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宇领着学生走向了他们新的班级——理科(14)班。
分科后的新班级,是由原14班的大部分成员又补充了不少学生。整个班级的氛围还行。
“好了,同学们,欢迎来到我们未来两年的新家。”杨明宇在教室门口笑着对大家说。
然而,当学生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对门的班牌时发出了一阵小小的惊呼。
“高一(14)班”的班牌,已经换成了“高二理科(14)班”。而他们正对门的教室则是高二理科(1)班。
学校的领导喜欢把宿敌安排成门对门的,学校领导考虑着要让两个班竞争,要比着学!
高一时的尖子班是1班,分科后,全校的理科学霸们成为高二1班的大多数。
“真是冤家路窄啊。”张伟朝着对面教室门撇嘴说道“不知道他们换了个什么样的班主任,可别又来个像高一上学期刘峰那样的。”
杨明宇当然知道对面的新班主任是谁。
就在这时,对面的教室门被拉开了。一个身材中等的男人走了出来。
他看到杨明宇和14班的学生们只是微微点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随后,他转身对教室里的学生说道:“课间休息不是用来聊天的,做两道选择题比说十句废话更能让你考上心目中的大学。保持安静,还在聊废话的给我出去了!”
说完,他便回办公室了。
他走后,14班的学生们才敢小声议论。
“我靠,这比当年的刘峰还吓人。”
“他就是那个学校花大价钱从省重点挖来教师?”
“听说他带的上一届毕业生,一个班出了三个清华,五个北大……”
杨明宇静静地听着学生们的谈论,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看向了对面教室。和14班轻松学习氛围不同,1班的教室里特别静。所有的学生都在埋头刷题。
杨明宇内心清楚,这一位比刘峰更厉害,如果说牛峰是小boss,那这一位绝对是守关的大boSS。
高二年级组教师第一次会议也证明了杨明宇的判断。
校长周振邦先是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成绩,不点名地表扬了进步班级,随后,便隆重介绍了新加盟的孙伟老师。
“孙伟老师是学校特意从省实验中学聘请的老师。孙老师在状元培养等方面全省突出。希望孙老师的到来能为我们高二年级组注入新的活力!”
掌声响起,孙伟站起身向众人点头示意,脸上的表情波澜不惊。
“孙老师,分享一下您的教学理念。跟大家讲两句?”周振邦热情地邀请道。
孙伟没有推辞,起身说道:“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这里见到大家的,今后我们就是共同的战友,我的教学理念谈不上啥新鲜,它只有八个字,那就是:效率至上,目标导向。”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二,它在高中阶段尤为重要,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的为以后的高考多拿分!。”
这番话让一些接受新教育理念的老师皱眉,但赢得不少老教师的认同。
孙伟目光看向坐在角落里的杨明宇。
“想要提高效率,我们就要懂得取舍。我的方法很简单,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大多数是由班级前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决定的。我们必须把最优质的资源都集中在前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身上。至于那些跟不上进度的同学,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拖慢整个队伍的节奏。”
孙伟崇尚尖子生论调,但大家都知道,杨明宇和他的14班恰恰是靠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同信念封神的。孙伟的这番话无疑是在否定杨明宇的那一套。
“我也不相信有什么花里胡哨教学捷径。有人说题海战术是笨办法,我恰恰认为对于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反而是最有效果的,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
会议室里,所有老师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看向了杨明宇。大家都知道,杨明宇的公开课就是以“花里胡哨”的形式拿到特等奖的。
然而,杨明宇的脸上却看不出愤怒或尴尬。他只是安心的转着他的笔,嘴角挂着微笑。让别人不清楚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当然不生气。在他眼里,孙伟不是一个人,而是有着这种教育理念的一群人的代表。
在前世的执教生涯里,他见过无数个这样的老师。他们严苛、目标明确,也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考入名校的学生。
杨明宇甚至有些感谢他们这些人的出现。因为他知道,人如果一直成功就会骄傲,而孙伟代表的传统,就像被扔进了鱼群里的鲶鱼,它会让人警醒,会让大家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是制造几个状元?还是让大多数平凡的学生认识自己,热爱生活?
孙伟讲完了后看了杨明宇一眼就坐下了,杨明宇回了微笑。
得,该来的总会来。
会议结束老师们陆续离开。杨明宇走出会议室正好看到孙伟在走廊上对他班里的一个学生训话。
“这道题的辅助线我昨天才讲过!你又做错了,那就说明我在讲的你没用心听!回去后把这一题抄十遍,做十遍!今天晚上交给我!”
那学生头被训的头都不敢抬。
杨明宇摇了摇头,走进了14班的教室。
推开门班里的气氛依旧和以前一样活跃。林天正在和几个同学讨论一道物理题,张伟在后排比划着投篮的姿势,赵敏则安静地预习着生物课本。
看到杨明宇进来,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望向他。
杨明宇走上讲台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出乎大家的意料。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新邻居。”他指了指隔壁的教室。
“他们的目标是培养几个全国冠军。”
“而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所有人都成为自己人生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