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江城,大巴车在校门口稳稳停下。
当车门打开,路边小吃摊香气和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所有学生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周前他们从这里出发,吵吵闹闹,一周后他们回到这里,神情里带着掩不住的疲惫,但眼睛却更亮了。
校门口早已挤满了焦急等待的家长。
“哎哟我的宝贝儿子!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了?跟刚从煤窑里出来似的!”王昊的妈妈一看到自己儿子提着大葱拎着土豆的造型,差点当场气晕过去。
王昊却嘿嘿一笑,献宝似的把大葱往前一递:“妈,别看我这样,我可是满载而归!你看这葱,正宗山地货,晚上让张阿姨给我们整个葱爆牛肉,绝对够味儿!”
李芬看着那捆还沾着泥巴的大葱,嫌弃地往后退了一步,但看到儿子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嘴边的责备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相似的场景在每个家庭上演着。
父母们心疼地检查着孩子身上有没有被蚊子咬的包,有没有瘦了,而孩子们则兴奋地展示着自己收到的各种“土特产”,讲述着山里那些新奇又艰苦的经历。
杨明宇看着这幅热闹又温馨的画面没有上前打扰。他只是简单地和几位相熟的家长打了声招呼,然后宣布:“同学们,回家好好洗个澡,睡个好觉。暑假还有最后三天,后天上午,把最后一份暑假作业交到我办公室。解散!”
“最后一份作业?”
“不是吧杨老师,都这时候了还搞突然袭击?”
“作业是啥啊?”
学生们一片哀嚎。
杨明宇却只是神秘地笑了笑,转身挥了挥手潇洒地离去,留下了一群面面相觑的学生和家长。
两天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地前来上交他们的最后一份暑假作业。
这份作业的要求很简单,甚至有些敷衍:写一篇关于这次支教的感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杨明宇坐在办公桌前一份一份地翻阅着。
大部分学生的感想都写得中规中矩。他们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看到的贫困,抒发了对山区孩子的同情,并表达了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的决心。字里行间都透着真诚。
张伟的感想写得像一篇流水账,但结尾处的一句话却让杨明宇忍俊不禁。他写道:“……我觉得,那里的核桃肯定比我们这儿的有营养,因为我回来后,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变聪明了一点点。就是不知道,这聪明劲儿能不能撑到高考。”
王昊则交上来一篇名为《论贫困地区土特产的市场化运作与品牌打造的可行性分析》的“论文”。虽然观点还很幼稚,但他已经开始尝试用商业的眼光去思考如何真正地帮助那些山里人造血,而不仅仅是输血。
杨明宇看着这些风格各异的答卷,欣慰地点着头。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
门被推开一条缝,陈静的小脑袋探了进来。
“杨老师,我……我来交作业。”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进来吧。”杨明宇笑着招呼她。
陈静走了进来,但她的手里却没有拿着那种薄薄的几页稿纸,而是抱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老师,我的感想有点长,都写在这里面了。”她将笔记本轻轻地放在杨明宇的桌上,脸颊微微泛红。
杨明宇有些好奇地拿起笔记本。
他翻开了第一页。
标题是:《我的七天,与另一个世界》。
杨明宇没有急着往下看,而是抬头看了看陈静:“写了很久吧?”
陈静点了点头,小声说:“从山里回来的那天晚上我就开始写了。一动笔就有点停不下来。所以……就写成这样了。”
杨明宇示意她坐下,然后他戴上眼镜开始认真地阅读这本特殊的“日记”。
日记的第一篇记录的是出发时的心情。
“七月二十日,晴。今天,我们出发了。大巴车像一个移动的罐头,塞满了同学们的喧闹和对未知的期待。说实话,我有点害怕。我害怕陌生的环境,害怕和那么多人睡在一个房间,更害怕自己笨手笨脚,什么都做不好。杨老师说,这是一次让我们‘成人’的旅行。可我,真的能长大吗?”
