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厅大楼内部,经过了细致的清理和修缮,虽然依旧难掩昔日激战留下的些许弹痕与修补印记,但整体氛围庄重而肃穆。
主要功能区域已经恢复,电力供应稳定,身着整洁制服的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却秩序井然。
他们看到在林禹一行人簇拥下走进大楼的林禹时,无不立刻停下脚步,挺直身躯,投以崇敬而激动的目光。
林禹在陈天磊等人的引导下,径直来到了位于大楼顶层的核心会议室。
这里原本是市委的大会议厅,如今被改造为新宁市复兴委员会的最高议事殿堂。
厚重的实木大门两侧,站立着神情冷峻的内卫士兵,他们如同雕塑般纹丝不动,确保着此地的绝对安全。
大门推开,宽敞的会议室内景象映入眼帘。
椭圆形的巨大会议桌旁,已经坐满了人。
他们中,有身穿笔挺军服、肩章闪耀的军方高级将领(以周禹为代表),但更多的是穿着虽略显朴素却收拾得干净利落的常服或中山装的行政管理人员。
这些行政人员,若仔细观察,虽面容各异,年龄看似有差,但眉宇间大多带着一种相似的、经过严格训练和战火淬炼后才有的坚毅与沉稳,行动坐卧间隐约可见行伍作风。
他们正是那些在三个月前“退役”并转入政府部门的系统士兵。
尽管身份转变,他们对林禹的绝对忠诚未曾改变,此刻随着林禹的步入,所有人齐刷刷地起身,目光聚焦于他,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只有空气流动的声音。
林禹面色平静,步履沉稳地走到会议桌主位坐下,周禹紧随其后,在他左手边第一个位置落座,代表着军方体系。
“都坐吧。”林禹轻轻抬手,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会议室,众人才纷纷落座。
会议首先由周禹,以总参谋部代表的身份,简要通报了近期周边军事态势、安全区扩展情况以及部队整训的成果。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充分展现了总参谋部成立后的工作效率。
紧接着,由几位主要负责民事重建的委员(皆是退役系统士兵)依次起身,汇报了各自领域的工作。
人口接收与安置委员会的委员详细报告了三个月来接收幸存者的总数、安置情况、劳动力整合数据,以及隔离审查中发现的极少数问题及处理结果。
劳动与分配委员会的委员则重点阐述了基于远征机系统的贡献点制度运行情况,汇报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以及线上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和监管措施,强调了“按劳分配”原则对重建积极性的巨大调动作用。
医疗与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委员汇报了主要医疗机构的恢复进度、药品供应状况、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立成效,以及下一阶段扩大基层医疗点覆盖的计划。
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的委员介绍了各类技能培训班的开办数量、结业人数及其对重建工作的贡献,同时汇报了中小学教育恢复的初步成果和面临的教学资源短缺困难。
工业恢复委员会的委员语气中带着振奋,汇报了小型钢铁厂、煤矿、水泥厂、化肥厂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复产进度、初步产能以及对重建物资的供应情况,特别提到了在远征机辅助下,自动化生产线带来的效率提升。
农业恢复委员会的委员,报告了垦殖面积、作物种类、肥料供应保障以及对未来粮食产量的谨慎乐观预估。
每一位委员汇报时,林禹都凝神静听,偶尔会插话询问一两个关键细节,或者对某些困难做出即时指示。
他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核心,显示出他对全局细致入微的把握和对远征机反馈数据的深刻理解。
整个汇报过程高效且务实,没有任何虚言赘语充分体现了新政权初期的雷厉风行。
待所有部门汇报完毕,会议室内的气氛更加凝重。
所有人都知道,本次会议的重头戏即将到来。
这时,坐在林禹右手边不远处,一位名叫李浩宇(退役系统士兵,现任新宁市复兴委员会临时协调办公室主任,以思维缜密、善于协调着称)的中年男子清了清嗓子,沉稳地开口:
“林将军,各位委员。在远征机的统筹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宁市的重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秩序得以确立。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事务日益繁杂,各部门协同、资源调配、重大决策等方面,逐渐暴露出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为了适应新阶段重建工作的需要,更高效地整合力量,应对未来可能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更加集中统一、权责明确、反应迅速的最高行政决策与指挥体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见众人都在认真倾听,便继续道:
