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内重归寂静。
林禹与周禹又就总参谋部近期工作重点、部队轮换整训计划、以及新宁市外围安全区扩展的优先方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
周禹清晰地记录下林禹的每一项指示。
随后的十几天里,林禹并未立即返回新宁市核心区,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学院基地。
这里既是军事指挥中枢,也暂时成为了整个新政权的权力核心。
他需要利用这段时间,亲自坐镇,确保总参谋部这座新搭建的战争与决策机器能够顺畅地运转。
日子在繁忙的军情事务中流逝。
每日,来自新宁市内外、周边侦察小队、乃至通过“远征”系统初步分析的更遥远区域的简报,如同血液般汇入学院心脏,经由总参谋部的初步筛选和处理,最终呈送到林禹的案头。
他需要审阅部队调动方案、批阅物资配给计划、听取各重建部门进展汇报,并就一些突发的、需要最高决策层定夺的事件做出指示。
总参谋部的搭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框架虽已由林禹定下,但人员的充实、部门的协调、权责的明晰、与原有军事指挥体系的磨合,无不充斥着细节与挑战。
周禹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但许多关键节点的拍板,仍需林禹亲自定夺。
这十几天,林禹仿佛又回到了末世初期那种高强度连轴转的状态,只是面对的敌人从无形的丧尸,变成了更加复杂的组织建构、资源分配和人心统筹。
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与远征机系统终端屏幕上流动的数据墙壁上悬挂的巨幅地图为伴。
当总参谋部的核心架构基本稳固,主要工作流程得以建立,日常军情事务能够由周禹领导下的参谋团队有效处理后,林禹终于得以稍稍喘息。
也正在此时,由总参谋部与新宁市委联合拟定的《关于最高指挥官林禹同志视察新宁市核心区及主持召开市委扩大会议的行进计划与安保方案》正式提交到了林禹手上。
这份方案厚达二十余页,详尽规划了从学院基地到新宁市核心区市委办公厅的路线、车队编成、安保等级、沿途布置、欢迎仪式安排以及会议流程。
显然,总参谋部和市委都希望将林禹的这次重返,塑造成一次展示新秩序、凝聚人心、彰显权威的重要政治活动。
林禹在灯下仔细翻阅着方案。
路线选择了多条主干道,以最大化展示重建成果。
安保级别定为最高,动用了内卫部队、黑色精英警备队。
欢迎人群的组织由市委负责,强调自愿。
甚至还包括了空军战机编队低空通场致敬的环节。
他拿起笔,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修改:简化了部分过于繁琐的仪式性流程,强调沿途安保既要万无一失也不能过度扰民,对欢迎人群的规模和组织方式提出了更务实的要求,避免过度消耗人力物力。”
最终,他在方案的最后一页,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林禹”。这两个字,如今代表着新宁市的最高意志。
次日清晨,八点整。
学院基地主楼前广场,车队已准备就绪。
核心是六辆同一型号、经过重度改装的黑色防弹轿车。
它们车身线条硬朗,钢板加厚,车窗玻璃是复合多层防弹材质,底盘也针对可能的爆炸物袭击进行了强化。
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一辆车的前保险杠上方,车灯之间的位置,都牢牢固定着两面鲜艳的红旗。
旗帜在微风中轻轻拂动。
这六辆车呈一条直线排列。
在它们周围,是负责近距离护卫的摩托车队。
骑手们身着黑色作战服,腰间配枪,背后插着短冲锋枪,摩托车轻便灵活,便于在车队周围穿梭警戒。
更外围,是负责外围警戒和反载具任务的车队。
车队最前方,是呈棱形队形展开的11辆摩托车,作为尖兵开路。
车队末尾,则是6辆轮式步兵战车,这些战车经过改装,加装了额外的装甲和通讯天线,每辆车内部搭载着一个满编的黑色精英警备队精英小队,他们是最后的防线,也是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突击力量。
整个车队组合,犹如一支钢铁刺猬,兼具了机动性防护力和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
林禹在周岳以及几名核心警卫的陪同下,走出了主楼。
他今日换上了一套笔挺的将官常服,肩章上的将星在晨光下闪烁,虽然没有过多的装饰,但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他没有过多言语,在警卫拉开中间一辆黑色轿车的车门后,俯身坐了进去。
周禹则坐进了紧随其后的一辆车。
随着指挥频道一声令下,庞大的车队开始缓缓启动,引擎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
开路的摩托车棱形队形如利刃般刺出,主干车队紧随其后,殿后的轮式步战车沉稳地压住阵脚。
车队驶出学院基地大门,沿着早已规划好的路线,向新宁市核心区进发。
按照林禹审定的方案,在车队计划经过的道路,内卫部队早已实施了临时交通管制。
关键路口设置了路障和警戒哨,两侧建筑物的制高点也布置了狙击手和观察员。
但管制并非完全封闭,在确保安全的距离外,允许市民在指定区域观望。
驶入市区,变化的景象开始透过深色车窗映入林禹眼帘。
道路明显经过了清理和初步修缮,虽然依旧能看到修补的痕迹和远处未及清理的废墟,但主干道已经畅通。
更引人注目的是,道路两侧的路灯灯杆上,整齐地悬挂着一面面红旗,有些是崭新的,有些则明显是从废墟中寻回仔细清洗过的,它们连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在风中猎猎作响,赋予这座死寂过久的城市一种前所未有的昂扬气息。
很快,车队遇到了由新宁市委组织的欢迎人群。
他们站在管制线后指定的安全区域内,男女老少皆有,衣着虽然朴素,但面容收拾得干净,眼中闪烁着激动、好奇与期盼的光芒。
当车队经过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林将军万岁!”
“新宁市万岁!”
“重建委员会万岁!”
