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二十五年冬,成都未央宫。距“洛阳星火”之讯传回已过旬日,这短短十日,却让整个蜀汉朝廷高层经历了一场无声的风暴。卫将军诸葛瞻依据靖安司密报所做出的“天时将至,加速备战”的判断,以及皇帝刘禅“外松内紧,全权托付”的决断,已通过最隐秘的渠道传达至大将军姜维、安南将军霍弋等核心方镇。然,此等关乎国运之决断,绝不能仅止于少数核心的默契。它需要一场在最高庙堂之上的公开议定,需要统一群臣意志,需要将战略判断转化为可执行的国策,更需要赋予其无可置疑的合法性。一场决定未来数年乃至十年国家走向的最高军国会议,在未央宫前殿凝重肃穆的氛围中,悄然拉开帷幕。
辰时正刻,钟鼓齐鸣。皇帝刘禅衮冕临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沉静,不怒自威。历经南中十年的砥砺与还都后的执政,这位曾被视为庸弱的君主,眉宇间已沉淀下深沉的决断力。御阶之下,文武重臣依序肃立。左班以卫将军录尚书事、武乡侯诸葛瞻为首,其下尚书令陈祗、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光禄大夫谯周等文臣谋士;右班则以大将军、平襄侯姜维为冠,其侧安南将军、邛都侯霍弋,以及张翼、廖化、董厥等功勋宿将。此外,如陈寿、李密等青年才俊亦特许列席末位,以示对新一代的栽培。殿内铜炉炭火炽旺,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绷与期待。所有人都明白,今日之议,将决定汉室未来的命运。
会议由皇帝刘禅亲自主持。他并未急于开口,而是目光缓缓扫过群臣,最终落在诸葛瞻身上,沉声道:“卫将军,日前所议北事,关乎社稷。今日群贤毕集,可将形势、方略,详陈于廷,俾使众卿共议,上下同欲。” 这是定调,也是将决策推向公开化的信号。
诸葛瞻应声出列,手持玉笏,步履沉稳地走至殿中悬挂的巨幅天下舆图之前。他并未立即开口,而是先向刘禅及众臣微一躬身,目光沉静如水,却自有慑人光彩。
“陛下,诸位同僚。” 他的声音清晰而平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日前,靖安司确获密报,晋主司马炎病入膏肓,晋廷内争已趋表面。太子愚钝,贾后弄权,外戚杨骏跋扈,宗室诸王心怀异志。此诚可谓洛阳星火已现。然,星火能否燎原,非天定,实人为。瞻与靖安司张司主、秘书令郤正等连日研判,以为此确乃我朝自南中复兴以来,前所未有之战略机遇!”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点划过几个区域,分析道:“然,机遇亦伴随风险。其利有三:一、晋室内乱,中枢瘫痪,政令难出洛阳,边防协调必然大乱,此为我战略主动之基;二、内耗必损国力,虚耗其军心士气,此为我乘虚而入之机;三、乱局之中,晋境心向汉室之士民、以及受司马氏压制之胡酋,皆可为我所用,此为我瓦解其势之力。”
话锋一转,语气转为凝重:“然,其弊亦有三:一、晋室地大物博,根基犹在,尤以杜预镇荆州,王濬仍占据益州一隅,唐彬抚幽州,此等边镇重将,若应对得当,仍具强大实力;二、我若先行发动,晋室内部或能暂弃前嫌,一致对外,反促其团结;三、东吴孙皓,暴虐无常,其态难测,若见我北出,或会趁火打劫,袭我侧背。”
分析至此,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姜维、霍弋等将领,最终回到刘禅身上,斩钉截铁道:“故,瞻之浅见:当前绝非高枕无忧之时,亦非倾巢浪战之机。当行‘静观其变,加速备战,谋定后动,一击中的’之策!此策核心,在于‘以我为主’,将主动权牢牢握于己手,待晋室乱局深化至不可逆转,再施以雷霆一击!”
