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也不敢歇着,可几年下来,存折上的数字总像钉死的钉子,不见涨。难道是往死里干的方向错了?还是说,这世上真有啥躺着就能把钱赚了的门道?
你们见过哪个挥锄头的庄稼汉,光靠把锄头抡得比风车还快,就能成坐拥千亩良田的大地主?再说说那些拉犁的老黄牛,一辈子埋着头往前拱,蹄子磨得出血,肩膀被犁绳勒出深沟,可最后打下的粮食,大半都进了东家的粮仓。人要是只会卖力气,那命运跟这老黄牛也差不了多少,汗珠子摔八瓣,换来的不过是够糊口的草料。
这世上的钱咋分,从来不是看谁流的汗多。你去工地上瞅瞅,那些工人凌晨四点天还黑着呢就起来,扛水泥、搬钢筋,脊梁骨都快压弯了,汗水把衣服浸得能拧出水,论起干活的劲头,比写字楼里多数白领高十倍都不止,可他们的钱袋子呢?怕是这辈子都别想摸着 “财富自由” 的边儿。
为啥?因为钱这东西的本质,是 “谁说了算的权力”。农民把地种出粮食,商人把粮食拉去卖,粮店老板把粮食磨成面,超市把面摆上货架 —— 这一环扣一环的,每环都在分那点价值,可谁分得多谁分得少,全看你站在这根链条的哪一节上。挥锄头的拿的是辛苦钱,定规矩的揣走的是利润里最厚的那块。就像商鞅让秦国变富变强,不是靠他自己拎着刀上战场砍人,而是琢磨出一套 “军功爵” 的法子,让千万人为了自己的好处往前冲,他呢,坐在帐里把规矩定好就行。
那咱们该干点啥?
第一,要学会搭个架子,别光耗自己的力气
《孙子兵法》里有句话:“能打赢的兵,是先把赢的路铺好了再去打;会输的兵,是先冲上去打了再说。” 这所谓的 “法子”,就是那 “先铺好路” 的功夫。
可能有人会问:“那我不会定规矩,是不是就没指望了?” 错了。“法子” 不是让你去当皇帝,是让你学会用搭架子的心思解决事儿。我认识个卖早点的小贩,夫妻俩每天三更天就爬起来和面蒸包子,累得直不起腰,一个月能挣两万块,可腰间盘突出的毛病也缠上了身。后来他琢磨出三件事:
把包子馅儿的配方定死,放多少盐多少糖都写在纸上,雇两个人照着做;
跟附近的公司签了长期合同,每天早上准点送过去,不用再守着摊子等客;
在小区群里接订单,让人家提前一天说要多少,省得做太多剩下。
三个月后,他不用再自己揉面,每天喝着茶看单子就行,赚的钱反倒比以前多了一倍。你瞧,他的坎儿在哪儿迈过去的?不是更拼命,是把 “卖包子” 变成了一个能复制的架子。这架子一旦转起来,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可你要是只会埋头苦干,顶多是这架子里的一颗螺丝钉,哪天机器换新的,第一个被换下来的就是你。
村里的老王家以前磨豆腐,每天天不亮就推石磨,累得哼哧哼哧,一天也卖不出十斤。后来他儿子回来,买了台电动磨浆机,又在网上开了店,把豆腐切成小块真空包装,说是 “古法手工”,结果订单从城里飞来,雇了好几个婶子帮忙,老王呢,就负责盯着豆子的质量,倒比以前清闲了,钱却多了好几倍。
第二,把自己当成个支点
那问题来了,“既然‘法子’这么要紧,普通人从哪儿学起?” 我的答案简单得很:找到能撬动资源的 “支点”。
举个例子。早市卖菜的大妈,要是只会扯着嗓子喊 “新鲜的黄瓜便宜卖”,一天顶多赚个买菜钱。可要是她把常客的口味记在心里,看见张大爷过来,主动搭一句:“大爷,今天的茼蒿嫩得很,给您留了一把,您上次说爱吃涮的。” 那销量就能涨三成。再进一步,她建个微信群,头天晚上就说 “明天有刚摘的草莓,十块钱一斤”,甚至帮隔壁李奶奶卖卖她家鸡下的土鸡蛋,收入又能翻一番。
你瞧,同样的摊子,同样的起大早,差别在哪儿?就在于她是不是把力气用在了 “攒人情” 和 “凑信息” 上。
当然,也有人走歪了路。比如炒股时总信那些 “内部消息”,创业时整天画 “商业模式的饼”,结果输得连裤衩都不剩。这类人犯了个错:把 “法子” 当成了投机取巧的幌子,忘了真正的道道得扎在现实的土里。
见过一位茶农,原先跟着别人瞎起哄种 “天价岩茶”,结果没人买,把积蓄亏了个精光。后来他沉下心,把自家茶园收拾成让游客来玩的地方,人家可以自己采茶、自己炒,临走再带点回去,反倒成了网红打卡的地儿。他说:“哪有什么点石成金的本事?不过是把别人想要的,和自己该干的,拧成一股绳罢了。”
第三,得知道啥时候停手
多数人不是输在不会赚钱,是输在不知道啥时候停手。我老家有个亲戚,开了二十年服装店,早年确实赚了不少,家里盖起了三层小楼。后来电商火起来,实体店的客人越来越少,他不甘心,咬着牙借钱装修,搞促销,甚至学着年轻人每天举着手机直播叫卖,可还是亏得底朝天。
他拉着我的手问:“我这么拼,为啥还是输了?” 我说:“你最大的错,是把‘使劲干’和‘干得对’当成了一回事。” 帆船逆风的时候,你拼命划桨只会把力气耗光;聪明的水手会先把帆的方向调过来,借着风往前跑。
毕竟,行业不行了的信号早就明明白白摆在那儿:
隔壁的店一家接一家地贴出转让告示;
年轻人来逛街,掏出手机拍半天照,啥也不买;
你自己买衣服也跑到网上去,觉得又便宜又方便……
这些事儿不是碰巧,是时代在跟你说:该换条道走了。
可惜啊,人总容易被已经投进去的东西绑住。你把二十年的心思都搁在这上头,舍不得;你怕转行失败,被街坊邻居笑话,丢不起那人;你总觉得再撑撑,说不定就熬出头了…… 可历史的车轮从不等人。柯达自己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抱着胶卷不放,最后垮了;诺基亚当年在手机行业横着走,却没跟上智能机的趟,最后没了影。巨头都这样,何况咱们普通人?
真正的 “富在法子”,不是教人耍小聪明,是让人认清楚两个实在理:
干活能创造价值,但谁来分、咋分,才决定这价值归谁。你要干的不是更辛苦,是往那分蛋糕的地方凑得近些。
趋势比努力顶用,该停手时停手,比硬扛着强。在错的路上停下来,就是往对的路上走了一步。
“富者必用奇胜。” 这里的 “奇”,不是啥歪门邪道,是跳出蛮干的心思,找到巧劲的智慧。就像过河,别人都在下游费力游,你在上游找个桥,不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