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城的初秋,格物院后院架起了数根高高的木杆,上面悬挂着密密麻麻的铜线。雷匠人带着工匠们正在调试一台笨重的机器,这是他们根据林川提供的思路研制的电报机。
大帅,这真的能隔着千里传信?雷匠人擦着汗,满脸不信。
原理是对的。林川检查着电磁线圈,关键是电源和信号放大。
就在这时,吴秀才急匆匆赶来:大帅,北京急件!皇上病重!
林川手中的工具落地。崇祯皇帝这些年心力交瘁,健康状况一直不佳。
准备车马,立即回京。林川下令,但看着眼前的电报机,突然有了个想法,把这个也带上,路上继续调试。
回京的路上,林川日夜兼程,同时指挥着电报机的改进。随行的顾炎武很是不解:大帅,皇上病重,为何还要带着这些工匠器物?
正因为皇上病重,才更需要这个。林川神色凝重,若真有不测,消息传递的速度关乎天下安危。
十日后,队伍抵达山海关。深夜,林川独自在关城上调试电报机,忽然机器发出声,指示灯微弱地亮了起来。
成了!雷匠人惊喜地叫道。
但林川却皱起眉头:信号太弱,传不了多远。
就在这时,关下来了一队骑兵,竟是徐承烈亲自来接。
大帅!皇上病情稳定了,但...徐承烈压低声音,南京那边有异动。
回到北京,林川立即进宫面圣。崇祯皇帝确实消瘦了许多,但精神尚可。
林爱卿,皇帝咳嗽着说,朕听说你在辽东做得很好...但朝中有人弹劾你,说你在盛京私造符谶,图谋不轨。
林川心中一震:陛下明鉴,臣研制的是电报机,为了加快消息传递。
电报机?皇帝疑惑。
林川立即让人将机器抬进宫中演示。当简单的信号跨越整个宫殿传递成功时,皇帝眼中露出惊奇之色。
此物...真能千里传信?
理论上可以,但现在还做不到。林川如实回答,需要架设线路,建立中继站。
皇帝沉思良久:准你继续研制。但林爱卿,你要记住,有些东西,不宜让太多人知道。
这句话意味深长。退出皇宫后,徐承烈低声道:大帅,皇上这是在提醒您,朝中有人盯着呢。
果然,第二天就有人上书,说电报机是,要求销毁。更有人造谣,说林川要用此物窥探天机。
大帅,要不要澄清?吴秀才问。
不必。林川摇头,用实际行动证明就好。
他选择在山海关到北京之间建立第一条电报线路。这个工程遇到了巨大阻力,沿途百姓害怕这些,多次破坏杆线。
大帅,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负责工程的工匠汇报,今天又有三段线路被砍断了。
林川亲自到破坏最严重的村庄走访。村民们都躲着他,只有一个胆大的老者站出来:
将军,不是我们故意捣乱。大家都说这线会吸人魂魄...
林川没有生气,反而在村里住了下来。他让工匠在村中架设了一小段演示线路,当着村民的面传递消息。
当村民看到这边写下的字,瞬间就在另一边显示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不是妖术,林川解释道,这是科学,就像你们用的水车一样。
他还让村里的孩子来学习操作,承诺学成后可以当电报员,领取俸禄。
这个举措改变了村民的态度。更让人惊喜的是,当第一个村民通过电报联系上远在辽东的亲人时,消息很快传开,要求架设线路的村庄越来越多。
然而朝中的反对声依旧强烈。这日,范景文的门生联合上书,说林川借电报之名,行监视之实。
他们在害怕。顾炎武分析,害怕消息传递太快,他们就无法欺上瞒下了。
就在这时,边境急报:岳托残部正在集结,可能要趁皇帝病重之机犯边。
立即给盛京发信...林川说到一半停住,驿马传递至少要五天。
用电报试试?雷匠人提议。
此时电报线路只通到山海关。林川决定冒险一试。
盛京...有警...加强防务...简单的信号通过一站站传递,居然在一天内就送到了盛京。
杨把总接到消息,立即加强戒备。三天后,岳托果然来犯,但因为明军早有准备,大败而归。
这场胜利让电报机声名大振。连最初反对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其价值。
但林川却更加谨慎了。他明白,这项技术既能造福百姓,也可能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设立电报局,他下令,所有电报内容必须登记在册,严禁私传消息。
崇祯皇帝得知电报机的成功后,特意召见林川:
林爱卿,此物确实神奇。但你要记住,技术可以改变传递消息的速度,却改变不了人心。
这句话让林川深思。确实,在电报线路架设的同时,各种谣言传播的速度也变快了。
大帅,孙小眼汇报,有人在利用电报传播谣言,说皇上已经...
立即追查谣言来源。林川下令,同时,用电报发布官方消息,以正视听。
这场信息战让林川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必须配以制度的完善。他奏请设立通政司,专门管理信息传递。
秋去冬来,当第一条完整的电报线路从北京通到盛京时,林川却下令暂不公开。
为什么?顾炎武不解。
因为时候未到。林川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等到该用的时候,它自然会发挥作用。
而此时,南京的弘光朝廷也得知了电报机的存在,派来了新的使者。这一次,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