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十二月的太行山,寒风凛冽。这天清晨,林烽正在车间里指导工人调试新改进的炮管镗床,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厂长!急电!师部来的加急电报!沈泉裹着一身寒气冲进车间,手里挥舞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林烽接过电报快速浏览,脸上先是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随即绽放出欣喜若狂的笑容: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延安给咱们送来了!
车间里的工人们都围了过来,老周好奇地问:厂长,什么大神啊?
是坦克工程师!林烽激动地抖着手中的电报,延安派来了五位原东北坦克厂的工程师,今天下午就到!
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车间里引起了轰动。王老铁兴奋地搓着手:我的乖乖!坦克工程师?这可是真神啊!
唐忠祥推了推眼镜,难得地露出激动的神色:如果电报上说的是真的,那咱们的坦克研发就要迎来重大突破了!
林烽立即安排:老周,你带人把新整理出来的研究室再打扫一遍。老铁,把咱们缴获的那几台坦克再检查一遍。沈泉,带一个排的战士,随我出城迎接!
下午两点,林烽带着迎接队伍早早等候在瓦窑堡城外五里的路口。寒风卷着雪花,但每个人都翘首以盼。
来了!来了!哨兵突然喊道。
只见远处的山路上,出现了一支小小的队伍。五个人骑着毛驴,后面跟着一个班的护卫战士。让人惊讶的是,这五位工程师都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虽然长途跋涉却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
林烽快步迎上前去,为首的一位中年男子利落地跳下毛驴,笑着伸出手:您就是林烽厂长吧?我是荣克,这些都是我的同事。
林烽热情地握住他的手:你们可来了,咱的坦克梦就靠你们了!
荣克转身一一介绍同伴:这位是发动机专家田方,在东北时专门研究坦克动力系统。
田方是个精干的年轻人,推了推眼镜,腼腆地笑了笑。
这位是底盘专家彭家蒙,精通履带传动系统。
彭家蒙身材魁梧,手掌粗大,一看就是经常动手实践的人。
这位是坦克装甲专家杨勇。
杨勇神色严肃,微微点头致意。
最后这位是特种钢冶炼专家李均。
李均拎着一个沉重的皮箱,里面装满了各种钢材样品。
林烽看着这五位各怀绝技的专家,激动地说:太好了!你们就是咱们兵工厂最需要的宝贝!快,先回厂里暖和暖和!
回厂的路上,五位专家对沿途的防御工事很感兴趣。杨勇指着山腰上的暗堡说:这些工事布局很专业,看来林厂长对防御很有研究。
林烽笑道:这都是被鬼子逼出来的。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能机动作战的坦克啊!
回到兵工厂,林烽直接带着专家们来到新建的装甲车辆研究室。研究室里,三台日军坦克已经被拆解得七零八落,零件整齐地分类摆放着。
我的天!这是一式坦克!田方第一个扑到发动机前,这台柴油机我太熟悉了!
彭家蒙则对履带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诱导轮设计有问题,容易卡石子。
杨勇仔细检查着装甲焊接处:焊缝质量太差,难怪容易被击穿。
李均取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装甲钢的断口:晶粒粗大,热处理不过关。
看着专家们专业的表现,在场的工人们都肃然起敬。老周小声对林烽说:厂长,这些专家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果然名不虚传!
当天晚上,兵工厂为五位专家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会。大家围坐在食堂里,就着热乎乎的杂粮粥,开始了第一次技术交流。
荣克作为领队首先发言:林厂长,我们在延安就听说瓦窑堡兵工厂创造了很多奇迹。今天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林烽谦虚地说:我们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现在有了你们的加入,咱们的坦克研发一定能有突破性进展。
田方迫不及待地问:厂长,我看了那台一式坦克的发动机,你们有没有做过性能测试?
唐忠祥拿出测试记录:最大输出功率一百二十马力,但在爬坡时明显动力不足。
这就对了!田方兴奋地说,我在东北时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进进气系统提升百分之十的功率。
彭家蒙接着说:底盘系统我有个想法。既然我们短期内难以生产完整的坦克,是不是可以先研制一种简易的装甲车?
这个提议立即引起了热烈讨论。杨勇认为应该先攻克装甲技术,李均则强调材料的重要性。五位专家各抒己见,场面十分热烈。
林烽静静地听着,突然开口:各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宝贵。不过我有个想法:我们能不能分阶段进行?先利用现有条件制造简易装甲车,同时研发关键部件,最后再整合成完整的坦克?
这个务实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荣克赞叹道:林厂长这个思路很实际,既考虑了现实条件,又不放弃长远目标。
欢迎会一直开到深夜。五位专家虽然旅途劳顿,但谈到专业技术时依然精神抖擞。工人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第二天一早,五位专家就投入了工作。他们在林烽的陪同下,详细考察了兵工厂的各个车间。
在炼钢车间,李均对王老铁说:你们用土法炼出的特种钢质量很不错,但还需要改进热处理工艺。
在机加工车间,彭家蒙指导工人改进了几个关键工装:这样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能提高一个等级。
在总装车间,杨勇对工人们的装配工艺提出了宝贵建议。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专家完全没有架子。田方可以趴在地上检查发动机底盘,李均能亲自操作炼钢炉,彭家蒙手把手教工人使用新工具。
三天后,五位专家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坦克研发规划。在规划讨论会上,荣克充满信心地说:根据兵工厂现有的条件,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半年内试制出第一辆自主设计的装甲车!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振奋不已。林烽握着五位专家的手,激动地说:有你们在,咱们的坦克梦一定能实现!
夕阳西下,兵工厂的灯火次第亮起。在研究室的灯光下,六个人围坐在工作台前,图纸铺了满满一桌子。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瓦窑堡兵工厂的坦克研发之路,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开端。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五位风尘仆仆的工程师,和他们带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