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透过灰砖小楼的窗棂,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陆则的指尖在那份文件上轻轻敲击,脑海中系统同步给他的这一世的记忆也随之浮现。
想到祖父林景行临终前握着他的手,叮嘱“守好文脉”的画面,又想起母亲林雪前段时间通话时“坚守初心、不负家国”的殷切嘱托。
陆则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锐利如鹰,他深知,面对季鸿远这样强大的对手,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才能不负家族荣光,守住中华文脉的根基
陆则将那份与季鸿远有关的欧洲现代艺术展审批文件摊开,指尖划过展品清单上的“抽象主义版画系列”字样,眉头微微蹙起。
陈科长留下的过往审批档案中,同类涉外展览的展品介绍通常会附带详细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说明,而这份申请里,这部分内容却含糊其辞,只标注着“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笼统表述。
他起身走到铁皮柜前,翻出标有“涉外项目可疑记录”的档案盒,里面一份1992年的展览复盘报告引起了他的注意。
报告中提到,当年某欧洲油画展曾混入几幅影射我国抗战历史的作品,虽及时撤展,但已造成部分不良影响,而那个展览的协办单位,正是此次申请方“中欧文化交流协会”。
陆则指尖摩挲着报告上的字迹,心中愈发确定,这个看似普通的艺术展背后,大概率藏着文化渗透的猫腻。
正当他梳理线索时,办公电话突然响起,是省委党校的总机转接,母亲林雪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熟悉的温和:
“阿则,到新岗位一周了,还适应吗?
你外祖父的老朋友、故宫博物院的李馆长最近要办一个民间文物保护研讨会,知道你调去负责文化监管审批工作,特意问起你,想请你出席做嘉宾。”
陆则心中一动,李馆长是外祖父林景行的至交,深耕文物领域数十年,人脉广阔,若能借助这个研讨会,既能进一步融入文化界,又能暗中打探季鸿远的动向,可谓一举两得。
他当即应下:“妈,我这边没问题,具体时间您让李馆长的秘书跟我对接就行。”
挂了电话,陆则刚将电话记录本放回桌面,就看到桌角放着的一份《文化报》,头版标题赫然是《季鸿远教授谈文化自信:兼容并蓄方为正道》。
文章中,季鸿远借解读敦煌文化,暗指中国传统文化“封闭保守”,鼓吹“需以西方文化为参照重构华夏文明”,字里行间满是精心包装的渗透话术。
陆则看着报纸上季鸿远的照片,这位头发花白、戴着金边眼镜的老者,面带温和的笑容,眼神里却藏着难以察觉的算计。
陆则打开陈科长交接时,提前准备好的档案资料。仔细的翻阅着近三年有可疑渗透迹象的项目记录,尤其是和季鸿远教授有合作的机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查询路则发现季鸿远确实不好对付,这人在学界声望太高,行事又滴水不漏,将所有的一切言行都伪装成的进步学者的身份。
陆则还发现,季鸿远打着响应改开的口号,与上层一些认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那些买办,遥相相呼应,利益构成盘根错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火烧身。
陆则拿起钢笔,在稿纸空白处圈出关键语句,又从抽屉里取出笔记本,写下“核查中欧文化交流协会资金来源”,“对接李馆长了解研讨会嘉宾名单”等待办事项。
刚写完,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门口站着一位年轻的女同事,手里捧着一摞文件:“陆科长,这是上周未归档的涉外图书审批材料,陈科长交代让您过目。”
陆则接过文件,随手翻阅时,一份《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转型》的译着审批表引起了他的注意。
译者署名“沈曼”,而在国家情报部门调查到的情报中,这个名字正是季鸿远麾下核心代理人之一。
审批表的内容简介里,赫然写着“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阻碍作用”,与季鸿远在报纸上的论调如出一辙。
说起来,沈曼并非传统意义上深耕学界的学者,而是季鸿远在十年动乱末期发掘的“璞玉”。
她的祖父曾是民国时期依附于军阀的文人,因站队失误在建国后遭受冲击,家族也从昔日的书香门第沦为普通市民。
这种身份落差让沈曼自小对主流价值观心怀抵触,尤其在青年时期接触到季鸿远的“学术革新”言论后,更是将其奉为精神导师,认定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全面拥抱西方文明,才能改变自身命运。
凭借着过人的语言天赋和敏锐的文字把控力,沈曼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进入商务印书馆担任外文编辑。
季鸿远正是看中了她的专业能力与内心的反叛倾向,主动将其纳入麾下,先是推荐她参与各类涉外学术交流活动,为她积累人脉资源,后又资助她赴英国深造。
在海外期间,沈曼接受了系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术训练,同时暗中为季鸿远传递国内文化界的动态信息,成为其连接中外渗透网络的重要纽带。
归国后,沈曼凭借季鸿远的引荐,迅速跻身精英译者行列,专门挑选那些抹黑中国传统文化、鼓吹西方制度优越性的外文着作进行翻译。
沈曼擅长将尖锐的渗透观点包装成学术化的表述,巧妙规避出版审查,其译着因“视角新颖”“论证严谨”深受高校文科师生的欢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她利用编辑和译者的身份,搭建起覆盖出版界、学界的信息网络,能精准捕捉文化监管的漏洞,为季鸿远的“白帆计划”筛选合适的渗透载体,甚至协助其将篡改后的学术成果推向国际舞台。
根据情报部门获取到的信息,季鸿远曾在私下场合称她为“最锋利的文化手术刀”,足以见得她在整个渗透网络中的核心地位。
陆则不动声色地将这份审批表单独抽出,放进抽屉的隐秘夹层,心中已有了初步的计划,决定从这位译者入手,或许能找到季鸿远的关键线索。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陆则望着桌面上摊开的文件和报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文化斗争的最前线。
季鸿远的网络盘根错节,满清遗老圈的势力虎视眈眈,这场战役注定充满荆棘。
陆则想到这,握紧了拳头,目光坚定,一场悄无声息的较量,已然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