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裹着山间的寒气,从窗缝里钻进来时,油灯的火苗又颤了颤。李长生没动,只是垂着眼看桌案上摊开的那卷残册——纸页泛着深褐的霉斑,上面用朱砂画的星图早已模糊,唯有角落“天枢”二字还能辨出轮廓。他指尖在那两个字上蹭了蹭,没有停留,很快收了回来,像只是拂去了一点不存在的灰尘。
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枝桠晃着淡得几乎看不见的月色,投在地上的影子碎成一片。李长生起身走到窗边,没有开窗,只是隔着蒙着薄灰的窗纸往外看。山村里的灯火早就灭了,只有远处山坳里偶尔传来几声狼嚎,拖得很长,在夜里散得慢。他听着,眼神没什么起伏,就像听着风吹过屋檐的声音,寻常得很。
腰间的星玉玉佩忽然凉了一下,比山夜的寒气更淡,却又更清晰。李长生抬手摸了摸,玉佩贴着衣料,没再像方才那样闪绿光。他解下来,放在窗台上,让那点微弱的月色落在上面。玉佩上的符号在暗处隐隐约约,像藏在云后的星子。他看了一会儿,转身走到墙角的米缸边,掀开盖子——里面的米不多了,只够再吃三四天。
他没在意,又把盖子盖好,声音很轻,没惊动屋里的寂静。暗格还在原来的地方,就在床榻侧边的木板后面,摸上去能感觉到木纹的粗糙。李长生蹲下来,指尖扣着木板的缝隙,轻轻一拉,暗格又露了出来。木匣里的星露草还是老样子,深褐色的叶片卷着,边缘碎得像枯树皮,连一点要恢复的迹象都没有。
他把木匣拿出来,放在桌上,没有打开,只是盯着匣子的木纹看。这匣子是用后山的老柏木做的,上面刻着一圈简单的花纹,边缘被岁月磨得光滑。他不知道这匣子的来历,只记得第一次见到它时,星露草就已经是这般枯萎模样,和星玉玉佩一起,安放在木屋的桌角。
李长生的指尖在匣子上划了划,没什么情绪。他曾在山下的书铺里翻到过一本旧志,上面说星露草能凝露成珠,有活肌之效,可那书页残破,后半段的记载早就没了。他当时看了,也只是随手把书放回原处,没再多问一句。
他把木匣放回暗格,推上木板,动作慢,却很稳,没有一丝犹豫。油灯里的灯油快烧完了,火苗越来越矮,墙上的影子也跟着缩了缩,最后只剩下一小团模糊的黑。李长生没去添灯油,只是坐在床沿上,看着那点火苗一点点暗下去。
等火苗彻底灭了,屋里彻底黑下来时,他才躺下。床板很硬,铺着的粗布褥子带着旧年的潮气,可他像是没感觉到,很快就闭了眼。腰间的玉佩又凉了一下,这次比之前更明显些,甚至隐隐有微光从衣料下透出来,映在他的腰侧,像一小片淡绿的云。可李长生没动,呼吸依旧平稳,连眼睫都没颤一下。
天快亮的时候,山里起了雾。李长生醒来时,窗纸还是灰蒙蒙的,他起身,没去看玉佩,也没去碰暗格,只是拿起墙角的扫帚,开始打扫屋子。地面上有昨夜从窗缝里吹进来的落叶,他扫得很仔细,一片一片,没漏掉任何角落。
扫完地,他又去灶房生火。锅里的水慢慢热起来,冒着细小的泡。他从米缸里舀了小半碗米,淘洗干净,放进锅里。火塘里的柴噼啪响着,火星偶尔溅出来,落在地上,很快就灭了。李长生坐在灶前的小板凳上,看着火苗舔着锅底,眼神平静,像在看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粥煮好的时候,雾稍微散了些,能看到窗外的老槐树冒出一点绿芽——春天快到了。李长生盛了一碗粥,坐在桌前喝着。粥很稀,没什么味道,可他喝得很慢,一口一口,没剩下半点。喝完粥,他把碗洗干净,放在灶台上,然后拿起墙角的柴刀和背篓,准备去后山砍柴。
出门的时候,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还是凉的。后山的路不好走,满是碎石和落叶,偶尔还有小动物跑过,留下一串脚印。李长生走得很稳,脚步不快,却也没停过。他知道哪里的柴多,哪里的柴好劈,这些年,他早就把后山的每一寸地方都摸透了。
走到半山腰的时候,他忽然停住了脚步。前方的草丛里,有一点绿光闪了闪,和玉佩上的光很像。李长生走过去,拨开草丛,看到一只通体翠绿的虫子,正趴在一片叶子上,翅膀上的纹路像极了玉佩上的符号。那虫子见了他,没躲,只是煽动了两下翅膀,绿光又闪了闪。
他蹲下来,看了一会儿,没有碰那虫子,也没有停留,起身继续往前走。砍柴的时候,柴刀落在木头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每一下都很准,没有偏差。背篓很快就满了,他背着背篓往回走,路过那片草丛时,虫子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片空荡荡的叶子。