诸葛瞻的分析高屋建瓴,利弊权衡清晰,殿内群臣皆凝神静听。话音刚落,大将军姜维便慨然出列,声若洪钟:“陛下!卫将军洞若观火,所言极是!此确乃千载一时之机!维在汉中,日夜操练兵马,甲杖已备,粮秣渐充,三军将士,求战心切,如久旱盼甘霖!愿陛下早定北伐大计,维愿亲提锐旅,出秦川,收陇右,克复关中,直指洛阳!纵有风险,然大丈夫建功立业,正当时也!岂可因噎废食,坐失良机?” 其言充满了老将的锐气与时不我待的迫切,代表了军中强大的主战声音。
然而,光禄大夫谯周立即持笏反对,他须发皆白,语气沉痛:“陛下!大将军忠勇可嘉,然老臣窃以为不可!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晋室虽乱,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杜预、王濬,皆世之名将,岂是易与?我朝新复旧土,民力未复,府库未盈。若轻启战端,胜则固然可喜,然若败,或僵持不下,则十年生聚,毁于一旦!届时晋乱或平,反噬于我,则社稷危矣!不若效汉文帝待诸吕之乱故事,静观其变,固守根本,待其自毙,方为上策!” 其言引经据典,充满了对国力的担忧,代表了朝中强大的稳健派势力。
大司农张质亦面露难色,附议道:“陛下,谯大夫老成之言啊。去岁虽有积储,然支撑大军远征,千里馈粮,耗费何其巨也!若战事迁延,必加赋于民,恐伤陛下仁德之心,动摇国之根本。还望陛下与卫将军、大将军慎之再慎!” 财政压力,始终是主和派最有力的理由。
双方争执不下,殿内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张翼、廖化等老将多支持姜维,认为战机稍纵即逝;而部分文官则倾向于谯周、张质,主张稳妥为上。安南将军霍弋此时出列,他镇守南中、兼防东吴,视角独特:“陛下,诸位。弋在南中,亦知东吴动向。孙皓虽暴,然其将陆抗新逝,水师犹在。若我大军北出,东线空虚,吴人是否会重演偷袭荆州之故事?不可不防。北伐之前,需先定东吴之策。” 此言将潜在的侧翼威胁摆上台面,使局势更显复杂。
就在争论趋于白热化之际,皇帝刘禅将目光再次投向始终凝神静听的诸葛瞻,沉声问道:“卫将军,诸卿所论,皆有其理。然,国之大事,需有决断。于方才所议,卿可有更详尽之策,以解诸般疑难?”
诸葛瞻深吸一口气,再次出列,走到舆图最前方,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瞬间压下了嘈杂:
“陛下,诸位同僚。姜大将军欲乘时进取,乃武将本色,国之干城!谯大夫、张司农忧心国本,霍将军顾虑东线,皆是老成谋国之言,瞻深为感佩!然,瞻以为,当此非常之时,岂可再循常理?‘静观’非‘坐待’,‘备战’乃‘主动’!当以‘以静制动,以攻为守,全盘布局,梯次投入’为要旨,行‘三年方略’!”
他随即清晰阐述了其深思熟虑的系统性方案:
“故,臣恳请陛下,定此‘未央之策’,未来三年,举国上下,需遵循以下纲领行事:
“第一年:‘外示绥靖,内修战备’” 他划定初期阶段,“对外,遣一能言善辩之重臣为使,携厚礼赴洛阳,假意朝贺,若司马炎身故则致哀,重申‘汉晋和睦’,以麻痹晋廷,争取时间。同时,密令靖安司,不惜代价,加大对晋境各方势力的渗透、策反力度。对内,命大将军姜维,在汉中开展大规模秋季演武,以演练为名,完成主力部队的集结、装备最终检查与战术磨合。命大司农张质,统筹全国粮草,完成向前线预设囤积点的秘密输送。此年,重心在于‘完成准备,迷惑敌人’。”
“第二年:‘陈兵边境,待机而动’” 这是关键阶段,“若晋室内乱确如预期般加剧,则命大将军将主力推进至斜谷、骆谷、子午谷等北出口岸,筑垒屯兵,摆出随时可能出击的姿态,进一步加压,促使晋边境守军恐慌,动摇其内部人心。同时,由霍弋都督加强江州、永安水师,对东吴保持强大威慑,可伴作与吴协商‘共分荆襄’,实则牵制,使其不敢妄动。此年,重心在于‘施加压力,创造战机’。”
“第三年及以后:‘雷霆一击,锁定胜局’” 这是决胜阶段,“一旦确认晋室内乱已不可逆转,如诸王混战爆发,或边镇大将卷入内战,或其边境防御出现致命漏洞,则陛下颁诏,大军齐出!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夺取陇右、关中,巩固防线;第二阶段,伺机东出潼关,克复洛阳。具体进攻路线、兵力配置,由大将军姜维依当时情势详定。此阶段,重心在于‘把握时机,争取全胜’。”
此方案既回应了姜维的求战之心,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出击条件,又照顾了谯周等人的担忧,强调了充分的准备和风险控制,更考虑了霍弋提出的东线威胁,体现了全局观。刘禅听罢,沉吟良久,目光扫过群臣,见姜维颔首,谯周等人虽仍有忧色却也无更好建议,遂决然拍案:
“善!卫将军算无遗策,深合朕意!此三年方略,步步为营,进退有据!便依此议,定为国策,颁行天下!自即日起,举国上下,文武百官,各州郡县,皆需以此为准,全力施行!大将军姜维,总揽北线军务;卫将军诸葛瞻,总揽全局协调与后勤;安南将军霍弋,确保东线无虞;大司农张质,保障粮秣无缺;其余诸卿,各司其职,同心戮力!违者,以误国论处!”
“陛下圣明!” 群臣山呼。一场最高战略决策,就此定论。未央宫内的这场定策为蜀汉政权未来数年的行动指明了方向,将洛阳星火带来的战略机遇,转化为了一套清晰、可行、风险可控的国家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