的中老年男声紧随而来。
“老常,徐院士他在不在这边?”
办公桌后面,常华祥站起身来,道:“他去京城那边了,最近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进入了关键阶段,他过去指挥了,你不知道?”
闯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紫金山天文观测站那边的冯高院士,国内天文领域的大牛。
曾主导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了60%以上的国内天文学科领军人才。
本来这位年龄比他还大两岁的老院士都已经退休享受生活去了,后面听说徐川从NASA宇航局那边购买了一台比韦伯还大的空间望远镜,便风风火火的自己找上门来了。
如今担任昆仑外太空空间望远镜的负责人,正在配合NASA宇航局与tRw公司安排过来的安装人员调试昆仑镜。
对面,冯高愣了一下办公室中,深吸了口气,缓了缓后开口道:“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在忙昆仑镜的事情,没太关注外面的消息。”
停顿了一下,他好奇的问道:“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情况如何了?我记得那边好像已经进入对火星的勘探了吧?有最新的探测数据吗?”
作为一名天文学家,他对火星自然是感兴趣的。
如果不是年龄实在是太大了,他早就申请加入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了。
常华祥笑了笑,道:“那边现在正在进行一期撞击实验。”
闻言,冯高又愣了一下,有些惊讶的问道:“这么快?”
常华祥笑着点点头,一边泡茶一边道:“先坐吧,不急。慢慢说,怎么,昆仑镜发生什么事了?”
“哦,对!”
说起正事,冯高院士也回过神来,眼神中带上了一丝激动和兴奋,快速的从包中摸出来了一份资料报告,声音中带着兴奋开口道:
“大发现!”
“昆仑·外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参宿四产生的引力波涟漪!”
“这可是一种全新且未知的引力波!足够载入史册了!”
听到这话,常华祥院士抬起头看了过去。
他想起了上次徐川和他聊过的异常引力波数据和虚空场论中有关于恒星晚年会会产生一种‘壳层坍缩-激波’预言现象。
倒不是不相信这份预言理论,只不过当时徐川所分析的实验数据是正在调试的昆仑镜所观测到的。
正常情况下,这种校检照片和观测数据并不具备太大的科研分析价值。
主要是校检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误差数据,会导致数据错乱与失真,中间可能会分析出各种乱七八糟的现象。
就像哈勃望远镜当初调试的时候曾在南鱼座距离地球25.13光年处,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它围绕着一颗叫做北落师门的恒星公转。
但正当天文学家想继续研究它的时候,它竟然在调试完成的哈勃望远镜中消失了。
从2014年开始,天文学家就再也没有观测到过这颗“行星”。
而后面通过韦伯望远镜对这颗行星进行重新探测的时候,确认了这只是一件‘乌龙’。
简单的来说,就是哈勃望远镜调试阶段观测到的天文数据有问题,实际上探测到的只不过是一片巨大的尘埃云。
因为数据的误差,导致天文学家们在对其分析的时候,认为它是一颗巨大的其他行星。
所以对于昆仑镜调试时探测的数据,即便是徐川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引力波,常华祥也没太在意。
不过他记得当时徐川还留下了一句话,如果他的推测没有错的话,那么上次观测到异常引力波涟漪肯定不会是单独的个例,伴随着参宿四硅燃烧聚变的进行,这种异常引力波肯定会持续观察到。
而现在,这份预言中的现象,重新观测到了。
“参宿四的异常引力波?真的出现了?”
回过神来,常华祥院士看向冯高,下意识的开口问道。
沙发对面,冯高亢奋的点着头,道:“没错!昆仑镜的NIRSpec近红外光谱仪捕捉到了来自参宿四方向的异常引力波信号。”
“经过数据分析与确认,我完全确认该异常引力波信号来自参宿四。”
“我已经联络了NASA宇航局那边管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研究团队,正在对韦伯望远镜的探测数据进行搜索,寻找是否有无追踪到相同的异常引力波信号。”
“如果韦伯也观测到了,那这可是天文学上的全新发现!”
“一种来自非超新星爆发的恒星引力波!刷新了天文学界的记录,弥补了我们对恒星的重大研究领域!”
“徐川那小家伙也太猛了!竟然真的预测到了参宿四会产生这种特殊的引力波!”
“......”
