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的喧嚣渐渐沉寂。
林凡会元的身份已然稳固。
乾元帝的恩宠,也如明月高悬,普照京城。
俊才馆门前,那块“经世济民”的匾额,朱漆金字,熠熠生辉。
它不仅仅是帝王最高的认可。
更是林凡声望的具象化。
京城表面上,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茶楼酒肆,不再围绕林凡的惊世言论争论不休。
街头巷尾,百姓们的生活节奏,也仿佛回到了正轨。
然而,这份平静,在林凡看来,更像是一种压抑。
一种暴风雨前的沉寂。
他坐在书房中。
手中摩挲着一方古砚。
窗外,阳光明媚,却透不进他心头的深邃。
他的目光,穿透窗棂,望向远方。
京城这座古老的城池,像一头蛰伏的巨兽。
表面上纹丝不动。
实则内部,暗流汹涌,波涛不止。
周子谦每日带回来的消息,也印证着他的猜测。
太子府与三皇子府的门客,往来更加频繁。
那些平日里深居简出的世家家主,也开始频繁地进行私下拜访。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
林凡知道。
这并非真正的平静。
这是各方势力,在会试尘埃落定后,重新调整布局。
为即将到来的权力斗争,积蓄着力量。
世家大族,在乾元帝的强硬维护下,虽然暂时收敛了明面上的攻讦。
但他们的獠牙,从未真正收回。
李斯年,左相府中。
他的书房里,彻夜灯火通明。
崔岩和张屹川,更是他座上常客。
他们不再讨论如何“打压”林凡的声望。
而是密谋着,如何在殿试中,给林凡设下重重阻碍。
甚至,在殿试之后,一旦林凡入朝为官,该如何架空他,限制他。
皇子们,也并未放弃对林凡的拉拢。
他们的邀请,不再仅仅是口头上的惺惺相惜。
而是开始附带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恩赐”。
比如,派遣亲信,为俊才馆修缮屋顶。
比如,送来一些稀有的典籍。
甚至,有皇子以“体恤寒门学子”为由,向林凡的俊才馆,捐赠了一批生活物资。
这些举动,看似示好。
实则,都是在悄无声息地,试图建立一种联系。
一种潜在的效忠关系。
林凡一一婉拒。
他知道。
一旦接受,便意味着他将,被卷入这无休止的夺嫡漩涡。
他要做的,不是选择一方。
而是超然其上。
清流官员们,也感受到了这份紧张。
顾玄清在朝堂上,言辞更加激烈。
他频繁上奏,弹劾那些尸位素餐的世家官员。
他试图借林凡的声势,为清流派争取更多的空间。
但他的行动,也激起了世家更强的反弹。
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愈发白热化。
而这一切,对京城底层的民众而言,却并非好事。
权力斗争,往往伴随着资源的倾斜和压榨。
为了拉拢人心,为了积蓄力量。
许多地方官吏,开始变本加厉地,巧立名目,横征暴敛。
沈万三的商队,将最新的民情,源源不断地送入俊才馆。
林凡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
看着那些关于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报告。
他的心,沉重得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他曾以为。
只要自己崛起,只要帝王恩宠。
便能迅速改善民生。
然而现实,却给他上了一课。
上层的争斗,非但没有让百姓的日子好过。
反而,因为各方势力为了自保和扩张。
将更多的负担,转嫁到了最底层的民众身上。
京城周边的米价,悄然上涨。
市面上的布匹,也变得紧俏起来。
一些小商贩,因为官府的盘剥,不得不关门歇业。
甚至,有流民从周边州府涌入京城。
他们衣衫褴褛,面带菜色。
蜷缩在城墙脚下,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林凡走出书房。
他站在俊才馆的院子里。
抬头望向京城的方向。
那高耸的城墙,那巍峨的宫殿。
在这一刻,显得如此遥远。
仿佛与这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百姓,隔着一道天堑。
他深吸一口气。
那股压抑的氛围,让他呼吸都有些不畅。
民生困顿,战火将起。
这京城,表面平静,实则已是风雨欲来。
他看到了世家的贪婪。
看到了皇子的野心。
看到了朝堂的腐朽。
更看到了,在这些权力斗争下,百姓所承受的,无尽苦难。
这股苦难,如同一把尖刀。
深深刺痛着他的心。
也让他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文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不只是一句口号。
这是一种责任。
一种必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信念。
他知道。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殿试,只是一个起点。
真正的战场,是这朝堂。
真正的对手,是这根深蒂固的旧秩序。
林凡的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
他不再仅仅是“智藏锋芒”。
他要做的,是主动出击。
这京城,即将爆发的政治事件,会是什么?
它又将如何,彻底改变林凡的命运?
无人知晓。
但所有人都知道。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