“为此,我谨代表临时协调办公室,并综合了多位委员的意见,正式提出一项关于新宁市复兴委员会领导体制改革的动议:建议在委员会之上,设立“最高首长” 一职,作为新宁市一切军政、民政事务的最高领导者和最终决策者。
最高首长拥有对复兴委员会所有决议的最终审批权、对各级官员的任免权、对法律法规的最终解释与颁布权、以及对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
同时,复兴委员会作为最高咨议和执行机构,协助最高首长处理日常政务。”
这个提议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虽然在场众人大多心知肚明,但正式提出依旧引发了轻微的骚动。
然而,这骚动迅速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主位上的林禹。
李浩宇紧接着补充,语气更加坚定:“我们认为,在此非常时期,必须实行首长负责制,将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方能避免内耗,统一意志,凝聚全力,以最高的效率推动重建大业。
而纵观新宁市上下,有能力有威望有功绩担当此重任者,唯有林禹将军!”
“附议!”
“我完全赞同李主任的提议!”
“唯有林将军,能带领我们走向新生!”
“附议!设立最高首长,刻不容缓!”
李浩宇话音刚落,会议桌前,那些由退役系统士兵担任的委员们立刻纷纷出声,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
他们的理由充分,言辞恳切,都围绕着重建大局的需要和林禹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很快,其他非系统士兵出身、但同样对林禹心怀感激与敬畏的官员(主要是原公职人员和技术专家)也相继表态支持。
整个会场,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端坐主位的林禹,眉头微蹙,脸上没有任何喜悦之色,反而显得异常严肃。
他抬起手,向下压了压,喧哗的附议声立刻停止。
“胡闹!”
林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道:“李浩宇同志,还有诸位赞同的委员,你们这是把我林禹放在火上烤啊!新宁市的重建,是全体幸存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远征机精确计算的结果,是无数将士和幸存者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局面!
怎么能将所有的权力、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一人之身?这不符合我们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原则!这个提议,我坚决反对。”
林禹的态度坚决,会场一时寂静。
但李浩宇似乎早有准备,他再次起身,语气更加沉痛也更加激昂:
“将军!您的谦逊和对集体原则的坚持,令我们深感敬佩!但请恕我直言,眼下绝非拘泥于常理之时!外界危机四伏,内部百废待兴,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核心来稳定人心决断大事。
集体领导固然重要,但在生死存亡和文明重建的关头,效率就是生命,统一的意志就是力量!您的领导,已经被过去三个月的事实证明是成功且不可或缺的!请您为了新宁市数十万军民的前途命运,万勿推辞!”
另一位负责工业的委员也激动地补充:“将军!没有您的统筹规划和远征机的支持,我们的钢厂现在还是废墟,煤矿还是死矿!是您带来了秩序和希望!这个位置,非您莫属!”
林禹的脸色依旧凝重,他环视众人,缓缓摇头:“同志们的心意,我林禹心领了。
但我何德何能,敢居此位?重建工作初见成效,是大家夜以继日奋斗的结果,是远征机系统运算的功劳,是前线将士用命换来的安全环境。
我林禹,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
权力过于集中,非新宁之福,亦非我之所愿,此事,休要再提!”
这时,周禹作为军方最高代表开口了:“将军同志,我代表总参谋部及全体作战部队表态。
军队的使命是保卫家园、执行命令,我们需要一个清晰、唯一的最高指挥链,以确保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下,命令能够毫无迟疑地得到贯彻。
首长负责制,不仅能提升行政效率,更能强化军事指挥效能,避免令出多门。
为了新宁市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应对未来更大的挑战,请您以大局为重!”
