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经济这头战争巨兽轰鸣启动,将整个根据地推向前所未有的繁荣轨道之时,林禹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要想将这庞大的力量高效、精准、可持续地转化为毁灭性的战斗力。
并确保这把利剑始终掌握在正确的手中,指向正确的方向,还需要对军队本身进行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为其注入更强大的动力、更坚韧的骨架和更崇高的灵魂。
一场旨在补齐战争机器最后一颗獠牙的军事改革,在总参谋部的一次高级别会议上,由林禹亲自定调,拉开了帷幕。
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便是确立一套全新系统化的军功制度与军队建设准则。
“我们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引擎,现在,我们需要让前线的将士们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挥洒的每一滴热血,付出的每一分牺牲,都与这台引擎的轰鸣息息相关,都与他们自身的命运、家庭的福祉乃至整个文明的未来紧密相连。”
林禹的开场白直接点明了改革的核心——建立正向激励与终极保障相结合的强大反馈机制。
新的军功制度,其核心要义在于“精准激励”与“荣誉绑定”。
首先,是物质层面直接而透明的激励。
所有现役军人的基础津贴标准得到普遍上调,确保其基本生活水平远高于根据地平均线,使其无后顾之忧。
更重要的是,一套与“远征”系统直连的“战场贡献实时评估系统”被推广至每一个班排。
每一名士兵都配发了升级版的单兵战场记录仪。
它不仅具备通讯、定位、敌我识别功能,更能通过图像分析、关键节点占领信号等多种方式,粗略但高效地统计士兵的个人与小组击杀、破障、侦察等战果。
这些数据实时或在战斗间隙汇总上传至“远征”系统,系统根据预设算法,将战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贡献点奖励,直接注入士兵的个人账户。
虽然单次击杀奖励的贡献点不多,旨在避免士兵为了点数而盲目冒险,但这种“即杀即得”的反馈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士兵在战斗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一名士兵累计击杀达到“百尸斩”、“千尸斩”等里程碑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额外的表彰和物质奖励,并在其所属单位的电子战报中进行通报表扬,作为优先晋升的重要依据。
对于连队及以上单位,考核的核心指标是“击杀\/战损比”。
在完成既定作战任务的前提下,哪个连队能以更低的自身伤亡,换取更高的敌方歼灭数,哪个连队的指挥官和全体官兵就将获得集体荣誉和丰厚奖励。
连队主官的晋升通道,将与此指标紧密挂钩,迫使指挥官们不仅要思考如何打赢,更要思考如何“聪明地打赢”,珍惜每一位士兵的生命。
此外,传统战争中那些彰显勇气与智慧的功勋也被重新确立并赋予极高权重:“夺旗”、“斩将”、“陷阵”、“先登”、“断后”这些九死一生的壮举,一旦被确认。
立功者及其所在单位将获得极其丰厚的点数奖励、破格晋升机会以及根据地的最高级别荣誉表彰。
在生活保障上,军队享有毋庸置疑的最高优先级。
后勤部门的物资调配清单上,新鲜的肉、蛋、奶、蔬菜,永远首先满足前线将士的需求。
即便是根据地内部分配尚且紧张的香烟、糖果、高品质单兵口粮,也总是优先补充给一线作战部队。
尽管有着严格的战时禁酒令(作战期间及战备值班期间绝对禁止)。
但在轮休和休整期间,少量配给的高品质酒饮主要供应立功人员及节日犒赏也成为了战士们放松身心、感受荣誉的特殊载体。
这一切都在向每一个士兵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最危险的人,理应享受最好的待遇。
然而,利诱与厚待,仅仅是铸就无敌雄师的第一步。
林禹和总参谋部深知,一支仅有物质激励的军队,在顺境中或许勇猛,但在逆境中却可能动摇。
真正的强军,需要更坚实的根基——那就是“信”、“律”与“魂”。
以信固之,体现在对军人身后事的绝对负责。
根据地政务院联合军事委员会颁布了《军人抚恤与优待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因战牺牲的士兵,其直系亲属将获得大额抚恤金,子女享有直至高等教育的全额助学金,父母享有优先医疗和养老保障。
因伤致残、无法继续服役的军人,由政府“兜底”,根据伤残等级发放抚恤金,并提供技能培训,优先安排进入国企、事业单位或地方行政部门工作,确保其生活有保障、社会有地位。
同时,《军人婚姻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严厉打击破坏军婚等行为,稳定军心。
这些政策通过各级指导员和宣传系统反复向官兵宣讲,确保每个人都明白:无论生死,根据地都不会辜负他们的付出。
以律束之,则是确保军队强大战斗力不被腐蚀、不被滥用的关键。
一支新的、权力更大的军事纠察部队被组建起来。
他们不仅负责维护军容风纪,更拥有监督各级指挥官决策是否合规、物资分配是否公正、战场纪律是否严明的职权。
对于克扣军饷、虐待士兵、谎报军功、作战畏缩等触及红线的问题,纠察部队有权直接上报至更高层级的军事法庭,进行严厉查处。
