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周信目送着林知意一行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的心中渐渐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如同一团乱麻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其中的滋味。
这才过去多久,小主子在林知意的照料下,竟然宛若脱胎换骨一般。不仅肉眼可见地长高了一些,原本瘦弱的身体也圆润了一圈。甚至就连性格,似乎也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寡言,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以至于周信第一眼看到小主子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尤其是看到小主子一脸的麻子,他真真切切地被唬了一跳。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这肯定是林知意特意给小主子做的伪装。看来,她已经察觉到了小主子的不同寻常之处。
想通这一点后,周信一直紧绷着的肩膀终于如释重负般地松懈下来,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他知道,自己总算是没有辜负殿下和父亲的期望与嘱托。
然而,当他一想到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时,心情却又变得沉重起来。他忍不住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不禁感叹道:“这林娘子的命运为何如此多舛呢?”
本来年纪轻轻就遭遇丧夫之痛,这本身就已经够可怜的了。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她好不容易想出一些谋生的手段,想要自力更生,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无情地破坏。
本来林知意制作卤肉所需的药材一直经的就是周信的手,他早就将需要用到的药材烂熟于心。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林知意为何要抓取这些药材,尽管心中充满了好奇,但他很明智地选择了保持沉默,没有贸然开口询问。
直到品尝到林知意的卤肉,卤肉散发出来的那股若隐若现的药香,才让周信隐约意识到林知意抓取药材的用途。不过,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林知意每次抓取药材时,都要抓一些黄连和栀子。
毕竟,这东西如此之苦,如果用来制作卤肉的话,恐怕根本入不了口啊!而且,那卤肉里并未有一丝一毫苦涩的味道。尽管心有疑虑,但周信只以为是林知意是另有其用,故而并未过多深究。
直至今日,他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多出来的那两味药材,不过是林知意精心设计的障眼法罢了。只可惜,虽然她筹谋已久,可俗话说得好,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不,才过了没多久,她的心血就被他人轻而易举地窃取了。而且,她对此还毫无办法,必须得心甘情愿地双手奉上。
尤其是刚才,周信又亲自将那卤肉方子书写了一遍。趁着墨迹风干的间隙,他反复端详了数遍,将每种药材所需的份量都牢牢地铭记于心。
待回到药铺,周信第一时间便将那卤肉方子原封不动地默写下来。原本,他打算效仿林知意之前处理凉粉事件那样,直接将这卤肉方子公之于众。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次的事情不像之前那样简单。若是他贸然行事,恐会给林知意带招来祸端。
就在这时,周信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连忙拿起笔,将卤肉方子誊抄了好几份。然后,他又写了好几封信,将卤肉方子的来历以及自己的请求详细地写在纸上。最后,他将卤肉方子与信件一起寄了出去。
做完这一切,周信看似坐在椅子上发呆,实则脑袋正在飞速运转着。现如今,林知意可是两位小主子的恩人,他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她被人欺负而无动于衷呢?
要想解决这个事情,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也并非易事。究其根源,无非就是吴知县的小舅子看上了这门生意,想要横插一脚,从中分一杯羹。但他过于贪得无厌,想要将其据为己有,连喝汤的机会都不给林知意留。
只要解决了吴知县,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然而,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周信如今确实是拿吴知县没有办法。毕竟,吴知县可是这乐安县的父母官,在这座县城里已经苦心经营了好几年,其势力可谓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说是这一方的土皇帝也毫不为过。
不过,吴知县的小舅子想要借吴知县的势,霸占独吞这卤肉方子可没有那么容易!
假如这卤肉方子在乐安县之外的地方传得人尽皆知,然后再传回乐安县城,那么,他们又该如何凭借这个卤肉方子大发横财呢?想必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想要责怪林知意,恐怕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借口吧?毕竟,林知意可是毫无保留地将卤肉方子告诉了他,而且这中间经手的人众多,他又怎能确切地知道,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呢?
此时此刻,林知意对这一切全然不知。如今,她手中的银两已经足足有八十多两,这对于建造一座青砖大瓦房来说,绝对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毕竟,她来到这里才短短三四个月而已,如果她成为了村子里除村长家之外,第二个修建青砖大瓦房的人家,那也太扎眼了。而且,考虑到需要养活那么多张嘴,手头必须留有一定的钱财,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还是先缓一缓吧,毕竟已经进入了六月,天气愈发炎热,住在漏风的木板茅草房里,那叫一个凉快舒爽。
不用再辛苦奔波,林知意有了大把的时间来打理她的院子。院子里的蔬菜吃了一茬又一茬,仿佛永远都吃不完。要不是因为人口众多,林知意自己恐怕都要吃腻了。然而,或许正是因为人多,大家争抢着吃所以显得更香。因此,她暂时还没有产生这种感觉。
后院里的辣椒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枝头,有些已经开始渐渐变红。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采摘了。压根不需要林知意去特意宣传,村子里的人们早已深知辣椒的好处。
无论是炒菜、煮汤还是炖肉,只要切上一两个辣椒丢进锅里,做出来的饭菜味道好吃得多。只可惜,要不是每家的饭菜都是定量的话,否则每个人恐怕都还能再多吃三碗饭呢!
那些辣椒种得多的人家自然是眉开眼笑的,比如杨春兰家、李德清家。那些种得少的,则一个个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平淡的日子又过了十来天,学堂的建设终于接近尾声。在林知意的提议下,李德清决定给学堂的墙壁粉刷上一层石灰,这样不仅能让室内更加明亮美观,还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与此同时,寻找合适的夫子也成为了当务之急。然而,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林知意丝毫没有用武之地。于是,她果断地决定当一个甩手掌柜。
不过,林知意还是从王桂花那里得知,李德清已经拜托了大嫂刘立宁的秀才父亲,以及秀才女婿张兆旭,一起帮忙寻找合适的夫子。得知这个消息后,林知意不禁开始对即将到来的夫子充满了期待。
她暗自思忖着:“不知道这位夫子会是个怎样的人呢?希望他不要是个老古板,这样的话,说不定我还能跟着夫子一起学习认字呢。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自己以后掉马甲了。”想到这里,林知意的心情愈发愉悦起来。
又过了几天,林知意为学堂定制的桌椅终于完工了。杨木匠亲自赶着牛车,将这些桌椅送到了村里。由于桌椅数量较多,杨木匠一天要送两趟,如此这般,连着送了好几天,才总算把所有的桌椅都送完了。
待最后一批桌椅送达后,杨木匠退还了二两银子并几十枚铜板给林知意。面对银钱,想必没有几个人能真的做到无动于衷。林知意当然也不能免俗,她自然也是十分欢喜,但她并没有立刻收下,而是反复向杨木匠确认,这七两多银子是否真的足够支付桌椅的人工费、材料费以及机械费等所有费用。
在得到杨木匠的肯定答复后,林知意这才放心地将银子收了下来。
除了退还多余的银钱之外,杨木匠还给林知意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林知意之前提过的摇椅,他已经成功制作出来了。而且,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第一张摇椅已经成功售出,买家正是县城里的首富郑百万!
要知道,这摇椅的售价可不低,足足要三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张呢!然而,就这个价格,郑员外竟然还预定了二十多张摇椅!听说那张摇椅已经被他的老母亲要了过去,他的妻妾们一个个也对这种摇椅喜欢得不得了。于是,郑院外便大手一挥,给每个人都订了一张。便
林知意听得连连咂舌,那岂不是说郑院外有二十多个妻妾?啧啧啧,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有的人养活自己就得用尽全身的力气,而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养活那么多金尊玉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