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德妃与静贤妃千恩万谢后,抱着儿子离去了,长孙皇后也抱着李治告退。
甘露殿内,又剩下李世民与李恪父子二人。
李世民亲自给李恪倒了杯茶汤,看向李恪道:
“朕虽早知恪儿你医术通神,但每一次看到,仍是……震撼莫名啊。”
李恪神色平静:
“父皇谬赞了。”
“今日亲眼见到嚣弟、简弟那般孱弱模样,儿臣心中……实感歉疚。”
“以往儿臣或沉溺修行,或忙于政务!”
“对弟弟妹妹的康健,确实疏于关怀了。”
“目睹此景,儿臣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或可一劳永逸,佑我皇族子弟。”
“哦?”
李世民闻言:“是何想法?恪儿但说无妨。”
李恪道:“儿臣想,于终南山择一钟灵毓秀之地,开创一……修仙宗门!”
“修仙宗门?”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
“正是!”
李恪点头:“凡我李唐皇族血脉子弟,达到一定年龄,皆可送入宗内。”
“授以仙法,引其踏上长生大道,延年益寿。”
“如此一来!”
“其一,可保我皇族子弟自幼体魄强健,大幅减少因病早夭的悲剧。”
“其二!”
李恪话锋一转:“此举更能大幅削减未来皇族,对国库和国家的消耗!”
“哦?”
李世民微微蹙眉,颇有些不以为然:“恪儿所言,皇族对国家消耗巨大?”
李恪目光深邃,看向李世民,语气带着警示:
“如今我大唐立国不久,宗室尚不算繁盛。”
“然历朝历代,皇室开枝散叶,数代之后,宗室成员动辄数以万计。”
“彼等皆靠朝廷俸禄供养,不事生产,实乃国库难以承受之重负!”
“长此以往,犹如附着在国家肌体上的庞大蠹虫,岁耗天下税赋之半!”
“最终,必将拖垮财政,酿成亡国之祸!”
对于这一点,后世的大明,就是最典型例子。
老朱称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严格的宗室管理制度和优待政策。
这不仅保障了宗室子弟的地位和特权,也刺激了宗室人口的快速增长。
明朝初年,宗室人口仅仅只有几十个人。
但到了嘉靖年间,达到了惊人的人。
到了万历年间,宗室人口更是增长到8万!
到了崇祯年间,直接攀升至近百万之众。
单是赡养这些人,就要花国家一半的财政。
这太夸张了!
“父皇应该明白,我大唐注定要绵延千年、万年,到时得多少皇室子弟?”
李恪叹道:“百万?千万?还是万万?”
“到时土地俸禄,财政支出,得花多少钱?”
“年年如此,国家哪里能经得住如此折腾?”
李世民听着,额头不由冒出冷汗,背脊发凉。
“而若是将皇室子弟引入仙门,他们追求的是长生与力量,而非凡俗的爵位俸禄、田产庄园。”
李恪微笑道:“如此,既能保全血脉亲情!”
“又能为朝廷卸下沉重的财政包袱!”
“更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潜在的守护力量!实乃一举多得之策!”
李世民听着李恪这番分析,神色变幻不定。
良久。
李世民猛地抬起头,眼中已是一片决然与锐利的光芒,重重一拍御案:
“好!好一个修仙宗门!好一个一举多得!”
“恪儿,此策……深谋远虑,于国于家,皆是有利!朕……准了!!”
李世民沉吟片刻,眼中锐光一闪,看向李恪:
“恪儿,既然要创立这修仙宗门,依朕看,不如将前次你提及的仙人大军,也一并纳入宗门体系之内。”
“此军专司攻伐,非同寻常,由你亲自在宗门内统领,朕方能完全放心。”
“如此,宗门为体,仙军为用,相辅相成,方是长久稳固之道。”
李恪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当即颔首:
“父皇所虑极是,儿臣亦有此意。仙道传承与护法武力,本就一体两面,纳入宗门,正得其宜。”
见李恪赞同。
李世民神色稍松,随即又道出另一项进展:
“近来,朕已命宗正寺暗中核查宗室子弟,同时着百骑司于民间秘密寻访。”
“只是至今为止,各方汇总,符合你所说要求者,不过百余之数。”
李恪对此不意外:“父皇,修仙本就逆天而行,万中无一乃是常态。”
“有此百余人为根基,已属难得,暂时足够了。”
“还请父皇尽快将这批人交予儿臣,儿臣需亲自甄别,因材施教。”
“好,朕稍后便下旨,让他们前往终南山听你调遣。”李世民点头应下。
敲定了修仙宗门与仙军这桩大事,李世民话锋一转,提起另一项要务:
“还有一事,便是你之前力主设立的军校。”
“工部选定了校址,就在长安城西的龙首原,地势开阔,风水上佳。”
“如今勘测、规划皆已完备,不日便可破土动工,奠基仪式定在三日后,届时你需与朕同往。”
李恪听闻军校即将动工,心中一动:
“父皇,工程一事,儿臣或可助一臂之力。”
“儿臣麾下有一支施工队伍,对儿臣新近弄出的水泥,使用已颇为熟稔。”
“若让他们参与军校建设,必能大大缩短工期,且使校舍更为坚固耐用。”
李世民对水泥的神奇早有耳闻,闻言大喜道:
“水泥已可实用?妙极!朕对此物期待已久!”
“若能用于军校建设,正可检验其效!便让你的人一同参与进来!”
“朕要看看,这水泥究竟能为我大唐工事,带来何等改观!”
……
李恪回到东宫,即刻召见了内侍监高瑾。
“工程队组建如何?对水泥的使用,可曾熟练了?”李恪开门见山。
高瑾躬身应答,语气带着十足的把握:
“回殿下,人手早已齐备,皆是熟练的匠作老手。”
“至于那水泥,反复操练之下,调和比例、浇筑养护的诀窍都已掌握!”
“不敢说登峰造极,但确已炉火纯青。”
李恪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对高瑾的工作能力,他一向很满意。
“很好!”
李恪颔首:“龙首原的皇家军校不日即将动工。”
“着你即刻派遣这支工程队,前往工部报到,听候差遣。”
“同时,让你的人与工部官员,仔细磋商这水泥的供应价格。”
“此次军校建造,便让他们带着水泥和手艺,一同参与进去。”
“奴婢明白!这就去安排,定将此事办得妥帖!”高瑾领命,匆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