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电影宣传,说白了就是“三板斧”:电影院门口贴几张海报,上几期娱乐节目,再发几篇报纸软文。
没有互联网营销,更没有社交媒体造势。
海报也讲究个朴素,大字写片名,角落里印个“荣获某某电影节奖项”,就算是大动作了。
王轩本来还想着能不能搞点特别的宣传创意,比如在高校巡回放映,或者拍一支宣传短片。
但中影那边态度温和又保守:“这种片子啊,慢火熬,急不得。”
意思就是——别花钱。
这年头电影的宣发力度都比不过网游宣传的十分之一。
《传奇》《魔力宝贝》《梦幻西游》到处打广告,网吧贴满横幅,地推小妹穿着coS服到处跑。
中影还是尽了点心思。
宣传重点放在演员上。电视台有节目资源,就让主演们轮流上节目接受采访。
周训自然是主咖,但她行程太满,很多活动也只能象征性出席。
反倒是黄博和王千原借着这一轮宣传收获不小——两人原本名气不大,节目播出后被观众记住了那股“真诚又生动”的气质。
王轩倒显得淡定,甚至有点懒。
那些节目、通告他几乎一个都没去,连发布会都只是录了段短短的视频问候。
王轩太久没发专辑了。
无论是现实里,还是网上,各种声音都在催。
贴吧、论坛、歌迷会、杂志采访……全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王轩什么时候出新专辑?”
这都第四张专辑了,粉丝们的期待值已经高得离谱。
为了满足粉丝们的预期,王轩发第四张专辑,就得搞点不一样的。
一味靠“情歌三板斧”混不下去了,他得换个口味。
之前三张专辑都是国语流行,旋律优美、情绪真挚,但到了这个阶段。
作为内地第一男歌手,倒不是王轩自封的,是媒体和网友认可的,现在华语乐坛能和王轩放一起讨论的青年歌手也就周结论了。
王轩作为大陆牌面,当然不能墨守陈规。
于是,王轩这次盯上了——粤语歌。
你说王轩一个内陆人,也没在香江两广待过,怎么会粤语的,别忘了王轩的金手指了喂,只要主动学就能快速提升,不过是粤语而已,王轩和张白芷打比赛的时候就开始学了。
然后就是在剧组和香江工作人员聊聊天,早就粤语大成了,一张嘴那叫一个地道。
王轩能在这个时间点选粤语歌,几乎算是逆流而上。
毕竟这时候的粤语歌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能真正撑起场面的,也就剩下“陈医生”了。
能够大火的粤语歌是真的不多。
导致王轩能薅羊毛的对象只剩陈医生了,好在陈医生的代表作《十年》已经发表了,金曲奖也拿了,王轩倒也不会夺取太多气运。
话不多说。
第一首,王轩就直接选个王炸——《富士山下》。
这首歌的曲子出自日本作曲家泽日生之手,要到2006年才会正式发行。
王轩这一抄,就是提前两年引爆。
王轩不得不多说一句,日本的流行音乐确实是有点说法的。
既然有了《富士山下》,那国语版《爱情转移》当然也不能放过。
两首同曲,却两种情绪:
粤语版更克制、内敛,像一场无法言说的告别。
国语版则更流行、更大众,是一种遗憾后的释然。
王轩打算两首都收进专辑。
第二首也是经典,《白玫瑰》粤语版可能不是太火,但国语版《红玫瑰》就传播很广了。
这歌的原本作曲人是梁翘百,是不是很耳熟,是的,就是你熟悉的那个人,芒果台《歌手》中的音乐总监就是他。
经常是歌手们唱完歌后,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他了。
第三首,依旧是狠货——《浮夸》。
这歌的曲子背景堪称传奇:作曲人江志仁在2003年4月1日得知张荣国坠楼的消息后,于伦敦当晚即兴谱成。
那时候只是个没有歌词的demo,旋律悲凉又狂乱,像在哭,又像在笑。
词还没填,曲子也没正式上线。
王轩当即让员工去买下版权,开价不低。
第四首,《一丝不挂》。
第五首,《最佳损友》。
王轩的思路是——粤语部分五首,直接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既是致敬,也是一种跨语系融合。
他甚至想在mV里玩点实验性的视觉风格,用黑白影像去诠释孤独与热烈的交错。
搞定粤语部分后,接下来就是国语歌。
他心想,既然都薅陈医生的羊毛,那就薅到底。
第六首,《阴天快乐》。
这首歌旋律轻飘却带着孤独气息,恰好能当专辑的情绪缓冲带。
听起来平静,其实暗涌汹涌。
到了这一步,王轩自己都笑了:陈医生算是被薅秃了。
当然,玩笑归玩笑,选曲上他依旧认真。
第七首,《稻香》。
这首歌的旋律轻快,意境却真挚,代表着“回归”与“初心”。
第八首,《千里之外》。
原版是合唱,但王轩决定独唱。
“我不需要周董那种对唱的张力,我要那种一个人唱给世界听的孤独。”
第九首,《知足》。
六月天的作品,旋律柔软,歌词真诚。
第十首,《时间煮雨》。
旋律像雾一样轻,歌词像梦一样散。
在2004年的音乐环境里,这种曲风几乎是未来派。
“时代还没准备好,那就我来提前。”
王轩向李荣号说完这句话时,语气像在预言。
最后两首,照例是王轩坚持的“中国风收尾”。
专辑结尾必须得有中国风。
第十一首,《发如雪》。
第十二首,《醉赤壁》。
两首都出自方文山之笔,浓烈、古典,又带点宿命感。
不得不说,从作词来看,真正爱中国风的还真是方问山。
看似十二首,实则十四首。
因为《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是一体两面。
卖专辑倒是可以加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