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见顾琰不仅未受训斥,反而圣眷更隆,终于按捺不住,使出了更为阴损的一招。
她挑选了一名容貌俊秀,气质阴柔,精通音律的小厮,再次以伺候起居之名送去。这一招,意在羞辱,更是试探明殊的底线。
若他连这等事都做得出来,那便坐实了荒淫无度的恶名,将来极易被攻讦。
那名小厮当真是好姿色,他被引到明殊面前时,现场的侍女和亲兵都屏住了呼吸。
明殊吃着葡萄,懒散地倚在榻上,由一名美婢捶腿,他上下打量了那小厮一番,倒是来了几分兴致。
对送人来的崔氏心腹道:“母亲疼我,想得甚是周到。如此,我便笑纳了。”
是夜,那小厮便未再出来。只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被人扶了出来。
数日后,明殊竟还厚着脸皮,亲自修书一封给崔氏,信中先是诚挚感谢继母的关怀备至。
继而表示:“前日所赠童子,丝竹之技甚妙,儿甚喜之。然乐器颇旧,儿欲习新声,不知母亲处可还有善此道之伶人?若有新奇玩物,亦望母亲不吝赐下。”
这封信送到崔氏手中时,她气得几乎将信笺揉碎!
她万万没想到,继子竟能无耻到这般地步,不仅毫不避讳,反而顺杆往上爬,向她索要更多!
她这重重的一拳,仿佛打在了棉花上,对方非但没事,还笑嘻嘻地问你还有没有。
经此一事,崔氏终于暂时熄了用女色毁掉顾琰的心思。她意识到,这个继子的脸皮之厚,心思之难以揣测,远超她的想象。
但是,除了美色和玩乐,还要怎么毁掉一个人?
崔氏陷入了迷茫。
……
现今,天下三分,僵持已久,其中秦王高珩,势力最为雄厚。
他打算采纳谋士远交近攻之策,遣使与地盘最远的楚王联盟,约定共击夹在中间的齐王,而后平分其地。
大战将起,秦王府下将领摩拳擦掌,想要建功立业。而年方十五的明殊,也在其中。
这些年来,她也跟在主公身边,经历了一些战事,也被擢升为翊麾校尉。虽非显赫高官,却已是一营主将,有权独立统领千余精锐,并常在秦王左右参议军事。
联军开拔,浩浩荡荡杀向齐地。战役初期,联军势如破竹,但齐王毕竟根基深厚,困兽犹斗,在邺水之畔集结重兵,依仗地利,与联军展开决战。
战场之上,矢石如雨,杀声震天。明殊率领本部人马,身先士卒,所到之处,齐军人仰马翻。
敌军见状,开始回防,死活不肯出来,靠着城墙,居高临下回击秦军。
明殊见状,便亲率敢死之士,趁夜色缘城墙而上。奇袭成功,打开城门,大军得以涌入。
破城后,他更是带人直扑府库,不仅控制了大量军资,更擒获了齐王麾下重要谋臣。
在整个灭齐之战中,明殊每战必冲锋在前,身被数创犹自呼酣战,其勇猛之名传遍秦军
唯一的缺点是,她性情暴烈,面对上级不合时宜的军令和战利品的分配,会直言顶撞与争吵,从不委婉。
然而,在乱世之中,尤其是在秦王高珩这等雄主眼中,能打胜仗、能夺地盘才是硬道理。
这样的将领,不驯,反而更显其真性情和将才本色。秦王虽会一时批评,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嘉奖,当众称其为“吾家千里驹也”。
灭齐之后,论功行赏。秦王特旨,顾琰战功卓着,晋其为游击将军,实授中郎将,准其独立统领一军,并赏赐金银田宅无数。
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役,明殊也在秦王集团的核心将领层中,彻底站稳了脚跟。
世子高绍对他愈发倚重,也越发嫉妒,只因秦王越来越喜爱他,甚至视若亲子。
明殊:……大爹+1。
……
但战争还没有彻底结束。虽然灭齐之战,秦王的军队打的痛快了,连论功行赏都结束了,但楚军却开始恼怒。
因为按照战前约定,所占之地本应与楚王均分,但秦军推进速度实在太快,往往楚军还在路上,城池已插上了秦字大旗。
秦军再怎么仁义,也不能把到嘴的肉吐出来。所以等楚军主力姗姗来迟时,大半土地已经落入秦王手中。
楚王眼见秦王实力急剧膨胀,已远超自己,心中惊惧交加,深恐下一步秦王便会调转枪头对准自己。
他心一横,竟趁秦王高珩于前线劳军,护卫相对空虚之际,骤然发难。楚王亲率精锐骑兵,意图实施斩首,一举擒杀高珩!
楚军下了血本,直接插入秦王所在的中军大营,而高珩身边仅有数千亲卫,楚军却数倍于此!
消息传到后方时,明殊此时正奉命在后方整顿一部降军,闻听此变,来不及请示任何上级,当即对麾下将士厉声道:
“主公危在旦夕!忠义之士,随我救驾!”
她竟只带着本部千余骑兵,不顾一切地驰援而去。
战场上,秦王卫队正浴血苦战,防线摇摇欲坠。千钧一发之际,明殊率部如一把尖刀,从侧后方狠狠捅入了楚军的腰肋!
她一马当先,直扑楚王的中军大纛,口中高呼:“秦王麾下顾琰在此!楚王背信弃义,休伤我主!”
这一支生力军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秦王卫队的士气,更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竟被他生生杀开一条血路。
待与秦王卫队汇合后,她护在高珩身前,浑身浴血,状若疯虎,楚军一时竟无人敢近。
高珩本已抱定死志,见明殊如神兵天降,绝处逢生,不禁激动地高呼:“吾儿来矣!吾儿来矣!”
此刻,秦王的主力已经彻底赶到,楚王见偷袭失败,战机已失,只得仓惶退兵。
然而,高珩岂是忍气吞声之人?他惊魂已定,立刻转为滔天怒火。
他不仅不撤兵,反而就势以“讨伐背信之贼”为名,挟大胜之威,挥师直扑楚地!
楚军新败,士气低落,又兼不义之名,如何挡得住秦军的攻势?楚王只能连连败退,不得不吐出占领的齐地,还赔了数城。
至此,天下七分疆土,已尽归秦王高珩之手,四海一统之势,无人可挡。
次年春,在文武百官的再三劝进下,秦王高珩祭告天地,登基为帝,定国号为【秦】,年号【定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