回到家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李长生把柴卸下来,堆在灶房门口,然后去井边打水。井水很凉,他洗了把脸,感觉清醒了些。他没进屋,只是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云。云飘得很慢,像他这些年的日子,平淡,却也没什么波澜。
下午的时候,他把上午煮粥剩下的米又煮了一碗粥,喝完后,便坐在桌前,拿出那卷残册。他一页一页地翻着,纸页在指尖沙沙响,上面的字迹越来越模糊,很多地方已经看不清了。他翻到最后一页,那里有一行小字:“星落陨星谷,玉归天枢位”。
李长生盯着那行字看了一会儿,没有惊讶,也没有激动,只是把残册合起来,放回了抽屉里。他知道陨星谷在哪里,就在山的另一边,很远,要走整整三天的路。之前他去过一次,可谷里全是迷雾,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天枢位”,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他起身,走到暗格前,又打开木匣。星露草还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他指尖悬在草叶上方,顿了顿,终究还是没碰,只是把木匣关上,推回暗格。腰间的玉佩又闪了一下绿光,这次比之前都亮,甚至在他的衣料上映出了一道淡淡的痕迹。
李长生摸了摸玉佩,没有解下来,只是走到窗边,推开了窗户。风迎面吹来,带着春天的气息,院子里的老槐树上,几只鸟儿正在筑巢,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关上窗户,回到床榻边,躺了下来。
傍晚的时候,他又煮了一碗粥,喝完后,便坐在油灯下,解下玉佩,放在桌上。油灯的光芒很弱,玉佩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晕,符号依旧清晰。他指尖轻轻划过符号,没有停留,很快就把玉佩系回腰间。
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吹灭了油灯,躺在床榻上。窗外的月色又亮了些,透过窗缝,落在地上,形成一道细长的光。李长生睁着眼,看着那道光,眼神平静,像在看无数个曾经的夜晚。他不知道“星玉归位”还要等多久,也不知道“露草重生”会不会有那一天,更不知道自己还要这样平淡地过多少日子。
可他好像也不在乎。就像山间的石头,风吹雨打,依旧立在那里;就像天上的云,飘来飘去,依旧自在。他只是李长生,守着一间屋子,一块玉佩,一盒枯草,过着一天又一天的日子,没有期待,也没有失落,只是平静地等着,等着那个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归位”时刻。
半夜的时候,玉佩忽然剧烈地闪了起来,绿光越来越亮,甚至把整个屋子都照得通亮。李长生醒了,却没有起身,只是睁着眼,看着屋顶。绿光映在屋顶的梁木上,把那些裂纹照得清清楚楚。他没有去看玉佩,也没有去碰暗格,只是静静地躺着,呼吸依旧平稳。
过了一会儿,绿光渐渐暗了下去,最后又恢复了之前的模样,只剩下一点微弱的光晕。李长生闭上眼,很快又睡着了。他没去想刚才的绿光是什么意思,也没去猜是不是“归位”的时刻快到了。对他来说,不管发生什么,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粥要煮,柴要砍,屋子要打扫,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李长生起身,像往常一样,去灶房煮粥,去后山砍柴,去打扫屋子。他没提昨晚的绿光,也没去看玉佩,仿佛那只是一场梦,醒了,就过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越来越近,院子里的老槐树长出了更多的绿芽,后山的草也渐渐变绿了。李长生的生活依旧平淡,每天砍柴、煮粥、打扫屋子,偶尔翻一翻那卷残册,看一看暗格里的星露草,却从来没有过任何情绪波动。
有一天,他去后山砍柴的时候,又看到了那只翠绿的虫子。这次,虫子不是在草丛里,而是在一棵老松树上,翅膀上的绿光更亮了,纹路也更清晰了。那虫子见了他,煽动着翅膀,朝他飞了过来,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李长生停下脚步,没有碰那虫子,只是继续往前走。虫子在他肩膀上待了一会儿,然后朝后山的深处飞去,飞一段,就停下来,回头看看他,像是在引路。李长生没有犹豫,跟了上去。