口号声起初有些杂乱,随后逐渐变得整齐划一,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人们挥舞着小红旗,或者仅仅是用力地挥舞着手臂。
林禹靠在后座,目光平静地扫过窗外那一张张激动的面孔。
这一切,与他数月前率领部队清扫死城时的景象,恍如隔世。
然而,在这热烈的表象之下,林禹锐利的目光也能察觉到一些不同的细节。
人群中,有一些人格外冷静,他们的目光不像普通市民那样完全沉浸在激动中,而是机警地扫视着周围的人群,身形站位也隐约构成相互协防的姿态。
那是便衣内卫的人员。
更有极少数人,他们的存在感几乎为零,仿佛融入了环境背景,但林禹能感觉到他们偶尔投向车队核心车辆那短暂而精准的一瞥,带着一种冰冷的评估意味。
那或许是“寂静黎明”的耳目,负责在更深层面监控着任何一丝不寻常的波动,防范着可能隐藏在欢呼声下的恶意。
车队保持着稳定的速度,在欢呼的浪潮中前行。
沿途,可以看到更多重建的迹象。
一些临街的商铺被清理出来,虽然货物稀少,但已经挂上了招牌。
居民楼的窗户后,出现了晾晒的衣物和张望的身影。
远处,有施工队伍在清理废墟,起重机缓缓吊起残骸。
更远处,原本荒芜的土地被开垦成整齐的田垄,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道路两旁,每隔大约五十米,就笔挺地站立着一名全副武装的内卫部队士兵。
他们手持步枪,面向外侧警戒,用身体构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将热烈的民众与威严的车队隔开。
就在车队行经一片较为开阔的广场区域,民众的欢呼达到一个高潮时,天空中,传来一阵低沉而奇异的轰鸣声。
人群的欢呼声不约而同地低了下去,无数目光下意识地抬望天空。
只见云端之下,一个巨大的、形似飞翔的黑色蝠鲼的阴影,正以一种带缓慢的速度低空掠过。
它那独特的飞翼造型在阳光下泛着幽暗的光泽,机身两侧,是精心喷涂的、巨大而鲜艳的红色五角星!而在其两侧稍高的位置,两架歼-16战斗机,如同忠诚的护卫拱卫在其翼侧,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b-2A战略轰炸机某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利器,此刻却涂着醒目的红色五星,在新宁市的上空,以这种近乎阅兵式的姿态,缓慢而威严地飞行。
这一幕,瞬间引爆了全场!
短暂的寂静后,是更加狂热、几乎要冲破云霄的欢呼和呐喊!
人群沸腾了。
“林将军万岁!”
“新宁市万岁!”
“重建委员会万岁!”
..........................
如果说之前对林禹的欢呼还带着对拯救者的感激和对权力的敬畏,那么此刻,这架前所未见的、象征着绝对战略力量的轰炸机的出现,则是在所有人心中注入了一剂强大的信心与自豪。
它无声地宣告着新宁市拥有的,不仅仅是生存的秩序,更有能力扞卫这一切。
林禹透过车窗,仰望着那架低空通场的b-2A,嘴角微微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这是他有意安排的展示,既是向内部民众展示肌肉,稳定人心,也是向外界可能存在的窥探者,发出一个明确无误的威慑信号。
效果显然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他的思绪,不禁被这雷鸣般的欢呼和空中巨兽的阴影,拉回到了几个月前。
那时,他还只是水库一名普通的管理员,每日与寂静的山林和幽深的库水为伴,最大的烦恼不过是生活的枯燥乏味。
命运的齿轮在那一刻疯狂转动,死亡的危机、末世的绝望、突如其来的系统、聚集在身边的部队……一步步走来,鲜血与火焰铺就了道路,最终将他推到了这个位置。
如今,他掌握着新宁市的最高权力,麾下拥有数万精锐部队,手握超级计算机远征机AI、天气控制仪、b-2A轰炸机乃至更多超越时代的武器。
他的一念之间,可以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可以影响一片区域乃至更广阔世界的未来。
这种权力的重负与诱惑如同深渊,也如同火炬,照亮前路也灼烧内心。
车队在经久不息的欢呼声中,驶入了新宁市核心区最为整洁保卫也最为森严的行政区域。
最终,平稳地停在了市委办公厅大楼前。
这是一栋经过彻底清理和加固的宏伟建筑,虽然外墙上依旧能看到一些弹孔和修补的痕迹,但整体气势恢宏。大楼正门上方,悬挂着巨大的徽章,两侧同样红旗招展。
此时,办公厅大门前的台阶下,已经整齐地列队等候着新宁市的各级官员、军方代表。
他们身着正装或军礼服,神情肃穆而激动。
站在队伍最前方的,是内卫机动总队队长陈天磊。
他身躯挺拔如松,穿着笔挺的军官常服,肩上的大校军衔熠熠生辉,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林禹乘坐的车辆。
随着林禹推开车门,迈步而出,现场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陈天磊猛地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一声响亮如惊雷的口令:
“立正——!”
“唰!”所有列队人员动作整齐划一,脚跟并拢,身体挺直,目光聚焦于一点。
刹那间,以市委办公厅为中心,整个区域一片肃静,只有风声和旗帜拂动的猎猎作响。
陈天磊跑步上前,在林禹身前五步处立定,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地报告:
“将军!新宁市内卫机动总队队长陈天磊,及新宁市复兴委员会各级官员,迎接您的到来!请指示!”
林禹目光扫过陈天磊,扫过眼前肃立的官员和军官们,扫过这座象征着秩序与重建核心的建筑,最后回望了一眼来时路上那依旧隐约可闻的、来自民众的欢呼声浪。
他抬起手,回了一个军礼,声音平静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同志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