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试点先行:行政服务中心的升级
第二天上午九点,清源县委大礼堂。
红色的幕布,庄严的国徽,数百个座位座无虚席。全县所有手握“图章”的单位一把手,悉数到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异的混合气味,有老旧建筑的霉味,有廉价茶叶的涩味,还有一种无形的、名为“观望”与“揣测”的骚动。
人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听说了吗?昨晚开了紧急常委会,好像要搞大动作。”
“什么大动作?不会又是换几个牌子,发几份文件吧?”
“看这阵仗不像。你瞧,钱立国副县长的脸黑得跟锅底一样。”
“嘘……林副县长上台了。”
议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像被磁石吸引的铁屑,齐刷刷地投向了主席台的发言席。
林枫走上台。他没有带任何讲稿,只是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U盘。他将U盘插入电脑,身后巨大的投影幕布瞬间亮起,映出了几个冰冷而巨大的白色宋体字:清源县营商环境现状剖析。
没有客套,没有问候,开门见山。
礼堂里的温度,仿佛凭空降了几度。
“各位同事,在座的大部分,都是清源县各个审批环节的负责人。”林枫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今天,我不谈理论,不喊口号。我只想和大家分享几组数据。”
幕布一闪,出现了一张柱状图。
“这是过去三年,我们清源县与邻县凤山县,在‘新设企业平均审批办结用时’上的对比。”林枫手中的激光笔,在幕布上画出一道红线。
红色的柱子代表凤山县,蓝色的柱子代表清源县。那根蓝色的柱子,像一个发育不良的巨人,比旁边的红色柱子高出了整整一倍还多。
“凤山县,18个工作日。我们,42个工作日。”
林枫没有加任何形容词,只是念出了两个数字。但这两个数字,像两记无声的耳光,抽在每一个与审批相关的干部脸上。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清源要求严,标准高。那好,我们看下一组数据。”
幕布再闪,出现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表格。
“这是一份标准工业厂房项目,从立项到获取施工许可,所需要提交的材料清单对比。”激光笔点在表格上,“凤山县,需要提交核心材料38项。我们清源县,需要71项。其中,有13项材料,需要企业在不同部门之间,重复提交三次以上。”
“比如,企业的法人身份证明。我们的企业,需要分别提交给市场监管局、税务局、住建局、消防支队……我想请问,难道同一个法人,在不同部门面前,会长得不一样吗?”
一句平淡的反问,引来台下几声压抑不住的轻笑。但更多的人,笑不出来。他们看着那张表格,如坐针毡。
“重复提交,只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更可怕的,是流程中的‘死循环’。”
幕布画面切换,正是林枫昨晚在陈建国办公室画的那张丑陋的流程图,只不过经过电脑的美化,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我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家纺织企业,为了办理消防验收,被告知需要先出具环保评测报告。于是企业去找环保局,环保局的同志说,要出评测报告,必须先有住建局盖章的最终施工图。企业又去找住建局,住建局的同志说,没有消防验收合格证明,施工图不能算最终版,不能盖章。”
林枫停了下来,环视全场。
“大家听明白了吗?消防要环保的,环保要住建的,住建又要消防的。一个完美的闭环。企业就像一只被戏耍的猴子,在这个圈里,来回打转。最后,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在跑了三个月,请了十几顿饭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高人’指点,给某个环节的办事员,送去了两条‘好烟’。第二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礼堂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知道,林枫说的是谁,指的是什么。这是清源县官场上,一种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但从来没有人,敢在如此公开的场合,把它血淋淋地撕开。
坐在前排的住建局局长,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感觉林枫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数百人,正钉在他的脸上。
“两条烟,解决了三个部门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这到底是烟的魔力,还是我们制度的无力?”
“这到底是办事员的个人行为,还是我们某些部门,故意在制度上留下可以寻租的后门,好让大家去求他,去‘尊重’他?”
林枫的声音陡然提高,不再平淡,而是带着一种审问般的锋利。
“今天,我们不谈那两条烟。我们只谈,滋生这两条烟的土壤!”
他按下了翻页器。
幕布上,出现了安监局那个科员的账本。当然,是经过处理的,隐去了具体的人名,只留下了时间、事项和金额。
“这是我们纪委同志,从一个普通科员的抽屉里,找到的一本工作笔记。我们看到,2021年3月,为某企业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加急’,费用5000。2021年5月,协调某工地通过安全检查,‘茶水费’8000。2022年……”
林枫一笔一笔地念着,每念一笔,台下就多一片死寂。坐在后排的安监局局长,脸色已经不是白了,而是一种近乎灰败的颜色。他感觉自己浑身的血液,都在一寸寸变凉。
“各位,这只是一个科员。一个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叫不上名字的普通干部。他的这本笔记,记录了三年时间,总金额,超过五十万。”
“我想问的是,这五十万,都进了他一个人的口袋吗?”
“我想问的是,在我们清源县,像这样的‘工作笔记’,还有多少本?藏在多少人的抽屉里?”
