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轨道的恒星供能母港稳定运行,
地下生态区温度恒定,
氧气、水与燃料的循环系统持续高效。
这一切,都意味着——
火星,终于可以“呼吸”了。
伍思辰在太空城的会议厅里,
看着全息投影中那颗泛着微光的红色星球,
缓缓开口:
“既然火星能养活生命,
那么——
我们就要让更多的人去那里。”
全场安静。
那一刻,
每个人都意识到,
伍思辰即将宣布的,
不再是一个实验项目。
而是——一场文明的迁徙。
【恒星航运计划·启动】
投影屏上浮现出新的蓝图。
——火星运输计划:利用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发射窗口”,
每 26个月一次,
定期运送定居者、物资与设备。
伍思辰用指尖轻轻一划,
屏幕上显示出地球与火星轨道的同步动画。
“每一次发射窗口,
都是地球与火星距离最近的时刻——约 5500万公里。
那是宇宙赐予人类的‘时间门’。”
他停顿片刻,目光深邃:
“我们要让这扇门,不再属于探险者,
而属于全人类。”
【太空总署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当天,全国直播。
伍思辰出现在公众面前,
身后是巨大星图。
“我们将以勇气号、曙光号为首批载人舰队,
开通地球—火星定期航线。
未来十年内,将有五千名科研人员、工程师与家庭成员前往火星,
在那片红色土地上,建立人类第一个行星定居点——
‘新晨之城’。”
会场掌声如雷。
网络瞬间爆炸。
“火星移民计划启动!”
“26个月一次航班,真·宇宙地铁!”
“我们在用星轨当时钟!”
有人激动地留言:
“祖先看月亮许愿,
我们看火星订票。”
【地球轨道·航运中心】
三艘货运舰正进行装载作业。
模块化货仓里,堆满了太阳能板、生态舱材料、自动勘探车、
以及……第一批“火星家庭包”:
地衣种子、空气净化藻、水回收系统与光合照明装置。
“勇气号”指挥官检查清单时,忍不住笑:
“这不是太空任务,
这是搬家。”
伍思辰通过通讯频道回应:
“没错——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远的一次搬家。”
【火星轨道·曙光基地】
曙光基地收到首批补给信号。
巨舰降落时,火星地平线泛着淡金色光晕。
舱门打开,
新一批定居者踏出舷梯。
他们的靴底踩在红色尘土上,
那一声轻响,
像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心跳。
基地的孩子们第一次跑出通道,
在透明穹顶下追逐着飘起的红沙。
航天员在日志中写下:
“火星的风,第一次吹动了孩子的笑声。”
【全球舆论的轰动】
大夏新闻频道播放这段画面时,
亿万人屏住呼吸。
主播声音颤抖:
“他们到达了。
人类在火星上,开始拥有家与未来。”
评论区沸腾:
“以前是航天员上火星,
现在是邻居上火星!”
“发射窗口?以后叫出行窗口!”
“26个月一次发车,记得别迟到。”
【伍思辰·太空城演讲】
伍思辰站在全息平台中央,
身后是缓缓运转的太阳与行星轨迹。
他望向那无垠星海,
语气温和却铿锵:
“我们不再依赖燃料,不再受困重力。
我们以太阳为灯,以行星为路,
用宇宙的时间——
来规划人类的未来。”
他微微抬手,
地球与火星的轨迹在空中交汇,
化为一道金色的光弧。
“每 26个月,
一次发射窗口,
一次文明的跃迁。
这,就是我们的节奏。
这,就是——恒星时代的脉搏。”
【鹰酱·白宫·全球战略危机会议】
凌晨两点,白宫地下指挥室的空气凝固得像冰。
总统面前的屏幕上,正在播放那条消息:
【大夏宣布开启地火航行周期计划】
能源部长的声音沙哑:“他们要……定期送人去火星?”
