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府衙门出来时,日头已爬到头顶,晒得地面发烫。
我攥着腰间的绣春刀,指节泛白——方才周大人那眼神,跟要吃人似的,若不是我把捕头印押在那儿,今儿这关根本过不去。
下属阿武候在巷口,见我出来,赶紧迎上来:“头儿,接下来去哪儿?周大人那边催得紧,说让您赶紧回衙门签结案文书。”
我瞥了眼远处巷口晃悠的衙役,那是周大人派来盯着我的人。
“回衙门。”我故意把声音提得高些,看着阿武诧异的眼神,又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补了句,“先绕去书院,走小巷。”
阿武立刻明白过来,转身引着我往旁边的窄巷钻。
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行,墙头上的野草耷拉着,沾着的泥点蹭在我袖口。身后的衙役脚步声越来越远,我才松了口气。
“柳文彦的证词是书院张老先生给的,有书院印章,硬闯肯定不行。”阿武一边走一边说,“那老先生脾气倔,上次衙役去问话,被他赶出来了。”
我摸了摸怀里的令牌,那是六扇门的勘验令牌,比府衙的腰牌管用些。
“不用硬闯,就说核查证词细节。”我顿了顿,又道,“你去沈府绣楼,把染缸里剩下的靛蓝颜料装一点来,越细越好,顺便找个瓷瓶装着,别洒了。”
阿武应了声,转身往另一条巷口跑。我独自往书院走,心里盘算着——张老先生是文人,最看重名声,要是跟他提律法,提伪证的罪名,说不定能撬开他的嘴。
书院门口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树荫下坐着个扫地的杂役。见我穿着捕快服,赶紧站起来:“这位捕头,要找哪位?”
“找张老先生,有案子要核查。”我亮了亮令牌。
杂役不敢多问,引着我往后院的书房走。沿途的学生见了我,都好奇地探头看,交头接耳的声音飘进我耳朵里——“是六扇门的捕头,是不是为沈府的案子来的?”“听说柳师兄被怀疑了,不会是来抓人的吧?”
我没理会,径直走到书房门口。
杂役敲了敲门:“张先生,六扇门的林捕头来了,说要查案子。”
里面传来一阵翻书的声音,接着是个苍老的声音:“让她进来。”
推开门,一股墨香扑面而来。张老先生坐在案前,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本线装书。见我进来,他放下书,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林捕头,柳文彦的证词我已经给府衙了,案发时他确实在我这儿讨论古籍,错不了。”
我拉了把椅子坐下,把令牌放在案上:“老先生,我不是来质疑您的证词,就是想确认几个细节——案发那天下午,柳文彦是从什么时候来的?中途有没有离开过?”
张老先生端起茶杯抿了口,眼神飘向窗外:“辰时末来的,一直待到申时,没离开过。我们讨论的是《考工记》里的绣法,还做了笔记,你要是不信,我可以给你看。”
“笔记我自然要看。”我往前凑了凑,声音沉下来,“但老先生,我得提醒您一句,作伪证可是要担律法责任的。六扇门查案,讲究的是证据确凿,要是日后查出来证词有假,您这一辈子的名声,还有书院的声誉,可就全毁了。”
这话像是戳中了张老先生的软肋,他握着茶杯的手颤了颤,茶水洒出来一点,落在案上。
“我……”他张了张嘴,脸色有点发白,“林捕头,这话可不能乱说,我一把年纪了,怎么会作伪证?”
