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北地龙吟
辽主耶律隆绪驾崩、皇后萧耨斤秘不发丧并欲夺权铲除耶律隆庆的消息,如同在干燥的草原上投下了火种,瞬间点燃了压抑已久的冲天烈焰。辽国,这个雄踞北方的庞大帝国,其最高权力的交替,终究未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而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内战的深渊。
定州节度使府内,气氛凝重如铁。烛火通明,映照着杨延昭沉静却锐利的面容,以及杨延光、王贵等核心将领肃穆的神情。来自北方的消息如同雪片般飞来,虽然因为双方严密封锁和战乱,信息变得零碎且滞后,但依旧能拼凑出那场风暴的大致轮廓。
“据逃难的商旅和边境斥候综合回报,耶律隆庆在接到中京‘矫诏’后,非但没有束手就擒,反而抢先一步,于三日前在南京析津府誓师!”王贵指着地图上南京的位置,语气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他打出‘清君侧、诛妖后’的旗号,宣称萧耨斤谋害先帝,矫诏乱政,自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尽起南京道十万精锐,兵分两路,一路由其亲自率领,直扑中京!另一路偏师,则由其子耶律查葛统领,西进牵制可能来自西京道的威胁!”
龙吟之声,响彻北地!耶律隆庆这头被逼到绝境的猛虎,终于亮出了他最锋利的獠牙,选择了最直接、最暴烈的反抗方式——武装进军,直捣黄龙!
“耶律隆庆动作好快!”杨延光惊叹道,“萧耨斤那边如何应对?”
“萧耨斤与萧孝穆仓促应战。”王贵继续汇报,“他们以皇长子耶律宗真的名义,发布诏书,斥责耶律隆庆为叛国逆贼,命令各地兵马勤王。中京留守司的兵马、萧氏部族军、以及匆忙集结的宫帐军,约七八万人,由萧孝穆统一指挥,前出至中京以南的土河(老哈河)一线布防,试图阻挡耶律隆庆的兵锋。同时,严令西京道的耶律制心、以及东京辽阳府等地的兵马火速入援!”
“耶律制心动向如何?”杨延昭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西京道(大同)兵力雄厚,耶律制心的态度,可能直接影响战局。
“耶律制心……按兵不动。”王贵回答道,“我们的探子回报,耶律制心以‘防备宋军、境内不稳’为由,拒绝了中京方面的调兵命令,其态度暧昧,似乎在观望。”
“老滑头。”杨延昭冷哼一声。耶律制心显然是想坐山观虎斗,待价而沽。
“太师,辽国内战已起,我军该如何行动?”杨延光再次问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杨延昭身上。是继续隔岸观火,还是有所作为?
杨延昭走到巨大的北疆舆图前,目光缓缓扫过宋辽漫长的边境线,最终落在代表耶律隆庆进军路线的箭头上,沉吟良久。
“传令!”他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北疆全军,继续保持一级战备,没有我的命令,绝不允许一兵一卒越过界河!”
这个决定让部分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微微有些失望,但无人敢质疑。
“但是,”杨延昭话锋一转,手指重重地点在辽国南京道与西京道交界,以及中京道东南沿海的区域,“我们不能只是看着。王贵!”
“末将在!”
“让你的人,想办法,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给耶律隆庆‘帮点小忙’。”杨延昭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比如,将中京方面兵力布防的‘一些细节’,‘无意中’泄露给耶律隆庆的斥候。或者,让耶律制心‘确信’,萧耨斤在解决耶律隆庆之后,下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他这位拥兵自重的西京留守。”
这是要将水搅得更浑,让内战打得更久,更惨烈!
“另外,”杨延昭看向杨延光,“以八百里加急,向朝廷上奏,详细禀明辽国内乱已起,耶律隆庆与萧耨斤激战于中京附近。奏章中要强调,此乃千载难逢之机,然亦是北疆危局之时。辽国内乱,胜出者未知,败亡者或铤而走险寇我边关以续命,或率残部投诚以求生。恳请陛下敕令河北、河东诸路,严加戒备,并授权臣临机决断之权,以应对一切可能之变局!”
他这是在向朝廷要更大的自主权,以便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能够抓住可能出现的任何机会,无论是防御,还是……接纳可能的投诚,甚至进行有限度的干预。
“明白!”杨延光郑重点头。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北疆如同一个绷紧的巨人,肌肉贲张,却引而不发。所有的眼睛都死死盯着北方,关注着那场决定辽国命运,也必将影响大宋国运的大战。
接下来的日子,关于辽国内战的消息断断续续传来。耶律隆庆的军队攻势凌厉,其麾下皮室军不愧是辽国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极强。而萧孝穆虽然也是名将,但仓促集结的部队良莠不齐,且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耶律隆庆的猛攻下,节节败退。
土河防线被突破!
耶律隆庆大军兵临中京城下!
中京外围据点接连失守!
一个个消息,都预示着耶律隆庆正占据上风。然而,萧耨斤和萧孝穆依托中京城池,进行着顽强的抵抗。攻城战异常惨烈,耶律隆庆的兵力在消耗,而时间,并不完全站在他这一边。各地的勤王兵马虽然行动迟缓,但正在陆续向中京汇聚,尤其是东京辽阳府的援军,距离已不远。西京道的耶律制心,态度依旧暧昧,但谁也不敢保证他不会在最后关头插手。
北地的龙吟,化作了震天的战鼓与厮杀。草原被鲜血染红,城池在战火中呻吟。这场兄弟阋墙、叔侄相争的内战,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辽国数十年积累的国力与元气。
而定州城的杨延昭,则如同一位最耐心的渔夫,在风高浪急的河岸边,稳稳地持着钓竿,等待着那被浪潮冲昏头脑,或者筋疲力尽的大鱼,自己撞入网中。他知道,这场北方的巨变,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必将为大宋带来一个截然不同的战略格局。而他,必须确保北疆是这一切变化中,最大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北疆的长河,因这北地的龙吟而暗流汹涌,等待着破闸而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