航天署署长低声补充:“是的,先生。每26个月一个窗口,他们称之为‘行星迁徙节奏’。”
总统愣了几秒,喃喃道:
“那不是一次任务……那是航班。”
国防顾问皱着眉头:“他们要做的,是让地球与火星之间形成运输线?像海上贸易那样?”
财政部长苦笑:“不,先生——
他们在建立‘行星航运业’。”
会议室一片死寂。
墙上的数字时钟滴答作响,
每一声都像在提醒所有人——
他们,已经落后一个文明周期。
【布鲁塞尔·欧联航天理事会】
大屏幕上显示着地球与火星轨道的动态图,
那条金色的航线被标注为“勇气通道”。
法国代表激动得站起来:
“这意味着,他们掌握了跨行星周期运输!
每26个月一次……他们在建立恒星级物流网!”
德国能源部长沉声说:
“他们掌握太阳的能量、月球的资源、火星的基地,
现在连时间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英国代表苦笑:“我们以为‘太空航班’是电影,
现在那成了他们的日常。”
有记者在场外低声评论:
“欧洲曾以海洋为边界,
如今,海洋只是他们的内河。”
【纽约·华尔街·全球财经频道】
财经主持人盯着股市曲线,手都有些抖。
“能源板块暴跌,
航天与物流股在大夏市场暴涨200%。
专家称:地火航运的建立,将重塑全球经济体系。”
评论员的声音带着苦笑:
“他们的货船不再在海洋上跑,
而是在太阳风里航行。”
另一位分析师补了一句:
“他们在用行星的距离做航线,
而我们还在算燃料的成本。”
【伦敦·bbc国际观察特别节目】
主持人神情严肃地念着新闻稿:
“大夏宣布启动地火定期航线。
火星定居计划正式进入民用阶段。”
他停顿了几秒,看着镜头。
“这意味着——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迁徙的单位不再是‘国家’,
而是‘行星’。”
演播室的嘉宾忍不住打断:
“他们不仅征服了距离,
还征服了等待。”
【巴黎·神学科学院】
几位老教授围在电视前,
火星的红色影像映在他们脸上。
一位白发神学家喃喃自语:
“上帝以天体的轨迹设定时间……
而现在,人类在用轨迹设定航班。”
另一人叹息道:
“他们正在与太阳同步呼吸。”
【东京·防卫能源省】
防卫厅大臣盯着那份简报,
手指不断敲打桌面。
“每26个月一次发射窗口,
每一批都能运数千吨物资?”
助理低声道:“他们称之为‘行星航线’。
未来十年,他们计划把五千名科研人员与家庭成员送上火星。”
大臣眼神一滞,
苦笑道:
“我们连高铁通火星都不敢想,
他们已经开通班次了。”
【罗马·梵蒂冈】
主教会议静默。
一位神父低声念道:
“他们以光为航线,以行星为港口……
这已经超出了经文的范畴。”
另一位神父缓缓叹息:
“或许,这就是‘登天之路’的真实意义。”
【社交媒体沸腾】
#火星航线
#26个月发射窗口
#星际移民
三大词条连续五天霸榜全球。
网友的留言分成两种极端:
“他们在开行星公交,我们在挤地铁。”
“未来的航天港口,会不会像现在的机场?”
“地球的国界,在他们的日程表里,只是发射经纬度。”
有位网友的留言被上百万转发:
“他们以宇宙的节奏安排时间,
我们以恐惧的节奏看新闻。”
【白宫·夜】
总统站在窗前,
窗外的月光冷淡地洒在桌面。
幕僚低声汇报:“大夏宣布首批定居者出发时间——两年后,窗口周期开始。”
总统沉默许久,喃喃道:
“他们在用宇宙的规律生活,
而我们,还在试图理解他们的日历。”
与此同时,
在地月轨道的太空城中,
伍思辰看着行星轨迹的模拟图,
那条光线在他眼前缓缓转动。
助手汇报:“西方全面震动。”
伍思辰淡淡一笑。
“震惊,是旧世界对时间的最后反应。
我们——已经按恒星的节奏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