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太子像是终于缓过劲来似的,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一般,缓缓打开了话匣子。
“皇上,”太子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尽管从前众人皆言微臣乃是不祥之人,但微臣却是不相信的。虽然微臣一出生,就克死了皇后娘娘,但这并不是微臣愿意的。幸得皇上不嫌弃,微臣才能苟活到现在。”
太子停顿了一下,喘了几口粗气,这才接着继续说道:“可是,如今太子妃好不容易才怀有身孕,却接连两次诞下死胎。这让微臣不得不开始怀疑,难道微臣真的是不祥之人?若不是如此,为何凡是靠近微臣的人,都会不得好死呢?皇后娘娘是这样,微臣的两个孩子也是这样。”太子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责和痛苦,他的眉头紧紧皱起,眼中满是颓然和绝望。
“众位大臣的好意孤心领了,”太子摇了摇头,“可是孤已经害了太子妃,实在不想再害别的女子了……”
太子的话尚未说完,他就更加剧烈地咳嗽起来。然而,这一次的咳嗽与之前不同,才仅仅咳了几声,太子的口中突然喷出一股猩红的鲜血。鲜血如同一朵盛开得灿烂的红花,在空中绽放过后,又悉数洒在地上。与此同时,太子的双眼猛地一闭,仿佛瞬间失去了所有的生机。
只听接连两声\"砰砰\"声响过后,太子的身体以及太子身下的椅子重重地砸在了坚硬的地面上。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尤其是站在太子身旁的内侍,他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直愣愣地看着太子躺倒在地上,不知所措。
过了好一会儿,内侍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但他并没有立刻将太子扶起来,而是像被吓破了胆一样,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开始\"砰砰砰\"地磕起头来,嘴里还不停地求饶道:\"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啊!\"
皇帝坐在龙椅上,将一切看在眼里。他对着贴身内侍使了一个眼色,下面那名惊恐万分,正在不断求饶的内侍便被另外两名内侍拖了下去。
紧接着,他的目光这才落在了晕厥过去的太子身上。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狐疑,心中却不禁冷笑一声。苦肉计?这些都是他年轻的时候用烂了的招数,看来这些年太子一点长进都没有,就只会做这样拾人牙慧的事情。
皇帝面无表情地将视线移向他的贴身内侍,微微地使了一个眼色。内侍心领神会,急忙快步走到太子身边,跪坐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将太子的上半身从地上搀扶起来,靠在他的怀里。
过了一会儿,太医院的众人匆匆赶到。尽管他们神色凝重,脚步匆忙,然而,他们到了金銮殿上做的第一件事还是跪在地上,对着皇帝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得到皇帝的准许起身之后,他们这才颤颤巍巍地从地上爬了起来。
几位太医轮流为太子把了脉,然后面面相觑,沉默片刻后,突然一同跪地磕头,对着皇帝惊恐地告饶道:“皇上,请恕微臣才疏学浅,太子的脉象……实乃油尽灯枯之相啊!”
太医的话悉数钻入皇帝的耳朵,但他却恍若未闻一样,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实在是他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了,二十几年,每一次眼看太子就只剩一口气了,但他总会顽强地挺过来,让他失望一次又一次。好半晌,他才反应过来太医说太子命不久矣,他的心里疯狂涌上一阵喜悦,他紧紧握住龙椅的扶手。他的身体微微前倾,他的身体微微前倾,似乎是想要听得更清楚一些,又似乎是因为太过震惊而无法保持端坐的姿势。他的嘴唇颤抖着,声音也因为兴奋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们说什么?”
