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虎娃被院子里的响动吵醒。扒着窗缝一看,林澈正踩着梯子,把昨晚做好的兔子灯笼挂在院门口的老槐树上。红绸在风里轻轻飘,竹轮随着气流慢慢转,影子在树干上晃来晃去,像只真兔子在蹦跳。
“醒啦?”林澈从梯子上下来,抬头看了看窗户,“快出来,李叔说今天赶集,带你去换糖吃。”
虎娃赶紧套上衣服跑出去,手里还攥着昨晚没吃完的红薯干。刚到门口,就见张奶奶挎着个竹篮出来,里面装着几个刚蒸的白面馒头。“拿着路上吃,”她往虎娃兜里塞了两个,“去集上看看有没有好看的布料,给你这灯笼再添点花样。”
集市比平时热闹得多,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混在一起,像一锅沸腾的粥。虎娃攥着林澈给的零钱,眼睛不够用似的东看西看。忽然被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吸引,原来是个老匠人在做铜铃,小巧的铃铛挂在竹竿上,风一吹就发出清脆的声儿。
“想要吗?”林澈笑着问。虎娃点点头,又赶紧摇摇头:“不用啦,灯笼上已经有玻璃珠了。”
“买一个挂在灯笼底下,声音好听。”林澈拿起一个最亮的,递给匠人付钱。铜铃系在灯笼的红绸上,走一步响一下,和玻璃珠的叮咚声凑成了好听的调子。
路过布摊时,张奶奶说的那种带金线的红布正在招人看。虎娃伸手摸了摸,布上的金线在太阳下闪闪的,像把星星织在了上面。“这个好看!”他眼睛亮晶晶的,“能让兔子影子更亮吗?”
“当然能,”林澈买下半尺布,“回去把原来的红绸换下来,保准你的兔子影子像披了件星星外套。”
往回走时,虎娃手里的灯笼已经添了新装饰:铜铃在底下晃,金线红布裹着竹架,阳光照过来,地上的兔子影子真的镶上了一圈金边。他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铃铛响个不停,像在唱着快活的歌。
林澈跟在后面,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这灯笼就像个小太阳,不仅照亮了路,还把周围的空气都染得暖暖的。他摸了摸兜里给张奶奶买的桂花糕,脚步也轻快了起来。
快到村口时,虎娃忽然停下,指着远处的山坡:“看,我们的灯笼在树上闪呢!”
老槐树上的兔子灯笼正被风吹得轻轻转,金线红布在阳光下特别显眼,像在招呼他们回家。铜铃的响声从风里传过来,叮叮当当,像在说:“快回来呀,饭要做好啦。”
虎娃拉着林澈跑起来,灯笼在手里晃出好看的弧线,铃铛和玻璃珠的声音混在一起,像一首唱给回家路的歌。
跑近了才发现,张奶奶正站在槐树下张望呢。她手里拿着针线,见虎娃跑过来,笑着扬了扬手里的布:“就知道你们得被这灯笼引回来。快,把新布递我,趁着日头好,咱们给灯笼换件‘新衣裳’。”
院里的石桌上已经摆好了针线笸箩,张奶奶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把金线红布裁成合适的大小。虎娃蹲在旁边,看着她用细针把布边缝在灯笼架上,针脚细密得像虫子爬过的痕迹。林澈则拿着那串铜铃,往灯笼底下的穗子上系,时不时被风吹得歪一下头。
“你看这金线,”张奶奶指着布上闪光的纹路,“太阳一照啊,影子投在墙上,准能映出星星点点的光。晚上点上灯,保管比谁家的都亮堂。”
虎娃凑近了看,果然见那些金线在布面上织出细碎的花纹,像撒了把碎金子。他忽然想起集市上看到的走马灯,忍不住说:“要是在灯笼里再贴层剪好的小人儿,转起来是不是就像在动呢?”
“哟,这主意好!”林澈拍了下手,“我去找几张红纸来,咱们剪几个小兔子,让它们围着灯转圈圈!”
说着就往屋里跑,张奶奶在后面喊:“慢着点!别撞着门框!”语气里满是笑。虎娃看着林澈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张奶奶手里渐渐成形的灯笼,忽然觉得,这金线红布裹着的不光是竹架,还有一院子的热闹和暖烘烘的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