军方的表态,分量极重。
会场内,几乎所有委员再次齐声请求,言辞恳切,甚至有人带着一丝悲壮的情绪,仿佛林禹若不答应,便是抛弃了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切。
面对这如山呼海啸般的请愿,林禹沉默了。
他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似乎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内心的挣扎。
会议室内静得可怕,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最终回应。
良久,林禹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一张张充满期盼和坚定的面孔,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带着无奈和决然的表情:
“唉……你们啊……你们这是要害苦了我啊!”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沉重的使命感:
“既然诸位同志一致认为,此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为了新宁市存续与发展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我林禹,若再固执己见,便有负诸位厚望,有负这数十万军民的重托了!”
他猛地站起身,身体挺得笔直,目光如炬:
“这千斤重担,我林禹,接了!”
瞬间,会议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所有委员自发地起身,掌声经久不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振奋。
程序正义,在三辞三让之后,终于完成。
李浩宇立刻趁热打铁:“那么,现在就对“设立最高首长一职,并由林禹同志担任”的决议进行表决!同意的委员,请举手!”
话音刚落,全场手臂如林般举起,无一例外。
“全票通过!”李浩宇高声宣布。
掌声再次雷动。
待掌声稍歇,林禹双手虚按,示意众人坐下。
他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开口道:“既然承蒙各位信任,推举我担任此职,我必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然而,政务纷繁复杂,我之精力主要需着眼于全局战略、军事安全与重大决策,简而言之我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面。
因此,我提议,在最高首长之下,复兴委员会之内,设立首席行政官’一职,主持日常政府机构的运转,协调各委员会工作,处理一般性政务,并就重大政策提出建议。”
这个提议符合管理常识,自然无人反对。林禹随即提名由李浩宇担任首届首席行政官。
李浩宇本身能力出众,协调各方事务已久,众人皆知其才干,表决再次全票通过。
李浩宇起身,向林禹和众人郑重鞠躬,表示必将恪尽职守。
至此,新宁市全新的权力架构正式确立:林禹作为最高首长,掌握最高决策权和军权。
李浩宇作为首席行政官,负责日常行政管理。
周禹领导的总参谋部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复兴委员会各职能部门具体执行。
会议进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由最高首长林禹布置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林禹走到会议室前端悬挂的巨幅新宁市及周边地图前,拿出了那份提前准备好的下一阶段重点发展的报告。
“同志们,秩序初定,权力架构也已明晰,但我们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之时。
外面的世界依旧混乱,内部的根基尚不牢固。
接下来,我们的所有工作,必须围绕两个核心展开:生存与发展!而具体到当前,重中之重,首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及农业!”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标注的几个工业区位置。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我们武力的根基,是我们重建文明的脊梁! 没有钢铁,我们修不了路,建不了房,造不了武器,没有化工,我们就没有化肥、没有药品!
而这一切工业恢复的优先目标,必须服务于一个最紧迫的需求军事物资的可持续生产,特别是弹药!”
他转向工业恢复委员会的委员,语气斩钉截铁:
“现有的小型钢铁厂、煤矿、水泥厂、化肥厂,要继续挖掘潜力,扩大产能。
但下一步,我们要集中最优秀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先恢复并扩建子弹生产线。
从弹壳冲压、底火制造、发射药填充到弹头装配,我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我们自己的、能够稳定供应部队的子弹生产出来!不仅仅是步枪弹,还包括机枪弹、手枪弹,乃至更大口径的弹药。
相关的铜锌合金、无烟火药等配套产业,也要同步规划,尽快落实!这是我们能否在强敌环伺中守住家园的关键。”
工业恢复委员会的委员立刻起身,肃然领命:“是!最高首长!我们立刻组织技术攻关小组,依托远征机进行工艺流程优化和资源调配,力争在一个月内实现第一条子弹生产线的试运行!”
