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帝强势维护林凡,如同在朝堂上投下一颗石子。
激起了万丈波澜。
林凡的处境,并未因此而轻松。
反而,变得更加复杂。
世家的恨意,如附骨之疽。
皇子的拉拢,似无形之网。
俊才馆内,烛火微晃。
林凡坐在案前,手中摩挲着一方砚台。
他思绪翻涌,将京城局势,在心中反复推演。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可若明枪暗箭,皆至。
便只能,以身犯险。
但他所求,并非一时的意气之争。
而是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这宏愿,需要稳健的步伐。
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布局。
他不能,也不能轻易被任何一方势力绑定。
否则,便会失去超然的地位。
沦为权力的附庸。
他要做的,是让所有人都知道。
他林凡,有自己的道。
有自己的原则。
不为世家所屈,不为皇权所困。
周子谦推门而入,手中拿着几封请柬。
“先生,这是今日送来的。”
“有太子府的,有三皇子府的,还有几位王爷的。”
周子谦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
林凡接过请柬,随手翻阅。
太子乾明启的言辞,依旧带着上位者的傲慢。
三皇子乾明轩的措辞,则更为亲近,字里行间,透露出惺惺相惜之意。
林凡嘴角微扬。
这些皇子,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但帝王之家,情感最是稀薄。
他们看中的,是自己身后的民心文气。
是乾元帝对自己的恩宠。
而非他林凡这个人。
“子谦,这些请柬,你替我一一回绝。”
“就说我正闭门思索治国之道,为殿试做准备。”
“无暇他顾。”
周子谦一怔。
“先生,这……会不会得罪了他们?”
林凡放下请柬,目光深邃。
“不主动站队,便是最好的应对。”
“他们拉拢我,是想将我纳入他们的阵营。”
“我若去了,便等于表态。”
“与其被动选择,不如主动回避。”
“这便是,以静制动。”
周子谦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先生的智慧,远非他所能及。
林凡随即又道。
“世家那边,定然不会善罢甘休。”
“他们会想尽办法,找出我的错处。”
“甚至,会编造谣言,对我进行攻讦。”
“我们不必理会,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
“流言止于智者,也止于事实。”
接下来的日子里。
林凡果真深居简出。
除了必要的俊才馆事务。
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大乾民生问题的深入研究中。
他翻阅史籍,查阅各地州府的民情奏报。
甚至通过沈万三的商队,收集民间疾苦的第一手资料。
他将现代的社会学、经济学知识,融入到对大乾现状的分析中。
试图找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他的书房内,堆满了各种资料。
烛火常常彻夜不熄。
他不仅在研究如何“均田地,清吏治,睦边邻”。
还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以工代赈”?
需要哪些工程?
如何组织人手?
资金从何而来?
如何避免贪腐?
如何“清吏治”?
巡察使制度,具体如何运行?
考课制度,如何量化政绩?
如何确保公平公正?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牵扯甚广。
林凡没有浮于表面。
而是力求,找到最根本的症结。
和最可行的方案。
他的低调,让京城各方势力,都感到有些意外。
皇子们派出的门客,屡屡碰壁。
林凡的答复,总是“闭门苦读,为国为民”。
这让他们,既无法指责林凡不识抬举。
也无法将他,轻松地拉入自己的阵营。
太子乾明启,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
“这林凡,倒是沉得住气。”
“他越是如此,便越是让人难以捉摸。”
三皇子乾明轩,看着手中的回信。
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笑容。
“不重名利,心怀天下。”
“这林凡,果然是块硬骨头。”
“但越是如此,本王便越想得到他。”
世家大族那边。
李斯年听着下属的汇报,脸色阴沉。
“这林凡,就像是泥鳅。”
“滑不溜手,根本抓不住他的把柄。”
崔岩也皱着眉头。
“他闭门不出,一心为国。”
“我们若再寻由头攻讦,反倒显得我们心胸狭隘。”
“陛下那边,恐怕也不会答应。”
林凡的策略,让各方势力,都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们想抓他的错处,却无从下手。
想拉拢他,又被他巧妙地避开。
而乾元帝,则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
他通过赵高,时刻关注着林凡的动向。
当他得知林凡,不仅没有被京城的浮华所迷惑。
反而更加潜心于民生研究时。
乾元帝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
“此子,果然不负朕所望。”
他知道,林凡的沉稳,是真正的智慧。
他的蛰伏,是在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清流官员们,也对林凡的举动,大加赞赏。
顾玄清在朝堂上,更是时常提及林凡对民生的关注。
“林会元一心为民,实乃我辈楷模。”
“他日若能入朝为官,定能为大乾带来新气象。”
林凡以自身的才华和品德为盾。
以皇帝的恩宠为矛。
在京城复杂的权力棋局中,稳步前行。
他像是一颗深埋地下的种子。
正在悄无声息地,汲取养分。
等待着,破土而出,绽放光芒的时机。
而这静默的等待,又将为他带来怎样的机遇?
京城的风云,远未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