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名单正式公布的那天下午,江城一中的公告栏前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头。
那感觉跟高考放榜一样。毕竟高考是“一锤子买卖”,尘埃落定后是死是活都得认。而分科则是“二次投胎”,你不仅要知道自己被分到了哪个班,还得看看自己跟谁成了新同学,又跟谁从此“天各一方”。
14班的学生们自然也不例外,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挤到公告栏前,伸长了脖子在密密麻麻的名单里寻找着熟悉的名字。
“找到了!新14班,理科!”林天第一个在名单上定位到了自己的班级。
“我也在!哈哈,林天,咱俩又在一个班!”张伟的大嗓门紧随其后,他兴奋地拍了拍林天的肩膀,力气大得让林天都忍不住皱了皱眉。
赵敏也在理科班的名单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她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确认。
紧接着,理科班的同学们纷纷找到了组织,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
然而,当大家的目光转向另一张“文科重点班”的名单时,气氛就变得有些微妙了。
“陈静……果然去文科班了。”
“王昊!我靠,昊哥真的去文科班了!我还以为他开玩笑呢!”
“还有李磊,刘芳……他们也要走了啊……”
每念出一个名字,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告别。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都很复杂。有为自己和好友能继续同班的庆幸,也有为即将到来的分离而感到的失落。
那个曾经无论面对怎样的嘲讽和挑战都紧紧抱成一团的“14班”终究是被一分为二了。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这是原14班全体成员最后一次坐在同一间教室里。
教室里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安静,甚至有些沉闷。
大家都在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东西,书本、文具、试卷……那些承载了他们高一一年喜怒哀乐的物品很快就要随着主人的变动而各奔东西。
王昊一反常态地没有吹牛打屁,只是闷着头把他那些花里胡哨的文具一件一件地往一个崭新的书包里塞。那个书包,是他昨天专门去买的,据说是某个奢侈品牌的最新款,但他此刻却完全没有炫耀的心情。
陈静也在安静地整理着她的笔记。她把那些她亲手整理的、被誉为“14班知识活点地图”的理科笔记分门别类地装订好,然后走到了林天的座位旁。
“这个……给你们。”她把厚厚的一摞笔记递给林天,“以后我不在了,你们理科的学习也要加油。”
林天接过那摞笔记,入手沉甸甸的。他看着陈静,这个曾经连跟他说话都不敢的女孩,如今已经能如此坦然地面对他,并以一种“老战友”的口吻嘱咐他。他点了点头,难得地多说了几个字:“谢谢。你的文科也一样。”
这番小小的交接像一个信号,让离别的氛围在教室里彻底弥漫开来。
几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已经开始偷偷地抹眼泪了。
就在这时教室的门被推开了。
杨明宇走了进来。
他两手空空走到讲台前,看着台下五十多张写满了离愁别绪的脸,沉默了片刻。
然后,他笑了。
“怎么了这是?”他用轻松的语气开口道,“一个个哭丧着脸,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明天就要退休了呢。”
一句玩笑话让沉闷的气氛稍微松动了一些。
“老师,我们舍不得大家分开……”一个女生带着哭腔小声说。
“是啊老师,以后我们还能一起打球,一起被您罚站吗?”张伟说道。
杨明宇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变得认真起来。
“我知道大家心里不好受。一个锅里摸爬滚打了一年,突然要分灶吃饭,换谁都不得劲。”他环视了一圈,目光从每一个学生的脸上扫过,“但是,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班集体’?”
学生们都愣住了,不知道杨老师为什么会突然问这么一个哲学问题。
“是因为我们五十多个人,每天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所以我们是一个集体吗?”杨明宇自问自答,“那明天之后,陈静、王昊他们去了新的教室,他们就不再是14班的人了吗?”
他摇了摇头:“不。我认为,真正的集体,不是由一间教室或者一个班级番号来定义的。而是由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精神来定义的。”
“我们一起,把一个年级垫底的‘垃圾班’,带到了年级前十。对了,期末考试班级排名已经到前十了,这份记忆,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不会消失。”
“我们一起许下了‘全员本科,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这个目标,无论你们是学文还是学理都同样有效。”
“我们一起,懂得了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什么叫‘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份精神更不应该因为分班而有丝毫的减弱。”
杨明宇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响,“所以,在我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分班’。只有‘扩编’。”
他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几个大字——
“大14班”
“从今天起,我们成立一个‘大14班’。”杨明宇指着黑板上的字,“它包括了所有原14班的同学,无论你们的学籍在哪里,无论你们的教室在哪里。我,杨明宇,永远是你们所有人的班主任。”
他看向即将分出去的文科生们,特别是陈静和王昊。
“我向你们承诺,”他的语气无比郑重,“以后,无论你们在新的班级里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还是人际上的烦恼,理科14班的教室门,永远为你们敞开。这里的老师,这里的同学,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
他又转向留下的理科生们。
“我也要求你们,不许因为分班就和老同学断了联系。文科同学的历史政治,是你们学习宏观思维的最好教材;你们的数理逻辑也能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我鼓励你们继续保持学习上的互助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后我们班搞活动,文科班的兄弟姐妹必须一个不少地请回来!”
这番话驱散了教室里所有的离愁别绪。
学生们的眼睛重新亮了起来。
是啊,分走的只是班级,分不走的是感情。拆开的只是番号,拆不散的是精神。
王昊第一个站了起来,他振臂高呼:“杨老师说得对!以后谁他娘的敢说我不是14班的,我第一个跟他急!我们就是‘一个班级,两种番号’!”
“对!永远的14班!”张伟也跟着吼道。
“永远的14班!”
“一个都不能少!”
教室里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和呐喊。
杨明宇看着台下重新燃起斗志的学生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团队分裂”的危机已经过去了。
高二的新学年即将开始。
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更强的竞争对手,是更繁重的学业压力,以及全新的班级格局。
但杨明宇的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底气。
新的挑战放马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