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女的敏感和不安。
杨明宇继续往下翻。
“七月二十一日,阴转大雨。我见到了那所小学,比我想象的还要……破败。泥土的墙,漏雨的房顶,还有孩子们那一张张黝黑却明亮的脸庞。晚上,我们睡在地铺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和风声,有几个女生都哭了。我也想哭,但我忍住了。我想起了赵敏,想起了她以前跟我说过的那些事。我忽然觉得,自己以前为了一点小事就难过得要死,真是太矫情了。”
看到这里,杨明宇的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趟旅程已经开始在这个内向女孩的心里,种下了“换位思考”的种子。
日记的中间部分,详细地记录了第一堂课的“滑铁卢”,也记录了他们是如何调整课程,如何与山里的孩子们慢慢熟悉起来的过程。
其中有一段,让杨明宇印象深刻。
“七月二十三日,晴。今天,王昊带着大家去平整操场。那家伙,平时在班里连地都懒得扫,今天却像个工头一样指挥得有模有样,自己也干得满头大汗。休息的时候,一个小男孩递给他一个烤红薯,他接过来,在身上擦了擦就大口地吃了起来。我从没见过他吃东西那么香的样子。那一刻,我觉得他比坐在高级餐厅里谈论着几百万生意的样子,要帅得多。”
杨明宇忍不住笑出了声。看来,王昊的形象在陈静这个细腻的观察者眼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他继续翻阅,很快就看到了关于兰兰的那几页。
陈静用她那极具共情能力的笔触,详细地描绘了那次家访的每一个细节。从翻越山路的艰辛,到看到兰兰家徒四壁时的震惊,再到兰兰奶奶拿出那些奖状时,她和赵敏内心的巨大震撼。
“……当赵敏为奶奶做初步诊断时,我看到了她从未有过的专注和自信。那一刻,她不是我们班那个有点冷漠的学霸,她是一位真正的医生。她身上好像在发光。”
“……我们募集的钱不多,但当王昊第一个把零花钱掏出来时,我觉得,那是我们14班最‘富有’的一刻。我们拥有的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日记的最后,是关于那场篝火晚会和最后的离别。
“……兰兰把那只草编蜻蜓送给我们时,赵敏哭了,我也哭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只蜻蜓的美丽,它那么小,那么轻,却又那么重。它像一个承诺,也像一个坐标。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小女孩,正把我们当成她的光。”
看到这里,杨明宇的眼眶也有些湿润了。他能感觉到,陈静写的每一个字都浸透了她最真实的情感。
他翻到了日记的最后一页。
那是这本特殊作业的结尾,也是陈静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深度剖析和未来展望。
“七月二十七日,晴。我们回来了。看着城市里熟悉的车水马龙,我却感到了一丝陌生。一周的时间很短,短得像一场梦。但它又很长,长得足以改变一个人。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去山里之前,我的人生规划问卷上,写的理想职业是‘图书管理员’。因为我觉得,这个职业很安静,我可以一辈子都和自己喜欢的书待在一起,不用和复杂的人打交道。我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可是现在,我动摇了。
我忘不了兰兰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忘不了张校长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忘不了村民们送别时那一张张质朴真诚的脸。
我忽然觉得,如果我的未来,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图书馆里与世隔绝,那将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遗憾。
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像兰兰一样的故事,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还有那么多像张校长一样的人,需要被记录,被尊敬。
如果,我的文字,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山里和山外的世界;如果,我的笔,能为那些沉默的人发声……那该是多有意义的一件事。
所以,杨老师,我想修改我的梦想了。
我以前的梦想,是当一个图书管理员,因为可以安静地和书待在一起。
现在,我想当一名记者。
我想用我的笔去记录像兰兰一样的人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存在。
我想,这或许才是我这趟旅程找到的真正的‘成人’的意义。”
日记到这里戛然而止。
杨明宇合上笔记本,沉默了许久。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他被这本日记深深地打动了。
他知道,这次支教没有白费。
陈静的梦想完成了一次质的升华。她从一个只想“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内向女孩,变成了一个渴望“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准社会人。她的世界,从书本真正地走向了大地。
“杨老师……”陈静看到老师长时间不说话,有些紧张地搅动着衣角。
杨明宇抬起头脸上露出了一个无比灿烂的笑容。
他将笔记本递还给陈静,郑重地对她说:“陈静,这是我这个暑假收到的最优秀的一份作业。不,它不是作业,它是一颗种子,一颗关于理想和责任的种子。”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无比认真和鼓励:“好好守护它,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开出最美的花。如果你真的想当一名记者,那从现在开始,除了课本,你要开始阅读大量不同领域的书籍,要开始关心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一切。你的征途会比图书管理员更辛苦,但也更辽阔。”
陈静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她小心翼翼地接过那本承载着她新梦想的日记。
“谢谢您,老师。”
当陈静带着崭新的梦想脚步轻快地走出办公室时,杨明宇知道,他最重要的“攻略”对象,那个内心世界最丰富也最封闭的女孩,至此完美“毕业”了。
而这次支教,也真正地重塑了许多学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