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生产刚捋顺没多久,“八一式”步枪的量产准备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个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像一片阴云骤然笼罩了这片欣欣向荣的黄土高原——钢材供应,出问题了!
以往,兵工厂的钢材来源虽然不算宽裕,但通过缴获、拆解废旧设备、以及总部千方百计从敌占区秘密采购等渠道,还能勉强维持。但最近,敌人明显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封锁,特别是对战略物资的管控,几条秘密运输线接连被破坏,好不容易联系上的商人也音讯全无。周文海拿着几乎空白的采购清单,哭丧着脸找到林烽和李云龙。
“厂长,团长!真没辙了!这个月答应给咱们的钢材,连个影儿都没见着!派人去接头点等了三天,毛都没一根!咱们库里那点存货,满打满算也就够撑大半个月了!”周文海急得直搓手,“炼钢炉那边倒是还能顶一阵,可焦炭和铁矿石的进项也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李云龙一听就炸了:“他娘的!小鬼子封锁,那些黑心商人也跟着抬价卡脖子!这不是要咱们的命吗?没了钢,咱们拿啥造枪造炮?难道让战士们拎着烧火棍去跟鬼子拼?”
林烽的心也沉了下去。钢材是工业的粮食,断粮的后果不堪设想。生产线一旦停下来,再想重启就难了,而且会严重影响部队的换装和作战。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暂时的困难,更暴露了兵工厂原材料供应体系的脆弱性——过度依赖外部输入,缺乏抗风险能力。
“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必须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林烽目光坚定地看着李云龙和周文海,“这次危机是个教训,也是个机会!咱们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原料储备库!”
“储备库?”李云龙和周文海都愣了一下。
“对!”林烽走到简陋的厂区地图前,指着靠近后山的一片空地说,“就在这里,立刻动手,修建一座坚固的、能防火防潮的原料仓库!以后,咱们不能再做‘月光族’,有多少用多少。必须建立储备制度!”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构想:
“第一,定量储备。以后无论多困难,每个月采购或自产的钢材(包括粗铁、生铁),不能全部投入当月生产。必须按照 ‘当月计划用量 + 20% 的储备量’ 来入库。比如这个月需要10吨钢,那我们就必须想办法搞到12吨,其中10吨用于生产,2吨存入储备库!日积月累,咱们就能攒下一个‘家底’!”
“第二,拓展渠道。光靠外面买和缴获不行,咱们得开辟新来源。我记得附近山里好像有民间开采的小铁矿?老周,你立刻派人去联系,哪怕矿石品位低点,咱们自己炼!还有,发动群众收集废铜烂铁,以前看不上的,现在都是宝贝!”
“第三,分级管理。储备库里的原料,要区分种类和等级,做好标识,先进先出,定期检查,防止锈蚀损坏。”
李云龙听完,琢磨了一会儿,猛地一拍桌子:“干!就这么干!老子以前打仗,也知道要囤粮草!没想到搞工厂也得囤‘铁草’!这是正经道理!老周,就按林部长说的办!修仓库!囤料子!”
周文海还有些顾虑:“可是……团长,林部长,这额外20%的储备量,说起来容易,现在连正常用量都搞不到了,去哪找这多出来的啊?”
“想办法!”李云龙眼睛一瞪,“活人还能让尿憋死?买不到好的,次的也行!品位低的矿石也行!先把仓库给我填满再说!总比到时候干瞪眼强!”
兵工厂的“囤积癖”模式立刻开启。一方面,后勤部门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用珍贵的山货、药材去换取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钢材、生铁块。另一方面,周文海亲自带人翻山越岭,找到了几处当地人开采的小铁矿点,虽然产量低,矿石杂质多,但总算是一个稳定的来源。兵工厂的小高炉和炼钢炉也开足马力,将这些“粗粮”加工成能用的“细粮”。
一座用石头和黄土夯筑、顶上铺着厚厚茅草和油毡的简易储备库,在后山脚下迅速建成。第一批按照“用量+20%”原则强制入库的钢材和生铁,被整齐地码放进去,门口派了专人看守登记。看着那逐渐充盈的库房,大家心里仿佛也踏实了一些。
就在储备库初具规模后不久,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外部钢材供应彻底中断了一个月!消息传来,厂里人心惶惶,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林烽和李云龙。
林烽却显得异常镇定。他召集全厂人员,直接带大家来到了原料储备库门口。
“同志们!”林烽指着库房里那些码放整齐的金属锭,“看到这些了吗?这就是咱们的‘战备粮’!外面断供了,不怕!咱们家里有存粮!我宣布,从今天起,启动储备原料,生产计划照常进行!各车间,按需领取原料!”
工人们看着那满仓的“家底”,悬着的心顿时放回了肚子里,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了这些储备,机器就能继续轰鸣!
在整整一个月的断供期里,瓦窑堡兵工厂依靠储备库的原料,维持了基本正常的生产!虽然为了延长储备消耗时间,适当降低了一些非紧急任务的产量,但核心的步枪、子弹生产线没有停!新枪管还在拉制,新的“八一式”步枪还在组装,弹药车间依旧叮当作响!
这件事极大地教育了全厂上下。以前对“浪费”人力物力去建仓库、囤积“多余”原料有看法的人,现在都心服口服了。李云龙更是把储备库当成了心尖宝贝,三天两头就要去看看,还叮嘱看守的战士:“给老子看好了!这些铁疙瘩比金元宝还金贵!少一块,老子唯你是问!”
度过危机后,林烽进一步完善了储备制度,并将其扩展到铜料、火药原料等重要物资上。同时,自行冶炼粗铁矿石的工艺也在不断改进,虽然成本高、质量波动大,但确确实实成为了一条可靠的备用渠道。
瓦窑堡兵工厂,通过建立自己的“原料储备库”,成功地扛住了外部封锁带来的冲击,增强了发展的韧性和独立性。这个深藏在山洞里的“工业粮仓”,成为了保障兵工厂在残酷战争环境中持续运转的又一道坚强防线。而林烽的远见和李云龙的决断,再次证明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朴素真理,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