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将炒糊的花生米坦然倒入鸡食盆,一句“糊了也能喂鸡”让昭阳顿悟转念的智慧——事物的价值并非固定,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与运用,心念一转,烦恼即菩提。
午后的厨房,弥漫着柴火灶特有的温暖气息和食物朴素的香味。昭阳坐在灶前的小板凳上,看着外婆佝偻着背,在灶台前忙碌。铁锅里,花生米在热沙中翻滚,发出细密的、令人愉悦的“噼啪”声。
外婆的动作不疾不徐,带着一种与岁月磨合出的从容。她用一把旧锅铲缓缓搅动,确保每一粒花生都能均匀受热。昭阳很喜欢看外婆做饭,那里面有一种被时光打磨得光滑圆润的安定感。
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从堂屋传来。
“阳阳,去接下电话,怕是找你的。”外婆头也不抬地吩咐,手上依旧稳稳地搅动着锅铲。
昭阳应声起身,快步走向堂屋。电话是李曼打来的,与她确认下周城市讲座的一些细节安排。通话时间不长,但当她挂断电话,一股焦糊味已经隐隐从厨房飘了出来。
她心里“咯噔”一下,快步返回厨房。
只见外婆正用锅铲将锅里那些颜色明显过深、甚至有些发黑的花生米盛到一个旧瓷碗里。焦糊的气味更浓了。
昭阳有些懊恼和歉意:“外婆,都怪我,接什么电话……这锅花生都糊了,不能吃了。”她看着那碗炒过火候的花生米,下意识地就给它们贴上了“失败品”、“浪费了”的标签,心里升起一丝淡淡的挫败感,仿佛这小小的失误破坏了整个下午的宁静。
外婆却没有丝毫她预想中的惋惜、责备或烦躁。她只是用那双布满老茧、关节粗大的手,端起那只旧瓷碗,步履平稳地走到院子角落的鸡食盆旁。
然后,在昭阳略带困惑的注视下,外婆很自然地将那一碗炒糊的花生米,“哗啦”一声倒进了鸡食盆里。几只正在附近踱步的母鸡立刻“咕咕”叫着围拢过来,欢快地啄食起来。
外婆转过身,看着昭阳,脸上纵横的皱纹舒展开来,形成一个温和的、带着某种洞悉意味的笑容,她用那种惯有的、慢悠悠的语调说:
“糊了也能喂鸡,不浪费就好。”
这句话,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昭阳脑海中某个一直被迷雾笼罩的区域。
她怔在原地,看着外婆平静无波的脸,又看看鸡食盆里那些正被母鸡争相啄食的、已然“失败”的花生米。
一个全新的视角,如同被推开的一扇窗,豁然开朗。
事物的价值,是固定的吗?
炒糊的花生米,对于追求色香味的人类餐桌而言,它或许是“失败”的,“无用”的,甚至令人不快的。
但对于院子里的鸡来说,它依然是美味的食物,是营养和能量的来源,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一餐。
问题不出在花生米本身,而出在我们看待和定义它的方式!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僵化的、单一的标尺去衡量万事万物——成功或失败,有用或无用,好或坏,得或失……然后,将自己牢牢困在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之中。
而外婆,她没有执着于“花生米必须香脆可口给人吃”这个单一的、预设的“应该”。当情况改变(花生糊了),她立刻调整了看待它的角度和使用它的方式(用来喂鸡),于是,“失败”瞬间转化为“有用”,“烦恼”(炒糊了)立时变成了“喜悦”(鸡有美食)。
这不就是佛法中常说的“转念”吗?!
不就是“烦恼即菩提”在最平凡生活中的鲜活演绎吗?
那个让她懊恼的接电话行为,促成了花生被炒糊这个“果”。但外婆没有停留在抱怨“为什么偏偏这时候来电话”的“怨憎会”里,而是立刻接纳了“花生已糊”这个现实,并智慧地将其转化为喂养家禽的“善缘”。
心能转境,而非境随心动。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避免所有“不如意”的发生,而在于当“不如意”发生时,我们能迅速调整心念,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甚至创造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一次工作的挫折,是否可以看作是积累经验的契机?
一段关系的结束,是否可以理解为腾出空间迎接更合适的人?
甚至一场疾病,是否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懂得休息的意义?
事物的价值,从不固着于其本身,而始终灵动地取决于我们这颗心,如何去看待,如何去运用。
昭阳感到一阵由衷的喜悦,如同清泉流过心田。她看向外婆,这个没读过一天佛经、甚至可能不知“佛法”二字如何写的老人,却用她最本真的生活,为她上了如此深刻的一课。
外婆的“佛法”,不在寺庙,不在经卷,就在这烟火缭绕的厨房,在这日复一日的劳作里,在这颗面对生活一切际遇都能安然接纳、顺势而为的平常心中。
“外婆,您说得对。”昭阳走上前,挽住外婆的胳膊,声音里充满了真诚的敬佩与感动,“一点也不浪费。”
外婆慈爱地拍了拍她的手,什么也没再说,转身又去忙活别的事了。
昭阳站在院子里,看着那群争食的母鸡,看着蔚蓝的天空,感受着拂面的微风。内心因为那碗“失败”的花生米而起的细微波澜,早已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宽广和灵活的视角。
她明白了,修行,就是要修炼这种“转念”的功夫。让心像水一样,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找到那个可以安顿身心、甚至创造价值的支点。
这份从厨房里领悟到的智慧,比任何精妙的哲学辩论都更加贴近生命,更有力量。
然而,她也意识到,这种转念的智慧,自己领悟是一回事,能否清晰地向他人传达,帮助同样被困在单一视角中的人看到新的可能,则是另一回事,也是一种新的考验。
她望向村子的方向,知道实践这“分享智慧”的机会,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昭阳望着外婆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心灯乍亮:真智慧不在扭转外境,而在调伏内心。心光一转,照见的世界便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