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张承志带领的海外项目组,将首站选在了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中医药基础较好的马来西亚。同行的有精通国际商务的王斌副手、两名经验丰富的种植技术员和一名翻译。
抵达吉隆坡,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异国的喧嚣与靠山屯的宁静截然不同。项目组马不停蹄,先是拜访了马来西亚中医药总会,与当地资深医师和药商座谈,了解市场需求和法规环境。随后,在王斌提前联系的当地华商引荐下,他们接触了几家有意向合作的药材种植企业。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第一家合作意向强烈的企业,是当地一位颇有实力的华人老板林氏拥有的种植园。林老板对大山药业的GAp标准很感兴趣,但在具体合作模式上产生了分歧。林老板希望大山药业直接提供“地涌金莲”种苗和肥料,他负责种植,成品由大山药业包销,说白了,就是想做代工。
“张先生,你们的技术好,我们有人工和土地,这样合作最快见效。”林老板喝着茶,语气轻松。
张承志却摇了摇头,态度诚恳但坚定:“林老板,感谢您的提议。但我们希望的合作,不仅仅是买卖关系。我们想输出的是整套标准和管理体系,包括土壤改良、种植规范、质量控制甚至人员培训。我们希望共建符合GAp标准的基地,共享品牌和收益。这需要更深入的融合,前期投入会大一些,但长远看,对提升您的种植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更有好处。”
林老板听后,笑容淡了些,显然对这种“慢功夫”和让渡部分管理权的模式心存疑虑。会谈不欢而散。
接下来的几家接触,也大多卡在了合作模式上。当地企业更看重短期利益和快速回报,对大山药业强调的长期投入和标准管控兴趣不大。加之语言沟通障碍、对中方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信任度需要时间建立,项目推进缓慢。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天,张承志接到国内周明的紧急电话,语气焦急:“承志,不好了!咱们基地新培育的一批‘地涌金莲’组培苗,出现了大面积黄化萎蔫,初步判断是培养基污染,可能损失惨重!”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海外出师不利,国内大本营又后院起火!张承志强压住内心的焦虑,叮嘱周明全力抢救,并立刻将情况报告给父亲张大山。
张大山在国内接到消息,也是心头一紧。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一方面指挥李秀云带领技术团队连夜排查污染源,不惜代价保住核心种质;另一方面,他给远在马来西亚的儿子打去越洋电话。
“承志,别慌。”张大山的声音沉稳有力,“搞科研、闯市场,遇到挫折是常态。国内的事有我,你专心处理好那边的问题。合作不能急于求成,要找到理念一致的伙伴。如果暂时找不到,宁可慢一点,也不能降低标准。记住,我们出去,代表的是大山药业的信誉和品质。”
父亲的话像定海神针,让张承志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他重新梳理思路,调整策略,不再盲目追求合作企业规模,而是开始关注那些有特色、有品质追求的中小型种植园,甚至主动拜访当地农业科研机构,寻求技术合作的可能性。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会上。张承志结识了一位年轻的马来裔农业博士哈菲兹,他对GAp理念非常认同,自家有一个小型的有机草药园,正苦于缺乏系统技术和管理支持。两人相谈甚欢,张承志邀请哈菲兹参观了大山药业的展台和资料,哈菲兹对“地涌金莲”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
经过几轮深入沟通,张承志提出了一个试点方案:由大山药业提供技术指导和部分资源,与哈菲兹博士合作,将他的小药园升级改造为符合GAp标准的 “中马示范种植园” ,作为样板向当地推广。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投入可控,风险小,且更具示范效应。
哈菲兹博士欣然同意。一个基于共同理念和务实步骤的合作,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虽然这只是一小步,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张承志深刻体会到,海外拓展急不得,需要耐心、诚意和因地制宜的智慧。他给父亲发回信息:“爸,这边找到突破口了,是小切口,但方向对了。国内情况如何?”
张大山回复:“污染源已控制,核心种质保住。稳住,步步为营。”
父子二人,一内一外,在各自的战场上,顶着压力,艰难而坚定地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