林禹点点头,继续部署:“与此同时,有色金属冶炼(如铜、铝)、基础化工厂(特别是涉及炸药和化肥的)、机械制造与维修能力,也要作为与弹药生产同等重要的项目来抓。
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哪怕简陋,但门类相对齐全、能够自我循环、支持军事需求的工业体系框架。
参考过去成功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清晰的‘第一个三年工业恢复计划’,由李浩宇首席行政官牵头,远征机辅助,总参谋部提供需求清单,尽快拿出方案。”
布置完工业,林禹的目光投向地图上城市周边那大片代表着农田的绿色区域。
“农业,是我们的命脉,在末世中手里有粮,我们才有更多的底气。
目前的配给制可以维持生存,但要想真正稳定人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尽快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并逐步建立储备。”
他对农业恢复委员会的委员说:
“垦荒面积要继续扩大,水利设施要尽快修复和新建。化肥厂的产能要优先保障农业需求。
种子库的保护和优选培育工作要高度重视。
在保证主粮(如水稻、小麦)生产的同时,也要鼓励种植生长周期短的蔬菜和薯类,以快速补充食物来源。
同样,也要制定一个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三年规划,明确各阶段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肥料自给率等目标。”
最后,林禹总结道:“工业和农业,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军事力量为我们赢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而强大的工业和稳定的农业,则是我们持续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保证,也是我们最终重建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
各位同志,前路漫漫,挑战艰巨,但我相信,在远征机系统的辅助下,在全新领导体制的高效运转下,依靠我们所有人的智慧和汗水,新宁市,必将在这片废土上,重塑辉煌!”
林禹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在会议室中回荡,最终落下最后一个字音。
刹那间,仿佛积蓄已久的力量骤然爆发,整个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热烈掌声。
这掌声不再是之前程序性的、带着观望与试探的附和,而是发自内心的、充满信服与决心的轰鸣。
所有与会人员,无论是身着笔挺军装、肩扛将星的军方代表,还是穿着洗得发白却依旧整洁的正装的文职官员,亦或是那些眉宇间刻满坚毅、永远将忠诚置于首位的“退役”系统士兵们,全体起立。
他们的手掌用力地拍合在一起,目光灼灼地聚焦于主位上那个年轻却已肩负起一座城市乃至文明火种未来命运的身影。
掌声如潮水般汹涌,一浪高过一浪,持续了将近三分钟之久,仿佛要将这会议室穹顶掀翻。
这掌声,是对林禹方才那番高屋建瓴、切中要害的部署的赞同。
是对“第一个三年复兴计划”宏伟蓝图与清晰路径的认可。
更是对林禹本人,这位在末世绝境中带领他们杀出一条生路,并即将引领他们走向复兴的最高指挥官,毫无保留的拥护与效忠。
在如雷的掌声中,他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抬手示意安静,而是静静地站立着,目光平和而深邃地扫过眼前这一张张激动而坚定的面孔。
他的身形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异常挺拔,肩章上的将星与胸前那枚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委员会主席徽章交相辉映,无声地诉说着权力与责任。
他看到了周禹眼中作为总参谋长对未来军事行动的深思与筹划,看到了李浩宇脸上对完成工业攻坚任务的绝对决心,看到了陈天磊目光中对内部秩序铁腕维护的保证,也看到了那些非系统出身官员眼中被这宏伟目标和集体意志所点燃的希望之火。
这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致敬,更是对整个新确定的权力架构和未来前进方向的集体宣誓。
它象征着分散的力量被彻底拧成一股绳,象征着所有的意志统一到了同一个核心之下。
终于,林禹微微抬起了右手。
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如同拥有魔力一般,迅速减弱,并在几秒钟内完全停息。会场重新回归到一种充满期待的肃静之中。
“散会。”
林禹没有再多言,只是沉稳地吐出两个字。
他率先转身,在周禹、陈天磊等核心成员的陪同下,迈着坚定的步伐,率先离开了会议室。
厚重的实木大门在他身后无声地关闭,将一室尚未完全平复的激动与沸腾的使命感暂时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