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六月中旬,燕云的烈日愈发炽烈,连续半个月的晴天,让地里的玉米苗渐渐没了往日的生机。王家村外的玉米地里,原本挺拔的玉米苗蔫蔫地垂着叶片,干裂的土地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纹路,村民们看着自家的庄稼,脸上满是愁容——玉米正处于拔节期,是需水量最大的时候,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恐怕要大打折扣。
“苏姑娘,您可来了!再这么旱下去,这玉米就全完了!”苏清鸢刚走到田埂边,王家村的村长王老实就急匆匆地迎了上来,手里还拿着一把干裂的泥土,“您看这土,一捏就碎,地里的玉米苗都快渴死了!”
苏清鸢蹲下身,轻轻拨开玉米苗的叶片,看到根部的土壤已经干透,她眉头微蹙,随即又舒展开来:“王村长别慌,咱们不是有井水吗?我这次来,就是想在你们村选块地,试验用井水灌溉,看看效果。”
“用井水浇地?”王老实愣了一下,随即有些犹豫,“苏姑娘,井水是用来喝的,要是用来浇地,会不会不够用啊?而且咱们也不知道井水浇地好不好,万一影响了庄稼可怎么办?”
周围的村民也纷纷附和,有的担心井水不够,有的担心井水不如河水“养庄稼”。苏清鸢耐心解释道:“咱们村的水井每天能出不少水,浇几亩地完全够用;而且井水干净,没有泥沙和病菌,不会像河水那样,浇完地后容易让庄稼生病。咱们先选十亩地做试验,要是效果好,再推广到全村,好不好?”
在苏清鸢的劝说下,村民们终于同意了。大家一起选了村东头十亩长势相近的玉米地,作为井水灌溉试验田。随后,村民们推着村里的水车,来到水井边——水车是之前农桑司发放的,轮轴上缠着粗绳,绳上系着一个个木桶,只要推动轮轴,木桶就能自动从井中打水,再通过水渠将水引入农田。
“大家加把劲,把水尽快送到地里!”王老实一声令下,村民们纷纷上手,有的推动水车,有的清理水渠里的杂草。随着水车缓缓转动,清澈的井水从井中被提上来,顺着水渠流淌,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缓缓注入干裂的农田。
井水刚接触到土壤,就被干裂的土地迅速吸收,原本蔫蔫的玉米苗,仿佛瞬间有了生机,叶片慢慢舒展起来。村民们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笑容。一个老农蹲在田埂边,用手拂过沾着井水的土壤,感慨道:“这井水就是不一样,比河水干净多了,浇在地里也不结块。”
苏清鸢也格外关注试验田的情况,她每天都会来到地里,查看玉米苗的长势,记录土壤的湿度和玉米苗的高度。村民们也渐渐放下了疑虑,每天主动推着水车去井边打水,精心灌溉试验田。
七天后,苏清鸢再次来到王家村的试验田,此时的玉米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井水灌溉的玉米苗比之前高了半尺,叶片翠绿肥厚,用手轻轻一摸,能感受到叶片的韧劲;玉米苗的根系也格外粗壮,从土壤中拔起一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须根,牢牢地抓住土壤。
而旁边用河水灌溉的玉米地,情况则截然不同——玉米苗不仅长得慢,比井水灌溉的矮了一大截,还有几株出现了黄叶,叶片上甚至能看到细小的斑点,显然是受到了河水中病菌的影响。
老农们围在试验田边,对比着两块地里的玉米苗,脸上满是惊叹。之前担心井水不够用的王老实,此刻也彻底放下了心:“苏姑娘,还是井水好啊!用河水浇地,苗长得慢还容易生病,井水浇完,苗跟喝了蜜似的,长得真旺!您这主意太对了!”
“不仅如此,井水浇地还能减少杂草生长。”苏清鸢指着试验田,“大家看,井水灌溉的地里,杂草比河水灌溉的少多了,这是因为井水里没有杂草种子,不会像河水那样,把杂草种子带到地里。”
村民们纷纷点头,对井水灌溉赞不绝口。苏清鸢趁机让人把试验结果写成告示,张贴在蓟州城的各个角落,还派农桑司的官员前往周边村落,宣传井水灌溉的好处,鼓励大家用井水灌溉农田。
农桑司的官员还专门算了一笔账:一口井每天能灌溉两亩地,蓟州周边已完工的一百口水井,夏季每天就能灌溉两百亩地;再加上之前修建的蓄水池,雨季储存的雨水在旱季也能用来灌溉,完全能满足燕云农田的灌溉需求,再也不用担心旱季庄稼缺水的问题。
消息传开后,各个村落的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用井水灌溉自家的农田。在李家村,村民们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在水井边修建了简易的蓄水池,白天把井水抽到蓄水池里储存起来,晚上再用蓄水池里的水灌溉农田,这样既不影响白天村民们饮用井水,又能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
随着井水灌溉的推广,燕云的农田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玉米苗长得越来越壮,大豆结出了饱满的豆荚,小麦也开始抽穗。村民们看着长势喜人的庄稼,脸上满是丰收的期待。
苏清鸢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井水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难题,还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为燕云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只是燕云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更多的美好要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