“是不是乱说,老先生心里清楚。”我从怀里掏出张纸,放在他面前,“这是案发当天书院门口的出入记录,辰时末到申时,柳文彦的名字只在辰时末和未时中出现过——未时中,他出去过一次,一个时辰后才回来。”
这记录是阿武昨天偷偷抄的,原本没当回事,现在倒派上了用场。
张老先生盯着那张纸,嘴唇动了动,半天没说话。
我又补了句:“柳文彦要是真没鬼,为什么要让您瞒着他离开的事?您想想,要是真凶是他,您这证词,可就是帮凶了。”
“罢了罢了……”张老先生叹了口气,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眼睛,“是我糊涂。那天下午,柳文彦说他肚子疼,要去茅房,结果一个时辰才回来。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去买了点药,还让我别跟别人说……”
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刚要说话,外面突然传来脚步声——是府衙的衙役,看样子是找过来了。
“林捕头!周大人让您赶紧回衙门!”衙役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来,带着不耐烦。
我起身对张老先生说:“多谢老先生如实相告,后续可能还需要您去衙门做个证。”
张老先生点了点头,脸色还是不太好。
我快步走出书房,刚到院子里,就被两个衙役拦住了:“林捕头,别让我们难做,赶紧跟我们回衙门,周大人都发火了。”
我看了眼远处,阿武正提着个瓷瓶往这边跑,手里还拿着块布——应该是从柳文彦衣服上蹭下来的颜料。
“行,回衙门。”我故意放慢脚步,等阿武走到我身边,悄悄把瓷瓶接过来,塞进怀里。
衙役见我配合,也没多问,押着我往府衙走。
路上,阿武跟在后面,小声说:“头儿,染缸里的颜料我取来了,还找机会蹭了点柳文彦袖口的颜料,放在那块布里。我让城里的老匠人看了,说这两种颜料里都有苏坊特有的青晶石成分,一般的染坊根本没有。”
我心里更有底了——柳文彦说颜料是帮先生染书签沾的,可苏坊的青晶石颜料多贵啊,书院哪会用这个染书签?
到了府衙,周大人已经在大堂等着了,案上放着结案文书,旁边还站着柳文彦。
柳文彦见了我,脸上露出点得意的笑:“林捕头,这案子总该结了吧?春桃都招了,你还查什么?”
周大人敲了敲案桌:“林晚秋,赶紧签字!人犯招供,证词确凿,别再拖延了!”
我走到案前,拿起结案文书,却没动笔。
“大人,这案子还不能结。”我把怀里的瓷瓶和布块放在案上,“张老先生已经承认,案发当天柳文彦中途离开过一个时辰,他的不在场证明是假的。还有,这是沈府绣楼染缸里的颜料,这是柳文彦袖口的颜料,两者都含有苏坊特有的青晶石成分——柳公子,你说颜料是染书签沾的,不知书院用的是哪家染坊的颜料?能不能请那家染坊的人来对质?”
柳文彦的脸色瞬间变了,刚才的得意劲儿全没了,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忘了……就是随便找的一家染坊……”
“忘了?”我冷笑一声,“苏坊的青晶石颜料,一两就要五两银子,一般染坊根本没有。柳公子,你倒是说说,哪家染坊这么大方,能让你用来染书签?”
柳文彦被我说得哑口无言,头低了下去。
周大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拍了下案桌:“林晚秋!你别在这里胡搅蛮缠!就算柳文彦离开过,那又能说明什么?颜料相似也不能证明什么!春桃已经招了,这案子必须结!”
“大人,证词存疑,颜料还需要进一步核验,怎么能说结就结?”我拿起笔,却往旁边一放,“这字,我不能签。要是大人非要结,那就先革了我的职,再结案——但日后要是查出来真凶另有其人,大人可担得起这个责任?”
周大人被我噎得说不出话,手指着我,半天没动。
柳文彦见周大人没说话,赶紧说:“周大人,林捕头这是故意拖延!春桃都招了,还有什么好查的?”
“柳公子急什么?”我瞥了他一眼,“要是你没做过,多等几天又何妨?难不成,你心里有鬼?”
柳文彦的脸涨得通红,却不敢再说话。
周大人深吸一口气,瞪了我一眼:“好!那就再给你两天时间!要是两天后还查不出什么,你就等着卸印伏法!”
我心里松了口气,行了个礼:“多谢大人。”
转身走出大堂,阿武跟在后面,小声说:“头儿,周大人这是松口了?”