铁的纪律,是防止军队蜕化为军阀武装或散兵游勇的根本保障。
以魂铸之,这是改革中最具深远影响的一环。
林禹从各部队中抽调了成千上万名思想觉悟高、有一定文化基础、善于沟通的士兵和基层军官。
他们被集中到后方新成立的“政治工作学院”,接受密集的、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培训。
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根据地的复兴理念、为何而战的政治目标生存、复兴、驱逐北方威胁、重建人类文明,还包括心理学基础、沟通技巧、基层管理方法等。
完成培训后,这些“政治指导员”或“教导员”被成建制地派往各个连、营级单位,而更高级别的旅、师,则直接任命经验丰富的军官担任政委。
他们的核心任务,并不仅仅是进行政治宣传,更是深入战士中间,通过日常谈心、战前动员、战后总结,解答战士们“我们为何而战”的根本困惑,将个人的战斗与文明存亡的宏大叙事连接起来。
同时,他们负责调查了解战士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家庭是否安好、津贴是否足额发放、对指挥有何建议——并积极协调解决,扮演着“战士代言人”和“部队润滑剂”的角色。
在残酷的战斗间隙,他们还组织各种简陋但充满激情的文体活动:篮球赛、拔河比赛、集体唱歌、观看旧时代的鼓舞士气影片……这些活动极大地缓解了士兵们的心理压力,维系着部队的凝聚力。
对于服役年限到期或因身体原因选择退伍的军人,根据地也铺设了顺畅的退出通道和优厚的保障。
他们可以优先报考公务员岗位,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或者在遍地开花的军事院校、预备役训练基地担任教官。
即使选择完全回归民间,一笔丰厚的退伍金也足以让他们安居乐业。
这彻底消除了军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当下的战斗。
后方的宣传机器也全力开动,与军事改革同频共振。
根据地的广播、新建的报刊以及开始恢复的有限电视网络,持续不断地报道前线捷报,大力宣传战斗英雄和立功单位的事迹。
每当有士兵获得重大战功,当地政府的相关人员便会组织隆重的仪式,敲锣打鼓地将喜报和奖励送至其家中,让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泽被乡里,在社会上营造出“参军光荣、立功耀祖”的浓厚氛围。
蓝图已然绘就,但将理念转化为现实,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磨合。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改革的浪潮自上而下,席卷着根据地的每一支作战部队。
总参谋部的灯光常常彻夜不明,细化条例、调整算法、协调物资,确保新制度在推行中不走样、不变形。
初期,基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混乱与不适:老兵对新式记录仪感到别扭,指挥官们需要适应更为严苛的战损比考核,新派驻的指导员们也在摸索着与士兵们建立信任的有效方式。
然而,“远征”系统提供的客观数据,以及随之而来的即时奖励,如同润滑剂般加速了这一过程。
战士们逐渐发现,新的规则虽然严格,但却前所未有的公平。
每一次奋勇作战,每一次有效杀伤,都能在贡献点上得到体现。
而完善的保障体系,则让他们敢于在战场上毫无保留地拼杀。
变革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一次次小规模接触战的检验中,悄然融入军队的血脉,重塑着其内在的基因。
以利驱之,以信固之,以律束之,以魂铸之。
这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了根据地军队的钢铁脊梁。
经济改革提供的庞大资源,使得“以利驱之”和“以信固之”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军事改革塑造的纪律与信仰,则确保了这股力量不会被浪费、不会被滥用,并能爆发出最持久、最顽强的战斗力。
经济的繁荣与军事的强化,如同并驾齐驱的两架马车,在“远征”系统这个强大驭手的操控下,拉着复兴根据地这辆战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文明复兴的荆棘之路上狂奔。
这支军队,士兵为了贡献点和荣誉而奋勇杀敌,更为了身后需要守护的一切而甘愿牺牲。
军官为了晋升和功勋而追求胜利,更为了肩上承载的文明使命而谨慎谋划。
他们既是“远征”系统精密计算下的战争单元,也是拥有温度、信念和荣誉感的“人”。
总参谋部的沙盘上,代表各部队的光点更加明亮、活跃,其移动轨迹充满了主动性和攻击性。
经济数据的繁荣与军事力量的锋锐,在这一刻形成了完美的共振。
林禹看着屏幕上最终汇总的报告,那十六个字仿佛悬浮在数据洪流之上,熠熠生辉。
他知道,这台战争机器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颗獠牙,已经打磨完毕,寒光四射。
他轻声自语,仿佛是对那北方阴影的最终回应:
他的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
“利为锋,信为脊,律为镡,魂为芯。”
“此剑已成,谁试其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