从对方的手中接过了资料报告后,常华祥院士迅速翻阅了一下这份观测数据。
正如冯高所说的一样,如果真的证实这次异常的引力波信号来源于参宿四的话,这将是一次刷新天文学记录的观测。
毕竟作为时空的涟漪,引力波通常由宇宙中剧烈的天体物理事件产生,如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等。
恒星虽然也能产生,但通常是恒星末期形成的超新星爆发才能产生引力波涟漪。
而像参宿四这种还处于恒星晚年的恒星,理论上是不可能产生引力波的。
如果真确定了这次的异常引力波是参宿四发现的,不得不说这的确是天文学界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观测成果。
沙发上,常华祥院士翻阅着手中的观测数据,看着报告上那些看起来有些奇怪引力波图像,好奇的开口问道。
“这个绘制的引力波谱图,怎么和我之前见过的不太一样?”
资料报告上,针对参宿四的观测数据已经通过超算整理绘制成了图表。
通常来说,正常引力波信号在时域上的波形通常类似正弦波的特定变形,频率较为稳定且可预测。
且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具有特定的波形和频率特征会与已知的天体物理模型相契合。
但这一次由昆仑镜探测到的异常信号的频率波动范围极为特殊,其引力波信号却呈现出独特的模式,与以往任何记录都不相符。
它既不同于典型的双黑洞合并产生的高频信号,也非中子星缓慢旋近过程中的低频信号。
不仅波形显得极为复杂,不具备常见引力波信号那种简洁而规律的形态。在信号的强度变化上,同样表现出不规则性,并非如预期那样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平稳衰减。
如果要通俗一些形容的话,这次参宿四散发的引力波信号就像大A的股市曲线一样、其波形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急剧的起伏和转折,频率也如无序跳动的音符,毫无规律可循。
不仅仅是引力波的波形方面数据显得极为异常,就连强度方面,这一次的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都与正常信号截然不同。
正常来说,引力波的信号会遵循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衰减规律。
但这一次探测到的参宿四引力波异常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强度时而急剧下降,时而又出现短暂的增强,仿佛受到某种未知力量的调制。
沙发对面,冯高院士笑着解释道:“这就是它与其他引力波的不同之处了。”
“按照徐院士提供的理论,大质量恒星晚年在进行硅燃烧时产生的超高的温度会导致中微子辐射压骤减,而外层硅燃烧壳层在0.03秒内坍缩速度达到15%光速。”
“当中微子辐射压骤减以及硅燃烧壳层坍缩的速度超过一定界限时会产生壳层坍缩-激波,并引发时空剧烈震荡,从而形成引力波。”
“而在这个过程中,在参宿四强大引力的潮汐作用下,发生了物质的重新分布或内部结构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时空的局部扭曲,产生异常引力波信号。”
“简单的来说,就是参宿四内部硅聚变燃烧坍塌产生的引力波,会在参宿四内部物质重新分布的影响下变化,从而使得它的横波产生了剧烈的变化,造就了引力波谱图的异常。”
“这绝对是物理学界中的一个大突破,说不定因此获得诺奖也有可能!”
说到这,这位如今已经八十多岁的老院士风风火火的站了起来,一把拾起了桌上的资料报告就朝着办公室外走去。
“不行,我得赶紧将这个好消息传给徐川!”
“他不在你这儿我就不坐了,先走了!”
沙发上,看着风风火火跑出去的冯高,常华祥笑着摇了摇头,端起茶几上的瓷杯抿了一口。
虽然他并不是一名天文学家或天文物理学家,但他倒也能理解冯高的激动。
2017年的时候,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三位物理学家因利用LIGo探测器首次探测到由两个黑洞合并引发的引力波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如果是从重要性上来说,提出了这种特殊引力波形成理论,并且观测到了它存在的恒星引力波远比2017年的发现更加重要。
毕竟2017年的成果仅仅是观测到引力波的存在,理论是爱因斯坦提出的。
而这一次的理论和观测结果,却都是徐川完成的。
尽管后者的观测并不是他一手主导的,但对参宿四的观察却是他提出的项目。
从这方面来说,获得一枚诺奖绝对足够了。
只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诺奖也并非那么的重要,毕竟物理学奖他已经拿到过了,而且还不是一次。
但对于冯高来说,说不定他能藉此获得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呢。
涉及到这样一枚代表科学领域最高荣誉的勋章,恐怕没几个人能坐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