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浪潮初起,“非遗保护”还是个无人知晓的陌生词汇。
“非遗保护”?在当时的中国,这四个字比天书还陌生。
国家层面没有半条相关法规,地方政府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招商引资的Gdp报表,那些藏在乡野、躲在老铺里的中医药技艺,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不值钱的老古董”,甚至不如外资企业带来的几台机器、几个就业岗位金贵。
没人把这些老手艺当“文化根脉”,更没人想到要保护。
这种集体性的麻木,像一道不设防的城门,让季鸿远背后的日、美势力,得以大摇大摆地闯进来,用最直白、最粗暴的方式,抢走中华传承千年的瑰宝。
他们不用设陷阱,不用玩阴谋,只需要挂着“合作建厂”,“学术交流”的幌子,再递上一点点诱惑,地方政府就会主动牵线搭桥,老匠人就会掏心掏肺地传授——这场掠夺,光明正大到令人心寒。
云南文山的三七地里,68岁的陈老佝偻着腰,指尖摩挲着刚挖出来的三七。
他手里的“九蒸九晒”炮制技艺,是陈家传了五代的宝贝,生三七有毒,经他七道工序蒸晒,毒性能去九成,药效却能翻三倍,靠着这手艺,他养活了一家三代,也让文山三七成了远近闻名的“药中珍品”。
突然有一天,一群西装革履的日本人找上门,说是日本津村制药的,想在文山建加工基地,投资500万,还能解决200人就业。
地方政府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亲自带着日本人找到陈老,拍着胸脯说“陈老你可得倾囊相授,这是为地方做贡献”。
日本人递过来的“技术顾问”聘书,每月给3000块报酬——这在当时,是陈老退休金的十几倍。
一辈子清贫的老人,从没见过这么多钱,也从没怀疑过“合作”的真假。
他以为只是收了个外国徒弟,便把压箱底的诀窍全抖了出来:
什么时候加黄酒去腥,每蒸一次要晾够多久,晒的时候得避开正午的烈日,甚至判断“蒸透了”的那种手感,他都手把手地教。
日本人的摄像机没停过,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连他掀开锅盖时留的缝隙大小,都被精确记录。
一年后,津村制药的基地建起来了,陈老的“顾问”头衔却被悄无声息地撤销。
他眼睁睁看着日本人用他教的技艺,在日本生产“三七口服液”,卖价是国内同类产品的十倍,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
而文山的三七加工企业,只能给日本人做原料供应商,一斤三七原料卖80块,加工后却被卖到800块,十倍的利润,全装进了外国人的口袋。
陈老看着电视里日本企业的广告,广告里说这是“日本独创的先进工艺”,老人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他想找地方说理,可地方政府推三阻四,日本人更是避而不见。
不久后,这位守护了一辈子技艺的老匠人,就在郁郁寡欢中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死死攥着那本泛黄的祖传笔记,嘴里反复念叨:“祖宗的宝贝,我给弄丢了……”
山西的小城里,王大夫的“飞针针灸”是出了名的绝技。0.3毫米的细针,他不用看仪器,凭着手感就能精准刺入中风患者的督脉十三穴,多少被判了“终身瘫痪”的病人,都被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当地人叫他“神针王”。
然后,也是突然的一天,韩国庆熙大学的“学术考察团”来了,带着先进的录像设备,说是要“交流学习”。
地方政府把这当成“国际文化交流的大事”,全程陪同,还反复叮嘱王大夫“要好好配合,给咱地方长脸”。
王大夫一辈子行医,信奉“学术无国界”,加上政府的撺掇,没半点防备。
韩国人围着他的诊疗床,从进针的角度、力度,到留针的时间、捻转的频率,拍得一清二楚;他们还以“探讨学术”为名,让他讲解取穴逻辑,画出祖传的“穴位敏感区图谱”,甚至逼着他演示如何根据患者舌苔、脉象调整针法。
半年后,王大夫在一本国际医学杂志上看到了韩国人的论文,标题赫然写着《韩式速刺疗法的原创性研究》,里面的针法、图谱,全是他当初教的“飞针”技艺。更让他崩溃的是,韩国人还申请了国际专利,反过来警告他,再用“飞针”宣传,就是“侵权”。
那些原本想拜他为师的年轻人,转头就去了韩国学“韩式速刺疗法”,说“外国的技术更正宗”。
王大夫的诊所门可罗雀,他看着墙上挂了一辈子的针灸铜人,铜人的穴位上还留着他无数次练习的痕迹,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祖宗的东西,怎么就成了别人的?”
