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交流后,大礼堂的灯光渐渐熄灭,空气里还残留着观影时的热度与青春气息。
清澈而又愚蠢的新生们一个个笑着散去,脸上还带着被偶像光环照亮的单纯与崇拜。
而那些在北电混了几年的“老油条”们却早已闻到机会的味道,三三两两围了上来,要名片、套近乎、寒暄得体又精准。
“王导,我是摄影系的,下次拍片能不能考虑我?”
“王导,听说您公司在招新人?我专业能力不错的……”
“王导,方便留个联系方式吗?交流一下创作思路。”
王轩始终笑着,点头、握手,回答得体,礼貌。
只是当这帮学长学姐们伸手要联系方式时,王轩当然也是直接告诉了联系方式的,只不过是工作号而已。
忙完这一圈人情往来,天色已暗。
接着就是电影上映的事了,目前国内的电影发行公司中,老大还是中影。
其次就是华艺和波纳了,后世的巨头光线现在还没成立电影公司。得等到十月份才开始电影业务。
以王轩的北电出身,最好的选择就是中影了,至于华艺和波纳,华艺倒是发展最好的,但作为华娱文常备的反派,王轩当然也不会合作。还有个日资的成天,这公司更不可能合作了。
至于波纳,现在还没找到自己的路子,基本上都是和港圈那帮人合作,得等到十几年后爱国电影大火,波纳才能乘风而起。
王轩还在想着怎么通过田老师的关系联系上韩三品,结果学校在活动结束后的聚餐上就把韩三品请来了,是的,北电确实有这个实力请到他,毕竟也是北电校友。
怎么着也是有香火情在的。
北电食堂包厢,剧组其他坐一起,王轩和校领导坐一边。
韩三品进门时,神情不苟言笑,但笑意却藏在眼底。
他穿着深灰色西装,一副老派国企干部的气场,脚步稳得像节拍器。
“王轩是吧?”韩三品伸出手,语气不疾不徐,“年轻有为,年轻有为啊,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奖,不简单。”
“韩总您过奖了。”王轩忙起身相握,笑得得体而谦逊,“能拿奖是运气,都是团队的功劳。”
老一辈都喜欢把功劳归集体,王轩当然得投其所好。
“谦虚好。”韩三品点头,目光却在他脸上多停了一秒。
那种带着阅人无数的打量,似在评估一个项目的潜力。
他回头对北电副校长笑道:“咱们北电啊,就是出名导的地方。一某、凯哥、贾科长,都是从北电出去的。现在又出一个能拿国际奖的学生导演,不得了。”
众人一阵笑声,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菜陆续上桌,北电的食堂为了这顿饭可谓破例,连红烧狮子头都比平时大了整整一圈。
韩三品夹起一筷子菜,慢悠悠地开口:“我听说你们《浔阳》现在还没确定国内上映计划?”
王轩放下筷子,点头:“是的韩总,我们公司轩韵文化目前还没有电影发行业务,也没和院线谈,现在也只是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公映过。”
“问题不大,你的影视公司可以去申请发行资质啊,现在的政策是支持民营电影公司发展的。当然,也是可以和中影合作发行的。”
他说着,拿起餐巾擦了擦嘴,“中影现在国内发行渠道还是最全的,我们的院线、拷贝、宣传、宣发资源,都很齐备。
要是你这片子准备上映,我们可以帮你们发行。具体模式嘛——我们负责拷贝和宣传,你们拿分账。现在市场上新导演能进院线不容易,中影可以前几天保一定的排片比。”
王轩举杯,语气真诚:“那真是多谢韩总了,我们确实在考虑国内上映的问题,只是苦于没有发行能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就该开始谈大局,扯理想了。
得亏不是全男席,不然就该讨论怎么统一弯弯了。更进一步就是些不能写的话题了。
当然,现在还没到这程度,而且席间领导们也会注意尺度。
没一会儿,席间气氛渐渐转向正题。韩三品举着酒杯,目光扫过在座几人,语气由闲谈转为宏观。
“其实啊,我最近一直在想——咱们华夏电影得有点‘大的气象’。”
他顿了顿,轻轻摇晃着杯中的酒,神情里带着几分沉重。
“你看,好莱坞那边,一个《指环王》,一个《黑客帝国》,动辄上亿美元投资。
人家敢投、敢拍,也敢赌。可咱这边呢?连一个亿都不敢动。导演怕、制片怕、投资方也怕,全都小打小闹,整天想着怎么不赔钱,过于束手束脚了。”
他说到这儿,语气渐渐变得有力,像是在讲一堂行业课。
“我常说一句话——‘华夏电影要发展,就得搞大片。’ 光靠文艺片拿奖,不行的。奖是面子,市场才是里子。”
桌上气氛一瞬安静下来,连一旁陪席的校领导都不由得点头。
韩三品笑着抿了口酒,转头看向王轩。
“王轩啊,你这片子《浔阳》能拿国际大奖,说明你有艺术性,镜头语言也有自己的一套。不错,非常不错。”
他稍稍停顿,换了个语气,“可惜啊——不太商业。能拿奖的片子,票房往往上不去。”
他伸手拍了拍桌子,语气带着几分真诚的勉励。
“我希望下一部,你能试试拍点大的。历史题材也行,战争片也行,英雄片也行。总得有人往前冲。你年轻,有胆子,也有眼光。”
韩三品说到这儿,笑了笑,像是随口提起,“中影现在就在推一个项目——《赤壁》,吴白鸽导演的,你知道吧?”
“了解一点,”王轩微微一怔,回道,“听说投资挺大,而且吴导还是今年威尼斯的评审。”
王轩倒是想说吴白鸽这个扑街仔,在好莱坞混不下去才来大陆要饭的,也就您韩总把他当个宝。
王轩也只会稍微点明,毕竟《赤壁》这项目涉及几个亿。背后资本强大着呢。
在威尼斯的时候,吴白鸽就在那儿为《赤壁》造势。
这时候项目刚立项,这片子从2004年筹备到2007年开拍,08、09年分上下两部上映,整整拖了五年。
如果换成小公司,早就被资金链拖垮。
也就中影、成天、还有日本的艾回这几家真金白银的大资本,能扛得住这场豪赌。
从账面回报看,《赤壁》确实没亏,还略有盈利。
可从时间成本来看,那几乎就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在那之后,华夏电影的“大片梦”也被现实浇了几桶冷水。
说来也是挺有意思的,真正打破票房纪录反而不是大片,而是喜剧,比如第一部破十亿的片子就是泰囧。
想到这些,王轩只是轻轻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