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铺满了商务印书馆门前的石板路,沈曼踩着落叶走进办公楼时,风衣口袋里的烫金邀请函还带着油墨的余温。
三天后的译着首发式将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这本名为《西方文明的普世之光》的译作,是她耗时两年打磨的 “得意之作”,更是季鸿远 “白帆计划” 今年度最重要的文化渗透载体。
沈曼在这本书里,以翻译西方学术名着为幌子,在译文中刻意篡改核心观点,将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包装成 “普世真理”。
同时,她还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暗中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通过学术传播渠道向知识界、教育界渗透,企图逐步消解本土文化认同。
季鸿远曾在内部会议中明确指出,学术领域的思想渗透比直接的舆论宣传更具隐蔽性和持久性,而沈曼凭借其在翻译界的口碑与学界资源,成为执行这一计划的最佳人选。
办公室里,助理早已将整理好的媒体名单放在案头,沈曼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刊名,目光在《读书》杂志与《文艺报》的条目上稍作停留。
拿起红笔圈出两个名字,又在旁边补充了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教授”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研究员” 的字样。
这两人是季鸿远特意交代的重点接触对象,据说正负责一项国家级文化研究课题,若能将他们纳入渗透网络,后续的学术篡改工作便能事半功倍。
“沈老师,英国那边的邮件回复了。” 助理将打印好的邮件递过来,纸上的英文措辞严谨,却藏着只有他们才懂的暗语。
沈曼快速浏览完毕,眼底闪过一丝冷光。邮件来自她在英国深造时结识的学术掮客怀特。
对方告知沈曼,季鸿远委托篡改的《中国传统伦理的虚伪性》一文,已通过伪造的引用数据顺利发表在《剑桥人文评论》上,只是有位华裔学者提出了质疑,需要她尽快处理后续舆情。
她走到文件柜前,打开最底层的加密抽屉,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扉页上用钢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身份、立场及可控程度,这是她十年间精心搭建的信息网络图谱。
翻到 “学界质疑应对” 那一页,她圈出了一个名字: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景明。
此人是她的大学同窗,如今专注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因学术观点犀利且不依附任何派系,在学界颇有声望。
更重要的是,陈景明的祖父曾与沈曼的祖父共事,两人家族都因民国时期的站队问题受到冲击,这份特殊的渊源让他们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
沈曼拨通了陈景明的电话,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恳切:“景明,好久不见,听说你最近在做民国文人研究?我手头有份祖父留下的手稿,或许能给你提供些素材。
对了,三天后我的译着首发式,想请你过来坐坐,还有几位西方学界的朋友也会到场,正好帮我掌掌眼。”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陈景明温和的回应:“好啊,正好有些学术问题想跟你探讨。”
挂掉电话,沈曼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沈曼很清楚陈景明对西方中心主义学术观点向来持批判态度,但对方重情重义且治学严谨,只要用手稿作为诱饵,再借助西方学者的现场造势,大概率能将其暂时拉拢。
即便无法彻底说服,至少能让他在华裔学者质疑事件上保持中立。
傍晚时分,沈曼驱车前往季鸿远位于城郊的私人别墅。
车子驶入隐蔽的林荫道,她看到别墅二楼的书房亮着灯,季鸿远正站在窗前俯瞰庭院。
“老师。” 沈曼推门而入,将邮件和笔记本递了过去。
季鸿远翻阅着笔记本,手指在陈景明的名字上轻轻敲击:“这个棋子用得好,但要注意分寸,他不是沈明远那种容易被利益收买的人。”
“我明白。” 沈曼点头
“首发式当天,我会安排怀特他们抛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现代化’的议题,引导陈景明参与讨论。
只要他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部分西方学术观点的认同,后续我们就能借助媒体放大他的言论,逐步瓦解学界对篡改论文的质疑。”
说完,沈曼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我在译着的注释里埋了些暗线,引用了几篇我们控制的匿名论文,后续可以通过高校的读书会,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些‘前沿观点’。”
季鸿远满意地笑了,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精致的锦盒,里面装着一枚嵌有蓝宝石的胸针。
“这是怀特托人带来的,蓝宝石象征着‘智慧与渗透’,很适合你。” 季鸿远将锦盒递给沈曼
“首发式是关键,记住,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轰动,而是让西方文明的种子在年轻一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沈曼接过锦盒,指尖抚过冰凉的蓝宝石。窗外的月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她脸上,一半明亮,一半隐匿在阴影中。
她知道,三天后的首发式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她这把 “文化手术刀”,即将在学术界划开一道更深的口子,让渗透的毒液顺着伤口悄然蔓延。
深夜回到家中,沈曼打开电脑,开始修改首发式的发言稿。
电脑这东西在20 世纪 90 年代初可是1绝对的稀罕货。
只有在高校、科研机构及涉外企业中才开始逐步应用于文档处理与信息传输工作。
商务印书馆作为文化出版重镇,能够为沈曼配备电脑,自然可以看出对她的重视。
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她删去了那些过于直白的表述,换上更具学术迷惑性的措辞。
突然,电脑右下角弹出一封匿名邮件,内容只有一句话:“你的祖父手稿,我见过真迹。”
沈曼的手指猛地顿住,后背瞬间渗出冷汗,那所谓的 “祖父手稿” 本是她临时编造的诱饵,根本不存在真迹。
对方的这句话无疑戳穿了她的谎言,更意味着有人已洞悉她拉拢陈景明的真实意图,甚至可能掌握了她参与文化渗透的更多秘密。
沈曼心脏狂跳,脑海中飞速闪过无数个名字,既怀疑是那位提出质疑的华裔学者的反击,又担心是渗透网络内部出现了叛徒,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应对。
她立刻回复邮件追问详情,对方却再也没有回应。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拍打玻璃,仿佛在提醒她,这场精心策划的渗透游戏,早已暗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