浙江杭州的胡庆余堂,百年招牌在风中摇摇欲坠。
美国一家保健品公司找上门,想投资建厂,条件是“合作研发”胡庆余堂的宫廷膏方技艺——那是清代御医用的秘方,能“一人一方”熬制膏方,滋阴补阳,是胡庆余堂的镇店之宝。
当时胡庆余堂正缺钱,地方政府又一个劲地施压,说“这是招商引资的大好机会,不能错过”。没办法,老掌柜只能点头。
美方的技术人员打着“优化配方”的幌子,把膏方的核心配伍比例、熬制工艺、药材选择标准,甚至判断“成膏”的“挂旗”技巧,都摸得一清二楚。
合作期满,美国人带着所有技术资料扬长而去,在海外推出“东方神膏”,年销售额达数亿美元。而胡庆余堂只拿到了一点点“技术转让费”,连维持老店运转都不够。
更讽刺的是,美方还反过来限制胡庆余堂膏方出口,理由是“侵犯知识产权”,让这个百年品牌,只能困守在国内的小市场里苟延残喘。
在改开的这段时间内,20多项中医药核心非遗技艺,就这么被“合作”“交流”“投资”的名义,轻易地带出了国门。
日本汉方药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原料却80%来自中国;
韩国的“韩式针灸”在全球开班授课,收费上万,而中国的老匠人却连徒弟都收不到;
美国的“东方保健品”赚得盆满钵满,中国的中药企业只能靠卖原料勉强糊口。
上千万药农种的药材,只能低价卖给外国人;
无数炮制工坊倒闭,老药工们拿着微薄的遣散费,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厂房前;
百姓想吃正宗的非遗中药,只能花几倍、十几倍的价钱买进口货,曾经普惠民生的宝贝,变成了普通人吃不起的奢侈品。
中华医药的根脉,正在被一点点掏空;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被一次次践踏。
临海别墅里,季鸿远看着手里的“技艺掠夺清单”,笑得阴狠又得意。
他根本没费什么力气,不过是借着这个时代的漠视,就轻易拿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宝贝。
“陆则,你再能打又怎么样?”他端着酒杯,对着窗外的夜色低语,“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瑰宝的民族,注定要失去一切。中医药的命脉,现在是我的了。”
而此时的陆则,刚从云南文山的三七地回来。
他站在陈老的坟前,坟上的草已经长了半尺高,不远处,堆积如山的三七原料无人问津,药农们的脸上满是绝望。
他又去了山西,看了王大夫冷清的诊所;去了浙江,摸了摸胡庆余堂落满灰尘的招牌。
每走一处,心就像被刀割一次。
他终于明白,季鸿远最狠的杀招,从来不是污名化,不是专利战,而是利用了这个时代的短板——对自己文化的漠视。这种漠视,比任何敌人都要可怕。
陆则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底翻涌着压抑到极致的怒火与痛心。
看着那些被抢走的技艺清单,看着那些老匠人含泪的眼睛,看着濒临断裂的文化根脉,一股决绝的力量在他心中升起。
“别人能偷走技艺,偷不走文化的根;时代有短板,我们就用命去补!”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坚定。
这场仗,不能输。
不仅要夺回被偷走的技艺,更要唤醒整个民族对自己瑰宝的珍视。
在这个漠视与掠夺并存的90年代,一场绝地反击,即将拉开序幕。
而这一次,陆则要面对的,是季鸿远背后的西方势力,是整个时代的偏见,更是人心的麻木。
他,能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