虫子飞得不快,一直保持着他能跟上的速度。他们穿过茂密的树林,越过湍急的溪流,走过布满碎石的山坡,最后停在了一处山洞前。山洞很隐蔽,被藤蔓和杂草遮住,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虫子落在山洞门口的一块石头上,翅膀上的绿光闪了闪,然后就不见了。李长生走到山洞前,拨开藤蔓,往里看了看。山洞里很黑,却隐隐有绿光透出来,和玉佩上的光一模一样。
他走了进去,山洞不深,走了十几步,就到了尽头。尽头的石壁上,刻着一幅星图,和残册上的星图很像,只是更完整,更清晰。星图的中心,有一个凹槽,形状和星玉玉佩一模一样。
李长生解下腰间的玉佩,看着凹槽,没有犹豫,把玉佩放了进去。玉佩刚放进去,整个星图就亮了起来,绿光从石壁上蔓延开来,照亮了整个山洞。与此同时,他腰间忽然传来一阵温热,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苏醒。
他摸了摸腰间,没有玉佩,却能感觉到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流动。他转身往洞外走,走到洞口的时候,看到外面的草地上,有一点翠绿在闪——是星露草。那株星露草不再是深褐色,而是翠绿的,叶片上沾着晨露,在阳光下亮得很,和旧志里描述的模样分毫不差。
李长生走过去,蹲下来,看了一会儿星露草。他没有碰,也没有激动,只是平静地看着,像在看院子里的老槐树发芽,像在看天上的云飘过。过了一会儿,他起身,没有回头,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他像往常一样,去灶房煮粥,去打扫屋子,去看暗格——木匣里的星露草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匣子。他把匣子放回暗格,推上木板,然后坐在桌前,喝着稀粥。
夜里,他躺在床榻上,没有油灯,也没有玉佩,却能感觉到一股淡淡的暖意,从身体里散发出来。窗外的月色很亮,照在地上,形成一道细长的光。李长生睁着眼,看着那道光,眼神平静,像在看无数个曾经的夜晚,也像在看无数个未来的夜晚。
日子还是那样过,每天砍柴、煮粥、打扫屋子,偶尔去后山看看那株星露草。星露草长得很好,叶片越来越绿,偶尔还会开出细小的白花。可李长生依旧平淡,没有因为星露草的重生而改变什么,也没有因为玉佩的归位而有任何情绪波动。
他还是那个李长生,守着一间屋子,一片后山,过着一天又一天的日子。只是偶尔,在夜里,他会想起光门后的自己,想起那只翠绿的虫子,想起残册上的星图。可这些,也只是想想而已,很快就会被第二天的粥香和柴刀声取代。
山间的雾依旧会起,天上的云依旧会飘,院子里的老槐树依旧会发芽。李长生的日子,也依旧会这样平淡地过下去,没有波澜,没有起伏,却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独特的平静。
星露草开出白花的第七天,后山的林子里传来了不一样的动静。不是松枝被风吹响的沙沙声,也不是野兔窜过草丛的窸窣声,而是带着慌乱的脚步声,混着树枝被折断的脆响,一路朝着李长生砍柴常去的那片坡地靠近。
李长生那时正蹲在老松树下,柴刀放在脚边,指尖捏着一片刚落下的针叶,慢慢捻碎。他听见声音时,没有抬头,也没有起身,只是眼皮轻轻抬了一下,目光依旧落在脚边的泥土上——那里有几只蚂蚁正拖着比自己大两倍的虫尸,一步一步往蚁穴挪。
“有人吗?有人在吗?” 喊声越来越近,带着喘息,是个年轻女子的声音,里面积攒的焦虑几乎要漫出林子。接着,一道身影撞开半人高的灌木丛,跌跌撞撞地冲了出来,正好落在离李长生不到三步远的地方。
那女子穿着一身浅蓝色的布裙,裙摆被树枝勾破了好几处,沾满了泥土和草汁,头发也散了,几缕湿发贴在额角,脸上满是汗渍。她停下来后,扶着身边的树干大口喘气,胸口剧烈起伏,直到视线扫到李长生,眼睛才猛地亮了一下,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太好了!终于见到人了!” 女子快步走过来,语气里的急切压都压不住,“我、我是从山下镇上来的,跟着商队想抄近路去邻县,结果昨天夜里遇上了雨,跟队伍走散了,在林子里转了一天一夜,实在找不到路了……你知道下山的路怎么走吗?”
