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一本正经的点点头,说吴县最近有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件事,她也是偶然听说,有感而发,这才写成了这首诗。她原本并不打算将这首诗献给孙权,只是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只好将就一下。
这些话都是郭嘉教她的。
诗写好之后,由郭嘉安排传播,现在知道的人的确不少。只要孙权派人去打听,就能证实她所言非虚。
写这首诗,她非常用心,酝酿了好久,成诗之后,连自己都觉得惊艳,郭嘉看了更是拍案叫好。她有相当的自信,这首诗一经公布就会在吴县传诵,只是没人知道这里面的少年写的就是袁熙罢了。
这和袁熙以武入道的传言并行不悖,只有在孙权这里才会相交,成为解谜的线索,碰撞出火花。
按郭嘉的说法,只要孙权知道这首诗里的少年是袁熙就行,其他人不需要知道。万一知道了,心生忌讳,反而影响传播速度。
从孙权此刻的反应来看,郭嘉的目的应该达到了大半。
他误会了,以为自己是诗中的少年英雄,现在知道搞错了,心理落差很大。
按照郭嘉的要求,这首诗要写得像首求爱的情诗,但凡能有正常的理解能力,都能感受到诗中对少年英雄的仰慕。对孙权来说,他会本能的认为她仰慕他,借诗示爱。
郭嘉说,男人都是好胜的,即使他对你没想法,也不会拒绝你的仰慕,更何况孙权为人好色,见异思迁,面对你这样难得一见的才女,很难不动心。
借助这个机会,激发他的好胜心,摧毁他的理智。
对这种做法,蔡琰本来是拒绝的。她不想做这种让人误会的事,搞得自己像个以美色迷惑敌方君主的细作似的。可是真正的赞颂对象是袁熙,她又觉得可以接受了。
听了郭嘉的解说后,她觉得袁熙这几年的功绩配得上一首诗。
袁熙将她从匈奴人的手中拯救出来,她写一首诗来感谢他,顺便帮他一个忙,这说得通吧?
蔡琰的心很乱。
孙权的心也很糟糕,他再也没心思和蔡琰交流诗文,挥手示意蔡琰退下,随即安排人去城中打探消息,看蔡琰说的是否属实。
蔡琰下堂而去,孙权看了看案上的竹简,顺手扔进了一旁的废物篓。
竹简虽然扔进了废物篓,但那首诗却已经刻进了他的脑海,不时的冒出来嘲笑他,就像一个少年英雄弯弓跃马而来,一箭接着一箭,连珠一般,射得他遍体鳞伤。
同样是次子,凭什么你能,我就不能?
就因为你姓袁?
孙权越想越生气,心中有无名火升腾。
——
周瑜回府,夫人小乔正在等他,乳母抱着儿子站在一旁。
看着天香国色的夫人,再看看睡得正香的儿子,周瑜想起了蒋干的那句话,心情非常不好。
小乔见状,连忙迎了上来,关切的问道:“夫君,这是怎么了?与讨虏将军谈得不好?”
周瑜摇摇头,没说什么。他不希望糟糕的形势吓坏家人。
见周瑜不肯说,小乔也不敢多问,一边命人准备酒食,一边和周瑜说一些吴县的见闻趣事。不知不觉,她就提到了最近传得很广的一首诗。
周瑜只听了两句,就知道是自己刚在孙权那儿听过的,不禁大怒。“朱君理这太守是怎么做的,大战在即,竟然任人传播这种蛊惑人心之辞。”
小乔吃了一惊,不敢多说。
她不明白一首情诗,怎么就成了蛊惑人心的手段。在她看来,这首诗中的少年英雄和周瑜也有几分相似,她正想着谱成曲,唱给爱好音乐的周瑜听呢。
见小乔紧张,周瑜叹了一口气,只好将这件事先放在一旁,明天见了孙权再说。
他心中一动。“夫人,最近可有中原的客人来访?”
小乔摇摇头。“府中没事,但其他府中却有,妾听大姊说,有人去见她,希望她能去找吴夫人,让吴夫人命令讨虏将军归降陈朝,不仅讨虏将军可以封侯,讨逆将军的遗孤也可以为侯。”
周瑜暗自皱眉。“你大姊答应了?”
“怎么可能答应。”小乔苦笑。“你又不是不知道,讨逆将军遇刺身亡,吴夫人可一直怪罪大姊,说她是红颜祸水,害了讨逆将军。不过……”
周瑜转头看着小乔。
小乔咬了咬嘴唇。“大姊虽然没说,但吴夫人还是收到了同样的承诺,想来劝吴夫人的另有其人。妾还听说,好几家都出现了中原才能见到的衣料、织物,甚至还有襄邑才有的贡品。”
周瑜更加不安。
种种迹象都表明蒋干所言不虚,袁熙已经派人潜入江东劝降,这个人出手阔绰,无孔不入,令人防不胜防。更可怕的倒还不是他劝降的手段高明,而是他还有刺杀的手段。
一想到孙权有可能像孙策一样遇刺身亡,周瑜就心生恐惧。
这时,有人来报,鲁肃来访。
周瑜命人请进,心里越发不安。他刚刚到家,鲁肃就来了,这是有要事相商,否则鲁肃不会这么着急。
不一会儿,鲁肃进来了,上了堂,与小乔见礼,面带歉意。“不请自来,多有打扰,还请夫人见谅。”
小乔笑笑。“子敬言重了,你来得正好,陪公瑾喝两杯吧。”
鲁肃也不客气,径直入座。“公瑾,我收到了刘子扬的书信。”
周瑜不动声色,淡淡地笑道:“又是劝降吗?”
“是,他已经到了合肥,将配合征东将军蒋奇、镇东将军程昱进攻濡须坞。”
周瑜一愣。“当真?”
鲁肃从怀中掏出刘晔的书信,递给周瑜。“他似乎没必要骗我。”
“可是,我听蒋子干说,袁显雍去了荆州,濡须坞不应该是他们的主攻方向。刘子扬身为袁显雍的谋士,不应该去荆州吗?”
“你又见过蒋子翼了?”鲁肃更加不安。
他清楚蒋干和周瑜的关系,就像他和刘晔一样,都是多年的好友。蒋干告诉他的,就像刘晔书信中所写,应该都是实情,不会有假。
周瑜将他与蒋干见面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又看了刘晔给鲁肃的书信,心里升起一丝强烈的不安。
如果这两人说的都是真有,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袁熙去了荆州,但他也没放弃濡须坞,他要两路同时进攻,逼江东分兵。
双方实力悬殊,袁熙就算兵分两路,依然有绝对优势,除非江东放弃一地,集中兵力迎击一路。
如何选择,就成了江东君臣不得不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