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的灯笼提前一日就挂满了东宫,红的、绿的、紫的,一串串垂下来,像汇成了一条彩色的河。雨柔站在廊下,看着宫女们将最后一盏走马灯挂好,灯影里的人物转动起来,是“八仙过海”的纹样,栩栩如生。
“姑娘,秦岳将军派人来问,晚宴的菜式定好了吗?”小丫鬟捧着菜单,小心翼翼地问。
雨柔接过菜单,目光扫过上面的“糖醋鲤鱼”“芙蓉鸡片”,忽然想起沈清寒说过,影阁的人最忌油腻,便在旁边添了道“凉拌藕尖”和“莲子羹”,又划掉“红烧肘子”,换成“清蒸鲈鱼”。“就这样吧,告诉厨房,菜要清淡些,多备些解腻的酸梅汤。”
小丫鬟刚走,秦岳就大步流星地进来,手里拿着张字条:“太后那边又有动静了。影阁的人传来消息,说太后今晚要在长乐宫设家宴,邀了不少宗室,还特意让人来问,太子殿下是否一同过去。”
雨柔看着字条上那娟秀却透着算计的字迹,冷笑一声:“她倒会挑时候。明着是家宴,暗地里怕是想借宗室的口,逼咱们放了那几个黑衣人。”
“那怎么办?去还是不去?”秦岳问道,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宗室大多偏向太后,若是去了,少不了要被刁难;若是不去,又落人口实,说太子恃宠而骄,不把宗室放在眼里。
雨柔将纸条揉成一团,扔进旁边的炭盆里,火苗舔舐着纸团,很快化为灰烬。“去,为什么不去?”她抬头看向秦岳,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正好让宗室们看看,太后是如何‘关心’太子的。”
她转身回房,取出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枚玉佩,玉质温润,上面雕刻着一只展翅的凤凰。“把这个给沈清寒送去,让她今晚带着影阁的人,在长乐宫外围候命。若见着有戴银铃却行迹可疑的,不用请示,直接拿下。”
秦岳接过锦盒,指尖触到玉佩的温度,心里明白了七八分。这玉佩是先皇后的遗物,也是影阁的信物,见玉佩如见先皇后,影阁的人定会全力以赴。
傍晚时分,东宫的马车驶出宫门,雨柔陪着太子坐在车内,车帘被风吹起一角,能看到外面街上热闹的人群。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笑着闹着,一派祥和。太子扒着车窗,看着外面的兔子灯、鲤鱼灯,眼睛亮晶晶的:“雨柔姐姐,我们能下去玩一会儿吗?”
雨柔摸了摸他的头,柔声道:“等从长乐宫回来,姐姐带你去逛灯会,好不好?”
太子乖巧地点点头,又缩回座位上,抱着一个虎头灯笼,那是雨柔特意让人给他做的。灯笼上的虎头绣得栩栩如生,眼睛处缀着两颗红宝石,在昏暗的车厢里闪着光。
长乐宫早已灯火通明,门口站着不少宗室子弟,见东宫的马车到了,都纷纷侧目。雨柔扶着太子下车,目光扫过人群,果然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都是平日里跟在太后身边摇旗呐喊的。他们看过来的眼神,带着审视和不怀好意。
“太子殿下,雨柔姑娘,里面请。”太后穿着一身紫色的宫装,戴着满头的金饰,笑着迎上来,眼神却在太子身上转了一圈,又落在雨柔身上,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敌意。
雨柔回以一笑,笑容温婉,语气却不卑不亢:“劳太后久等了。太子殿下惦记着您的寿桃糕,一路催着快点来呢。”
太子配合地举起手里的虎头灯笼:“太后奶奶,我给您带了灯笼,好看吗?”
太后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堆起慈爱的表情:“好看,我们太子真乖。快进来吧,宴席都备好了。”
走进长乐宫,里面更是热闹,宗室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话,看到太子和雨柔进来,都停下了交谈,目光齐刷刷地投过来。雨柔挺直脊背,扶着太子,一步步往里走,仿佛没看到那些探究和敌意的目光。
宴席开在大殿里,长长的条案上摆满了菜肴,香气扑鼻。雨柔扶着太子在主位旁边坐下,刚拿起筷子,就听到有人阴阳怪气道:“听说东宫最近抓了不少‘刺客’?怎么,太子殿下的安危就这么让人操心吗?”
说话的是三王爷,太后的亲弟弟。雨柔抬眼看向他,淡淡一笑:“三王爷说笑了。不过是些小毛贼,想趁着上元节混进东宫偷东西,被侍卫拿住了而已。倒是三王爷,消息挺灵通。”
三王爷被噎了一下,脸色有些难看,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太后用眼神制止了。太后端起酒杯,笑道:“今日是上元节,不谈这些扫兴的事。来,大家举杯,祝太子殿下健康成长,祝我大齐国泰民安!”
众人纷纷举杯,一时间觥筹交错,气氛又变得热络起来。雨柔却没放松警惕,她注意到太后身边的宫女频频往门外使眼色,而门外的阴影里,似乎总有人影晃动。
她知道,今晚的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