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风,终于吹向了那些,刚刚通过会试的新科举子。
他们是未来大乾的希望。
也是各方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
林凡会元之名,在他们耳中,更是如雷贯耳。
会试放榜后,整个京城文坛,都围绕着林凡,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论战。
而这些新科举子,无疑是这场论战中,最活跃的参与者。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会试前,便已听闻林凡的诗名。
甚至在贡院中,也曾被林凡的文气所震撼。
如今,林凡以会元之身,又得帝王如此恩宠。
他们的态度,自然复杂而微妙。
俊才馆门前,送往林凡府邸的请柬,从未间断。
除了皇子和世家,更多的是这些新科举子。
他们有的是真心求教,有的是想结交林凡,为将来铺路。
也有的,则是带着一丝不甘与嫉妒。
周子谦将这些请柬,分门别类,呈给林凡。
他发现,这些新科举子,对林凡的态度,已然泾渭分明。
“先生,这是太学士子韩子敬的请柬。”
周子谦指着一张,笔锋遒劲的请柬。
“他言辞恳切,希望与先生,探讨‘民为贵’之说。”
“韩子敬,是今年会试,仅次于先生的榜眼。”
“平日里,便以清正之名,在太学中颇有声望。”
林凡接过请柬,目光落在韩子敬的名字上。
他知道,这种人,是值得结交的。
他们有才华,有抱负,更有一颗为民之心。
他们,是清流派的希望。
也是林凡未来,推行改革的重要力量。
“回信告诉韩子敬,三日后,俊才馆内,设文会一叙。”
林凡平静地说道。
周子谦心中一喜。
先生终于,肯与这些新科举子,有所接触了。
然而,并非所有举子,都如韩子敬般,对林凡心怀敬意。
“先生,这是来自京城四姓之一,卢家嫡长孙,卢俊的请柬。”
周子谦又递上一张,烫金的请柬。
“他的言语中,颇有几分,不服之意。”
“说是想与先生,当面探讨,何为‘国士无双’。”
林凡拿起请柬,卢俊的名字,他并不陌生。
此人是卢家在文坛的代表,素来心高气傲。
他知道,卢俊并非真心求教。
而是想借此机会,当众挑战林凡,以彰显其家族的底蕴与实力。
林凡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
“卢俊……”
他轻声念着这个名字。
“回绝他。”
“就说我,尚在闭关思索,治国之道。”
“无暇与人,论道争锋。”
周子谦有些担忧。
“先生,卢俊此人,心胸狭隘。”
“若这般回绝,恐怕会……”
林凡摆了摆手。
“不必理会。”
“与其与他,逞口舌之快。”
“不如让他,自己去琢磨。”
“何为‘国士无双’。”
他深知,对于这种世家子弟。
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让他们,变本加厉。
唯有以实力,以超然的姿态,才能让他们,有所忌惮。
除了卢俊,还有一些举子,态度更为隐晦。
他们不会直接挑战林凡。
却会在各种文会雅集上,旁敲侧击。
或是在报纸上,撰写文章。
看似探讨文道,实则暗含对林凡的,质疑与孤立。
他们或出身世家,或依附于世家。
林凡的崛起,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既得利益的动摇。
也意味着,他们向上攀爬的道路,将变得更加艰难。
林凡对这一切,都洞若观火。
他知道,这些新科举子。
是未来朝堂的,新鲜血液。
他们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他未来的施政。
他不能强求所有人都支持他。
但他必须,争取那些,真正心怀天下之人。
林凡选择,以德服人,以才华吸引。
而非强求。
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民生问题的研究中。
他相信,当他拿出,真正能利国利民的方案时。
那些心存偏见之人,也会被事实所折服。
而那些,真正有志之士。
自然会向他靠拢。
三日后。
俊才馆内,文会如期举行。
韩子敬携数位,与他交好的新科举子,前来拜访。
他们皆是寒门出身,或小家族子弟。
对林凡的文道思想,充满了向往与认同。
林凡与他们,畅谈治国之道。
从均田地,到清吏治,再到睦边邻。
林凡提出的许多构想,都让韩子敬等人,茅塞顿开。
他们发现,林凡的文道,并非空谈。
而是有着,一套完整且可行的,实践体系。
韩子敬等人,对林凡的敬佩,更深一层。
他们知道,林凡不仅仅是文采斐然。
更是有着,经世济民的真才实学。
文会结束后,韩子敬等人,久久不愿离去。
他们围绕在林凡身边,请教不断。
林凡也耐心解答,毫无保留。
他知道,这些人,将是他未来,重要的班底。
而那些,心存嫉妒与不甘的举子。
在得知林凡,与韩子敬等人,论道的消息后。
心中的不屑,反而更甚。
他们认为,林凡是在拉拢人心。
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仕途,铺路。
俊才馆外,京城的市井喧嚣,依旧如旧。
但在这座古老城池的内部。
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汇聚。
林凡的周围,开始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圈子。
这个圈子,由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新科举子组成。
他们是林凡的追随者。
也是林凡未来,改革大乾的,先锋力量。
林凡望着窗外,夜色渐浓。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殿试在即,真正的考验,还在前方。
而他所要做的,便是利用好,这些志同道合之人。
将这股力量,不断壮大。
林凡的同辈关系,将如何影响他的仕途?
他将如何培养自己的班底,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一切,都将在殿试之后,逐渐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