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数据菜园的传感器就开始“滴滴”作响,屏幕上跳动着各组数据:土壤湿度28%,光照强度勒克斯,温度22c。陈阳踩着露水走进菜园,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同步着菜园的实时数据,他指尖划过“灌溉”按钮,埋在地里的智能水管立刻滋滋喷出细水,均匀地洒在青菜叶上。
“小陈,早啊!”隔壁菜园的李大叔扛着锄头走来,他的菜园刚加入数据系统没几天,还在慢慢摸索,“你看我这萝卜苗,叶子有点卷,是不是缺水了?”
陈阳凑过去,用平板对着萝卜苗一扫,屏幕上立刻跳出分析:“叶片卷曲原因:土壤湿度19%(偏低),建议补水5分钟,同时检测到轻微蚜虫痕迹,需少量喷施生物农药。”他指着数据解释:“大叔您看,湿度低于20%就会卷叶,点这个‘自动补水’就行,蚜虫的话,我那有去年剩下的薄荷精油,兑水喷上就管用,纯天然的。”
李大叔乐呵呵地照做,看着水管自动出水,忍不住念叨:“这玩意儿真神,比看天吃饭靠谱多了。”
菜园尽头的大棚里,王婶正对着手机直播摘番茄,镜头里的番茄红得发亮,她举着个小仪器往番茄上一贴,仪器屏幕显示“糖度6.8”。“家人们看清楚了,糖度6.8!咱这是数据菜园种的,从开花到结果,每天的光照、浇水都有记录,绝对没打膨大剂!”直播间里订单提示音不停响,王婶笑得合不拢嘴:“刚摘的,上午发顺丰,下午就能到城里餐桌!”
突然,陈阳的平板发出“警报”提示音,屏幕闪烁着“西葫芦棚温度异常”。他赶紧跑过去,推开棚门就觉得闷热,温度计显示32c——超过了西葫芦适宜生长的28c上限。“坏了,通风口没开!”他连忙按下“通风”键,棚顶的自动百叶窗缓缓打开,凉风灌进来,温度慢慢降了下去。
“还好有警报,不然这棚西葫芦就废了。”陈阳擦了把汗,看到屏幕上的温度回落到26c,才松了口气。这是村里新装上的“作物健康监测系统”,不光测环境数据,还能通过叶片颜色变化判断作物是否缺肥、生病,比人眼观察及时多了。
“小陈,帮我看看这茄子!”张奶奶颤巍巍地举着手机,屏幕上是她拍的茄子照片,“是不是该摘了?有的紫有的青,我分不清。”
陈阳接过手机,用识别功能一扫,照片上的茄子旁立刻跳出标注:“紫色茄子:成熟度95%(建议采摘);青色茄子:成熟度60%(需3天后采摘)”。“奶奶您看,紫的能摘了,青的再等等,系统都标出来了。”他帮张奶奶在手机上设了“成熟提醒”,“等青茄子熟了,手机会响的。”
张奶奶乐得直点头:“现在的学问真多,种个菜都用上机器了,比我那老眼好用多喽!”
临近中午,数据菜园的“共享仓库”热闹起来。村民们把刚摘的蔬菜放进标有“待检测”的筐里,穿着白大褂的检测员用仪器快速检测农残,合格的蔬菜被贴上带二维码的标签,扫码就能看到种植全程数据。货车司机正在扫码点数,他手里的清单显示:“今日需配送:番茄30斤(订单编号125)、黄瓜25斤(订单编号126)、茄子18斤(订单编号127)……”
“这些是发往市区超市的,”陈阳跟司机核对清单,“昨天线上订的,今天就得送到位,数据同步好了,超市那边能直接看到每棵菜的‘身份证’。”
司机笑着说:“你们这数据菜园名气越来越大了,超市都抢着要货,说顾客就认带数据的菜,吃得放心。”
太阳升到头顶,菜园里的传感器依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记录着每一片叶子的生长,每一滴水珠的滋润。陈阳看着平板上不断更新的数据,突然觉得,这些跳动的数字里,藏着的是比丰收更珍贵的东西——是老人们不再愁眉的笑脸,是年轻人回乡的脚步,是土地和科技撞出的新火花。
他低头给远在城里的同学发了条消息:“回来吧,咱村的菜园现在可不一样了,用数据种出来的菜,比城里的写字楼有意思多了。”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平板上的“今日产量”数据又跳了一下,从120斤变成了12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