“我还想问的是,在座的各位,你们谁敢拍着胸脯保证,你的下属,你的兵,没有这样一本‘笔记’?”
三连问,如三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整个礼堂,鸦雀无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和被审视感,笼罩了全场。他们感觉自己不是在开会,而是在接受一场集体的审判。发言席上的那个年轻人,不是副县长,而是拿着手术刀的解剖医生,正在将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态,一层层、一片片地剥开,露出里面腐烂流脓的组织。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要讨论改不改革。”林枫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前排几位局长的脸上,“而是要告诉大家,改革,已经开始了。谁也挡不住。”
“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从今天起,所有涉企审批,只有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个流程。所有审批环节,线上留痕,全程监督。所有审批时限,系统倒计时。超时,系统自动通过,责任人同步抄送纪委监委。”
“我知道,有人会不适应,会抵触,会想办法钻空子,搞变通。”
“没关系。”林枫的嘴角,逸出一丝冷峭的弧度。
“县长办公会已经研究决定,从今天下午开始,住建局、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市场监管局,所有涉企审批科室,业务暂时冻结。所有相关人员,带上你们的编制和脑袋,到县政府一楼的行政服务大厅,向企业服务中心筹备组报到。”
“谁的人不来,谁的业务交接不清,没关系。钱县长说了,他会亲自去你们单位,现场办公,帮你们‘理顺’工作。”
“轰!”
如果说之前是震撼,那现在,就是一场十二级的官场地震。
釜底抽薪!
这已经不是改革,这是接管!是缴械!
住建局局长的身子晃了一下,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
“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林枫微微鞠躬,走下发言席。
整个过程,不到二十分钟。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陈建国和钱卫东的脸上,都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林枫能看到,他们头顶的民心值,都在此刻,不约而同地向上跳动了一下。
【陈建国:+65,激赏\/决心】
【钱卫东:+55,认可\/期待】
会议在一种诡异的沉寂中结束。
林枫没有耽搁,散会后,他直接对身旁的周建国说:“走,去一楼。”
周建国一晚上没睡好,脑子里全是“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这几个字。他既兴奋,又惶恐,直到此刻,还感觉像在做梦。
两人来到县政府一楼的行政服务大厅。
这里还是老样子。一排排玻璃窗口,像一道道冰冷的墙。窗口里,有的工作人员在织毛衣,有的在看手机,有的在和旁边的人闲聊。窗口外,零零散散排着几个办事的群众,脸上写满了麻木和无奈。
大厅的现任主任,一个叫刘国强的半老头子,正捧着个保温杯优哉游哉地巡视。看到林枫和周建国走进来,他愣了一下,连忙迎上来。
“林县长,周主任,什么风把您二位吹来了?”刘国强脸上堆着笑。
“刘主任,从现在起,这里由企业服务中心筹备组接管。”林枫开门见山,没有半句废话。
刘国强的笑容僵在脸上:“接……接管?”
“对。”林枫指了指大厅,“这些窗口,全部拆掉。这些隔断,全部打通。这里,要改造成一个开放式的服务区。所有工作人员,重新进行培训,考核上岗。”
“林县长,这……这不合规矩吧?我们这都是有编制的,说拆就拆,说培训就培训?”刘国强慌了。
“规矩?”周建国往前一步,他现在是中心主任,必须拿出气势,“现在,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就是最大的规矩!刘主任,你现在要做的,是配合,而不是质疑。”
刘国强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看着林枫和周建国身后跟着的几个工作人员已经拿出卷尺开始测量,他知道,这次是来真的了。他眼珠一转,退到一边,悄悄摸出手机,找到一个号码,飞快地发了条短信出去。
林枫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没理会。他正拿着图纸和周建国讨论着功能区的划分,忽然,大厅门口传来一阵喧哗。
十几个穿着各个单位制服的人,吊儿郎当地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头发梳得油光锃亮、挺着个小肚腩的男人。他一眼就看到了林枫,脸上挂着一种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
“林县长,是吧?幸会幸会。”男人伸出手,姿态轻佻,“我是县住建局质监站的,我叫马飞。奉我们局长之命,带我们科室最精锐的骨干,前来支援企业服务中心的工作!”
他身后的那帮“精锐骨干”,有的在打哈欠,有的在剔牙,还有一个,正靠在门框上,兴致勃勃地看着窗口里一个年轻的女办事员。
周建国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
这个马飞,他有所耳闻,是县里出了名的“老油子”,迟到早退,上班打牌,仗着自己是某位领导的远房亲戚,谁也管不了。住建局把他派过来,用心何其歹毒!这哪里是支援,这分明是往汤里扔死老鼠!
马飞见周建国脸色难看,笑得更开心了,他绕过周建国,直接对林枫说:“林县长,我们这批人,以后可就归您管了。您放心,我们保证服从命令,听您指挥。您说,我们现在该干点啥?是不是先给我们安排个办公室,配几台新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