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夜的长谈,炭火盆添了又添,殿内的空气因激昂的思绪与沉重的责任而显得格外粘稠。
当崇祯皇帝说完最后一句“朕要蒸汽机织出的每一尺布,都带着教化万民的温度!”时,殿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充满力量的寂静。
只有老臣徐光启略显粗重的呼吸声,和宋应星因激动而尚未平复的心跳声,在空旷的暖阁内微微可闻。
也正是在这片寂静中,人们才恍然察觉,殿外那肆虐了整整一夜的风雪呼啸声,不知何时,已然停歇。
崇祯皇帝缓缓踱步到那扇紧闭的琉璃窗前。
他伸出手,用力推开沉重的窗扉。
一股凛冽却无比清新的寒气瞬间涌入,吹散了殿内弥漫的炭火气与疲惫。
只见东方天际,已泛起一片鱼肚白,黎明前的墨蓝正迅速褪去,曙光初现,柔和而坚定地洒向银装素裹的紫禁城,琉璃瓦上的积雪反射出晶莹剔透的光芒。
这破晓的晨光,也毫无保留地照进了东暖阁,洒满了那张紫檀木大案,将案上那幅绘有织机图样、布满朱砂批注的图纸映照得一片明亮。
图纸上那些代表蒸汽动力、齿轮传动、自动飞梭的红色箭头,在晨曦中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跃跃欲试。
崇祯转过身,背对着愈发明亮的曙光,身影被拉长,显得愈发挺拔。他的目光扫过面前三位忠心耿耿、眼中布满血丝却精神亢奋的臣子。
他没有再多言,而是从御案上的锦囊中,再次取出三枚崭新的、在晨曦下闪烁着独特金属光泽的龙元。
他走到徐光启、宋应星、王徵面前,郑重地、亲手将一枚龙元,依次放入他们每个人的掌心。
龙元冰凉而沉甸甸的触感,仿佛带着皇帝的体温和千钧的嘱托。
“徐先生,”他看向老成持重的徐光启,“您德高望重,高瞻远瞩,此番变革,由您统筹全局,协调工部、户部及地方督抚,务必扫清障碍。”
“宋先生,”他看向技术核心宋应星,“格物之道,攻坚克难,全赖您之奇思妙想与严谨求实。这蒸汽纺机织机之核心技术攻坚,朕就托付给您了!”
“王理事,”他最后看向实干家王徵,“日月集团资本雄厚,渠道通达,推广落地、工场建设、标准制定、海外贸易,此等实务,非您莫属!”
他的话语清晰而坚定,为这场宏大的变革确立了明确的分工。
最后,他抬起手,指向窗外那片正被朝阳染上金边的辽阔天空,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立下了清晰可见的目标:
“一年!朕只给你们一年时间!”
“一年之内,朕要看到松江、苏州的布匹市价,下降三成以上!”
“朕要看到河南、山东、北直隶的棉田种植面积,增加五倍!”
“朕要看到我大明的纺织品行销海外,其出口总值,超越茶叶,成为第一货品!”
这三大目标,如同三道雷霆,砸在三位臣子心上,既是巨大的压力,更是无上的荣耀与动力。
当徐光启、宋应星、王徵三人深深叩拜,怀揣着那枚沉甸甸的龙元和更沉甸甸的使命,踏着殿外尚未清扫的、咯吱作响的积雪离开文华殿时,恰逢宫中的晨钟敲响。
厚重而悠扬的钟声破空而来,回荡在晨曦中的紫禁城上空,仿佛在为一场伟大的变革揭幕。
宋应星走在最后,他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在曙光中巍峨耸立的文华殿,然后举起手中那枚龙元,对着身旁同样心潮澎湃的王徵,露出了一个混合着疲惫、兴奋与无比坚定的笑容:
“王理事,你看这龙元,今日之后,它便不只是货币了。它将是火种,是动力。且看你我,如何联手,用那蒸汽机的轰鸣,织就一场温煦天下的革命!”
王徵重重点头,用力握紧了手中的龙元。
宫墙之外,积雪覆盖的街道上,留下了几行深深浅浅的脚印,蜿蜒着,通向正在晨光中缓缓苏醒的北京城。
炊烟升起,市声渐闻,新的一天开始了。
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江南,苏州、松江的那些在寒冬中为生计发愁、甚至面临失业的织工们,此刻或许正在冰冷的织机前哈着白气,他们绝不会想到,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冬日清晨,紫禁城里的年轻皇帝,已经用一夜的深谋远虑和一道朱笔御批,为他们,也为这个帝国的亿万生灵,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那个未来,将由钢铁的骨骼、蒸汽的心脏来编织,最终,为整个风雨中的大明民族,织就一件足以抵御严寒、拥抱温暖的御寒衣。
黎明已至,雪霁天晴,一场旨在温暖人间的工业革命,正式拉开了它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