“是松口了,但也只给了两天。”我摸了摸怀里的瓷瓶,“接下来,得查清楚柳文彦离开的那个时辰,到底去了哪里。还有,苏坊的青晶石颜料,他是从哪里弄来的。”
刚走到府衙门口,就看见一个小厮鬼鬼祟祟地站在旁边,见了柳文彦出来,赶紧迎上去,在他耳边说了几句。
柳文彦的脸色变了变,快步走了。
我眯了眯眼,对阿武说:“跟上那个小厮,看看他去哪里。”
阿武点了点头,悄悄跟了上去。
我站在府衙门口,看着柳文彦的背影,心里琢磨着——这小子肯定还有事瞒着,说不定,他和沈府的密室,还有更深的关系。
日头渐渐西斜,风也凉快了些。
我摸了摸腰间的绣春刀,刀鞘冰凉,像是在提醒我——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找到证据,不然,春桃的命,还有我这个捕头的身份,都保不住。
正想着,阿武跑了回来,喘着气说:“头儿,那小厮去了柳府,还带了个人出来,往城南去了——好像是个铁匠。”
铁匠?
我心里一动——之前在绣楼发现的铜环机关,说不定跟铁匠有关。
“走,去城南看看。”我立刻往城南的方向走,脚步比刚才快了不少。
城南多是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老远就能听见。阿武引着我往一条窄巷走,说那小厮和铁匠进了巷尾的李记铁匠铺。
我们躲在巷口的树后,看着铁匠铺的门。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小厮和铁匠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个包裹,不知道装的是什么。
“头儿,要不要上去拦下来?”阿武握紧了腰间的刀。
我摇了摇头:“先别打草惊蛇,看看他们要去哪里。”
小厮和铁匠往巷外走,我们远远地跟着。走了大概半个时辰,他们进了柳府的后门。
“看来,柳文彦在跟铁匠铺打交道。”我皱了皱眉,“说不定,密室的机关,就是他让铁匠做的。”
阿武点了点头:“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要不要去李记铁匠铺问问?”
“明天再去。”我看了眼天色,已经黑下来了,“今天先回去,把颜料的事再确认一下,顺便看看春桃那边的情况——别让周大人的人给她灌了什么迷魂汤。”
往沈府走的路上,月亮慢慢爬了上来,照亮了路边的石板路。我心里想着案子的事,越想越觉得柳文彦可疑——不在场证明是假的,颜料也对得上,现在还跟铁匠铺有牵扯,这小子肯定脱不了干系。
只是,密室的机关到底是怎么弄的?还有春桃说的石灯笼,柳文彦为什么要挪它?
这些疑问,还得慢慢查。
到了沈府,守在柴房门口的衙役见了我,赶紧让开:“林捕头,春桃一直没闹,就是不太说话。”
我推开门,柴房里很暗,只有个小窗户透进点月光。春桃坐在角落里,见了我,赶紧站起来:“林捕头……案子怎么样了?我会不会……”
“别担心,”我走过去,把她扶起来,“我争取了两天时间,会查清楚的。你再想想,柳文彦挪石灯笼的时候,有没有说什么?或者做了什么特别的动作?”
春桃皱着眉,想了半天:“他好像……好像从灯笼底下拿了个什么东西,装在口袋里了。我没看清,他动作很快,还让我别跟别人说,不然就对我娘不客气。”
从灯笼底下拿东西?
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石灯笼里有什么机关?
“你还记得他拿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吗?圆的?方的?”
春桃摇了摇头:“太黑了,我没看清,就觉得很小,他攥在手里,我只看到一点金属的光。”
金属的光?
我琢磨着,难道是钥匙?还是机关的零件?
“行了,你先休息吧,我会派人守在这里,不会让你有事的。”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转身走出柴房。
外面的风有点凉,我裹了裹衣服,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
柳文彦离开书院的一个时辰,到底去了哪里?他从石灯笼里拿的是什么?李记铁匠铺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这些线索像是一团乱麻,得慢慢理清楚。
我抬头看了看月亮,心里暗道——两天时间,必须把这些疑问都解开,不然,春桃就真的没救了。
转身往府衙走,脚步坚定——不管前面有多少阻碍,这案子,我必须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