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呈现出北京城内的混乱景象,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几分唏嘘:老铁们,山海关惨败后,李自成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匆忙举行登基大典,第二天就率军撤离北京。这个他奋战多年才攻下的都城,仅仅占据了四十二天。
碳水教父一边吃着薯片一边摇头:这也太匆忙了吧?连龙椅都没坐热就要跑路。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这说明李自成已经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再不撤就要被包饺子了。
画面显示大顺军沿途丢弃的辎重和不断逃亡的士兵。叶赫那拉大贝勒指着地图说:撤退变成了一场灾难。各地原本投降的明军纷纷反叛,山西、山东等地很快脱离控制。更重要的是,军心彻底涣散了。
朱及第补充道:最要命的是,大顺政权还没来得及建立有效的行政体系。除了军事占领外,根本没有真正掌控这些地区。一旦军事上失利,整个统治架构就土崩瓦解。
画面转到湖北通山的九宫山。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语气神秘:关于李自成的最终结局,历史上一直是个谜。主流说法是他在逃出北京后的第二年五月在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但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叶赫那拉大贝勒列举道:有人说他出家为僧,隐姓埋名;也有人说他潜伏下来,意图东山再起。就连被杀的说法也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是被锄头打死,有的说是中伏身亡。
直播间里的观众纷纷发表看法:
网友【熬夜冠军】:这也太惨了吧,一代枭雄死得这么不明不白。
网友【一颗仙人掌】:感觉李自成就像是流星,闪亮了一下就消失了。
网友【午后红茶】:要是他能在北京多待一段时间,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网友【发呆中】:历史没有如果啊,一步错,步步错。
奉天殿前,朱元璋看着天幕,语气沉重:这个李自成,说到底还是根基太浅。打仗可以靠一股锐气,治国却需要真本事。他既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培养出可靠的治国人才。
徐达躬身道:陛下圣明。观其用兵,确实勇猛;但观其治国,却显得力不从心。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啊。
冯胜补充说: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解决粮饷问题。入京后还要靠拷掠百官来维持军需,这岂是长久之计?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李自成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首先,单纯的军事征服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其次,民心向背至关重要,拷掠政策让他失去了士绅阶层的支持;最后,在外患未除的情况下,内部团结更是重中之重。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感叹:大顺政权的兴亡,就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照亮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画面渐渐暗去,只留下九宫山的苍茫景色,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令人唏嘘的历史。而新的故事,即将在南方的土地上继续上演。
天幕上画面切换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的南京城,秦淮河依旧画舫如织,市井喧嚣,一片承平景象。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错位感:“老铁们,就在李自成仓皇逃离北京,清军铁蹄踏入紫禁城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南京,对北方发生的惊天巨变竟还一无所知。信息传递的滞后,让这座陪都依然沉浸在太平幻梦之中。”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推了推眼镜,解释道:“从北京到南京,驿道传递紧急军情通常也需要近二十天。而四月底北京陷落前后,局势极度混乱,正常的公文传递系统已经瘫痪,加上可能的道路阻塞,消息传到南京就更慢了。”
画面中,一匹快马带着浑身血污的信使,疯狂地冲入南京城,带来了北京沦陷、皇帝殉国的确切消息。刹那间,六朝金粉地的歌舞升平被击得粉碎。
“叶赫那拉大贝勒”描述着当时的场景:“可以想象,这个消息对南京官员和百姓造成的冲击有多大。天塌了!国本动摇,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和恐慌之中。”
朱及第强调:“但幸运的是,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备用中央机构。这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防范不测而特意保留的‘备份’。此刻,这套闲置已久的系统——包括南京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守备衙门等——必须立刻运转起来,接手大明王朝的统治。”
“碳水教父”一针见血地问:“核心问题来了,皇帝没了,得赶紧找个姓朱的来当皇帝啊!人选应该不少吧?”
“确实不少,但合适的并不多。”“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了明末皇室谱系图,“按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崇祯皇帝的直系后代(三个儿子)都在北京陷落时失踪,大概率已遇害。那么,继承人就只能从万历皇帝的其他后裔中寻找,最近的支系就是崇祯的堂兄弟辈。”
直播间的弹幕立刻活跃起来:
“网友【熬夜冠军】:我懂了,这不就是开盲盒嘛!从老朱家后备人才库里挑一个。”
“网友【一颗仙人掌】:感觉这时候选皇帝就是个火坑啊,北边有清军,西边有农民军,内部还一团乱。”
“网友【午后红茶】:我查过资料,当时主要人选是万历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和万历弟弟的儿子潞王朱常淓!听说为了立谁,南京官员吵翻天了。”
“网友【发呆中】:肯定要选个血统最近的吧?是不是福王更近?”
朱及第看着弹幕,点了点头:“老铁们说得对,当时最主要的竞争者就是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从血缘亲疏上讲,福王朱由崧是崇祯的堂兄,他是老福王朱常洵(万历最宠爱的郑贵妃之子)的儿子,血缘最近;而潞王朱常淓是万历皇帝的侄子,关系稍远一些。”
“叶赫那拉大贝勒”插话道:“但这不光是血缘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对老福王那一系有心理阴影,怕福王上台后翻‘国本之争’的旧账,打击东林势力,所以更倾向于立据说‘贤明’但血缘稍远的潞王。”
朱及第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弹幕,笑着说道:老铁们,刚才咱们说到南京这边要选新皇帝,这场权力游戏可比宫斗剧精彩多了!今天咱们就重点聊聊两位关键人物——魏国公徐弘基和诚意伯刘孔昭。
他调出两位勋贵的画像,继续解说:先说这位魏国公徐弘基,他可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十世孙。在南京城,他说话的分量可不一般。
有意思的是,朱及第刻意压低声音,最早商议拥立福王的重要会议,就是在徐弘基家里秘密进行的。这位世袭罔替的魏国公,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福王这边。
这时弹幕开始活跃起来:
网友【熬夜冠军】:这不就是站队嘛!看来这些勋贵也不简单啊。
网友【一颗仙人掌】:徐达的后人?没想到开国功臣的后代也卷进这种权力斗争了。
朱及第点点头:更精彩的是后来。当史可法因为反对立福王而失势时,徐弘基居然上疏说史可法勤王无功,甚至主张。这政治站队,够坚决的吧?
他话锋一转,把画面切换到另一位主角:不过要说最活跃的,还得是这位诚意伯刘孔昭。他是刘伯温的后人,当时掌管着江防,手里有兵权。
这位诚意伯可是个狠角色,朱及第绘声绘色地说,他不仅和马士英勾搭在一起,还在南京城里到处活动,联络其他勋贵,专门对付那些反对立福王的文官。
弹幕又热闹起来:
网友【午后红茶】:刘伯温的后人这么彪悍?跟我想象中的谋士后代不太一样啊。
网友【发呆中】:看来这是武官集团要跟文官集团干架了?
朱及第看着弹幕笑了:老铁们看得明白!刘孔昭确实在朝堂上公开怼文官,有一次还联合其他勋贵,把吏部尚书张慎言骂得狗血淋头。最绝的是,他居然还想自己进内阁,被拒绝后就说:我不行,那马士英总可以吧?
他总结道:就这样,在徐弘基、刘孔昭这些勋贵,还有马士英和江北四镇的武力支持下,福王朱由崧终于坐上了皇位。但是啊......
朱及第故意卖了个关子:这些开国功臣的后代,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各怀心思,他们的选择,也给这个新生的弘光政权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