李长生这才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女子身上,没有停留,只是像扫过一棵普通的树、一块寻常的石头那样,淡淡掠过。他没说话,只是把捏碎的针叶洒在地上,然后伸手拿起脚边的柴刀,慢慢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
女子见他不说话,心里又慌了几分,往前凑了凑,声音放软了些:“大哥,我真的快撑不住了,水和干粮早就没了,再找不到路,我……” 她说着,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哽咽,眼圈也微微泛红。
李长生依旧没接话,只是转过身,朝着下山的方向走了两步,然后停下,侧过身,看了女子一眼。那眼神里没有同情,也没有不耐烦,就像在提醒她“该走了”,简单得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
女子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跟上:“谢谢大哥!谢谢你愿意带我!” 她跟在李长生身后,脚步还有些虚浮,却努力加快速度,生怕跟丢。走了一会儿,她见李长生一直不说话,忍不住又开口:“大哥,你一直住在这山里吗?这山里好像很少见到人。”
李长生没回头,也没应声,只是脚步没停,踩在落叶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他身上,形成斑驳的光点,他却像没感觉到暖意,依旧保持着平稳的步伐,不快,也不慢。
女子见他不回应,也没再追问,只是默默跟着。林子里很静,除了两人的脚步声,就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走了大约半个时辰,女子的脚步越来越沉,呼吸也越来越粗重,她扶着一棵树干,停下脚步,喘着气说:“大哥,我、我实在走不动了,能不能……能不能歇一会儿?”
李长生停下脚步,转过身,看了看她,又看了看前方不远处——那里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头,被阳光晒得暖洋洋的。他没说话,只是朝着那块石头走过去,然后坐下,从背篓里拿出一个水囊,拧开盖子,喝了一口。
女子见状,连忙走过去,在石头的另一边坐下,从怀里掏出一块皱巴巴的帕子,擦了擦脸上的汗。她看着李长生,犹豫了一下,说:“大哥,能不能借我一点水?我真的快渴死了。”
李长生看了她一眼,把水囊递了过去。女子连忙接过,小心翼翼地喝了几口,然后把水囊还给李长生,感激地说:“谢谢你,大哥。你真是个好人。”
李长生接过水囊,拧上盖子,放回背篓里,没有说话。他抬起头,看向远处的山坳——那里的雾还没散,隐隐能看到山脚下的炊烟,像一条细长的白丝带,飘在半空中。
女子休息了一会儿,体力稍微恢复了些,她看着李长生,忍不住又开口:“大哥,我叫林婉儿,你叫什么名字啊?等我下了山,回到镇上,一定好好报答你。”
“李长生。” 这是他第一次开口,声音很淡,没有起伏,像山间的泉水,平静地流淌。
“李长生……” 林婉儿念了一遍他的名字,笑了笑,“这名字真好听,像仙人的名字。” 她顿了顿,又说:“李大哥,你一个人住在山里,不觉得孤单吗?山下的镇子可热闹了,有卖糖人的,有说书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比山里有意思多了。”
李长生没说话,只是目光依旧落在远处的山坳上。孤单?他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这些年,他习惯了一个人砍柴、煮粥、打扫屋子,习惯了看日出日落,看云起云散,习惯了暗格里的星露草,习惯了腰间的星玉玉佩。孤单是什么感觉?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林婉儿见他不说话,也没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是看着周围的景色,说:“这山里的景色真好看,空气也新鲜,就是太偏了,要是迷路了,真的很吓人。昨天夜里,我还听到了狼嚎,吓得我一整晚都没敢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