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清晨,微风卷着薄雾。
乾元帝坐在御书房内。
他面前的案几上,除了堆积如山的奏疏,还有一份特殊的邸报。
邸报最醒目的位置,赫然写着“会元林凡”四个大字。
他的目光,深邃得像古井。
看不出喜怒。
只是静静地摩挲着那几个字。
林凡。
这个名字,如今已传遍大乾。
从青阳县的初露锋芒。
到青州府的诗名远播。
再到京城会试的冠绝群伦。
以及他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惊世之言。
还有“经世致用”的文道理念。
一切都像一道道惊雷。
不断冲击着大乾王朝固有的秩序。
乾元帝放下邸报。
他沉思着。
林凡的存在,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是一把锋利的刀。
足以斩断世家盘根错节的利益链。
足以革除朝堂多年积弊。
足以点燃百姓对未来的希望。
但同时。
这把刀也太过锋利。
锋利到,可能会伤及执刀之人。
乾元帝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他召来了心腹太监赵高。
“去,宣内阁大学士顾玄清,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康,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周明志,到御书房议事。”
赵高躬身领命。
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不多时。
三位大臣鱼贯而入。
他们是乾元帝最信任的肱股之臣。
也分别代表着朝堂上的不同势力。
顾玄清是清流派的领袖。
王康是京城四姓王家之人。
周明志则出身寒门,是乾元帝一手提拔的亲信。
“参见陛下。”
三人齐声行礼。
乾元帝抬手。
“免礼,赐座。”
他指了指案几上的邸报。
“林凡会元之事,想必诸位都已知晓。”
顾玄清率先开口。
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陛下圣明,林会元乃旷世奇才。”
“其文道思想,经世济民,实乃我大乾之幸!”
“臣以为,当重用此人,以挽救我大乾日益衰败之国运。”
王康的面色则显得平静许多。
他拱手道。
“林凡之才,确实罕见。”
“但其言论,过于激进。”
“恐动摇国本,引来朝野震荡。”
“陛下当慎重考量。”
王康的言语,代表了世家大族对林凡的警惕。
他们担心林凡的改革理念,会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
周明志则沉吟片刻。
他看向乾元帝。
“陛下,林凡的文道,确实能激发民心。”
“但若操之过急,恐反受其害。”
“当徐徐图之,方为稳妥。”
乾元帝听着三人的不同意见。
他没有插话。
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他们的神色。
顾玄清的激昂。
王康的谨慎。
周明志的平衡。
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端起茶盏。
轻轻呷了一口。
“林凡此人,朕看得很清楚。”
“他心怀天下,志向远大。”
“其才华,更是百年难遇。”
“朕要的,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臣子。”
“而是一个能为大乾,开创盛世的能臣。”
他的声音,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
也透露出他对林凡的深层考量。
顾玄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王康则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周明志的眼神,则更加深邃。
乾元帝继续说道。
“如今朝堂之上,世家势大。”
“弊政丛生,民不聊生。”
“长此以往,大乾危矣。”
“林凡,便是朕手中的一把刀。”
“一把能够斩断旧疾,重塑新生的刀。”
他的目光,扫过三人。
“但如何用这把刀,用得恰到好处。”
“既能削弱世家,又能巩固皇权。”
“这才是关键。”
顾玄清激昂地说道。
“陛下,臣愿为林会元,开辟道路!”
王康则拱手。
“陛下,林凡虽有才华,但毕竟年轻。”
“资历尚浅,骤然委以重任,恐难以服众。”
周明志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林凡的文道理念,已然深入人心。”
“若能辅以适当的官职,让他能够施展抱负。”
“同时,又对其加以引导和制衡。”
“或许能收奇效。”
乾元帝闻言,微微颔首。
他看向周明志。
“你说的有理。”
“林凡的价值,在于他的思想和号召力。”
“朕要的,是他能为朕所用。”
“而非成为任何一方势力的工具。”
他停顿了一下。
御书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殿试在即。”
“林凡必将入朝为官。”
“但究竟给他何种官职。”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作用。”
“同时,又避免他过于膨胀,难以掌控。”
“这需要深思熟虑。”
乾元帝的目光,再次落在邸报上。
他看到了林凡的巨大潜力。
也警惕他过于特立独行。
这场密议,决定着林凡未来的仕途方向和命运。
他深知。
林凡这颗新星的崛起。
必将引发朝堂新的风波。
他需要一个,既能让林凡施展抱负。
又能将他牢牢掌控在手中的安排。
“传旨下去。”
乾元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殿试过后,林凡的官职,朕自有定夺。”
“在此之前,翰林院可先行考察其品性学识。”
周明志躬身领命。
他知道,皇帝此举,是为林凡铺路。
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掌控权。
王康和顾玄清对视一眼。
他们都明白。
林凡的命运,已然被帝王牢牢握在手中。
但这个命运,究竟是福是祸。
无人知晓。
京城的夜色,逐渐降临。
御书房内的烛火,摇曳不定。
乾元帝的目光,穿透夜色。
望向那片深邃的皇宫。
林凡。
这枚潜龙。
即将出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