太医们垂着脑袋,心中暗自叫苦。但他们不敢怠慢,只得硬着头皮又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当皇帝听到“油尽灯枯”这四个字时,他的眼睛突然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喜。
皇帝深吸一口气,迅速恢复了镇定。他先是做了一番痛心疾首的表演,惋惜太子即将逝去的生命,仿佛一个慈父,对太子的身体深感忧虑。然后,他命令内侍将太子送回东宫,并叮嘱东宫要好好照顾太子,不要让太子遭太多罪。紧接着,他又赏了东宫一连串的赏赐,各种珍稀药材以及珠宝首饰源源不断地送入了东宫。
这些赏赐名义上是给太子压惊用的,但实际上,皇帝的真正目的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这一连串的赏赐,根本就是皇帝在提前庆祝太子魂归西天。
就这样,原本备受瞩目的为太子选侧妃一事,在太子生命垂危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被搁置了下来。毕竟,在这个时候,谁还敢提起这件事呢?那岂不是自讨苦吃,自寻死路吗?况且,就算有再多的庶女,也得用在刀刃上啊!太子如今已是将死之人,实在不值得再为他浪费一枚还算精心培养的棋子。
太子被送回东宫时,已经是奄奄一息,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在苟延残喘了。送太子回宫的内侍见到这一幕,心中不禁骇然,他们战战兢兢地将太子轻轻放在榻上,然后急匆匆告罪离去,生怕多待一刻便会被太子妃将太子之死怪罪到他们身上。
毕竟,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谁能知道太子妃会不会迁怒于自己呢?即使太子如今并不受宠,但他毕竟还是太子,身份尊贵无比,随便一根手指头都能轻易地将他们这些蝼蚁给碾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太子那吊着的最后一口气,却迟迟没有咽下。因为东宫不惜耗费重金,四处寻访名医,搜罗各种珍贵的药材,只为了能保住太子的性命。
皇帝对于东宫的举动,并未加以阻拦,反而放任自流。因为在他看来,世间医术最好的大夫都被他尽数搜罗在太医院,太子如今已是命悬一线,就连太医院里的太医都没有办法,更何况是民间的赤脚大夫。因此,他坚信,无论东宫如何折腾,都不可能改变太子命不久矣的事实。
可谁能料到,要想得偿所愿竟会如此困难!就在众人暗暗期待太子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太子竟然奇迹般地好转过来。也不知是太子命不该绝,还是东宫真的找到了医术高明的神医。
一时间,不管是稍微有些名气的神医,还是来过东宫为太子诊治的名医,都成为了众人私下里口诛笔伐的对象。这些人被骂得狗血淋头,仿佛他们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一般。
然而,与此同时,在世家大族之间,却悄然掀起了一股重金寻访名医的热潮。毕竟,人吃五谷杂粮,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生病呢?太子那样已经只剩一口气的人都能救回来,这无疑证明了民间的大夫可比太医院那些酒囊饭袋要厉害得多。而且,只要花点银子就能找个神医在坐镇家中,不仅有备无患,而且稳赚不赔!
只不过,虽然太子的性命保住了,但他的身体却变得异常虚弱,瘦得只剩一层薄薄的皮包着骨头,任谁看了都觉得太子一定挺不了多久。然而,尽管此后太子一直缠绵病榻,整日与汤药为伴,看上去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但太子还是挺过了一天又一天。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 ——
黔州。
苏青青抱着怀中乖巧可爱的女婴,简直欲哭无泪。她倒是好意思腆着脸对外说自己老蚌生珠,可是,她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这个年纪要想让别人相信这个孩子是她亲生的,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思来想去,苏青青还是决定将女婴送出去。
有了小主子的前车之鉴,苏青青准备换一种方式为小小主子寻找一个落脚点。然而,她想来想去,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周之处。于是,她最终决定采用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付银子将小小主子寄养在一户可靠的农户家里。别问为什么还是农户,因为在黔州这个地方,农户数量最多,也最不引人注目。
苏青青经过一番精挑细选,最终确定了这户人家。这户人家人口众多,祖孙三代同堂。最上面是一对不到花甲之年的老头老太太,中间是三个已经各自成家立业的儿子,最下面,则是一群年纪大小不一的孙子孙女。其中,年纪最大的孙子有十余岁了,最小的却还在喝奶。
苏青青之所以选择这家农户,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家孩子众多,即便多了一个小婴儿,也并不会格外引人注意。其次,这户农户的生活条件虽然算不上特别优越,但也绝对不差。苏青青开出的条件足以吸引他们用心去照顾小小主子,同时,他们本身就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小小主子,能保证小小主子在他们家不会挨饿受冻。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苏青青将襁褓中的小小主子放在农户门前,然后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和一个钱袋。信是用普通的纸张写成的,上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潦草,但却能清晰地辨认出每一个字。苏青青将信放在襁褓旁边,然后用钱袋压在信上面,以免被夜风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