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妄念,最好的破解之道便是将其 “空掉”。
何为妄念?人的七情六欲本质上都是妄念的具象化。一个人维系生存的需求其实极为简单,无非是吃喝住用这些实实在在支撑生命运转的要素,缺一不可。
但除此之外的那些欲望与所谓追求,都属于生存之外的附加项,即便没有,也丝毫不影响生命的延续。
我们之所以认定这些东西 “非有不可”,实则是长期被世俗观念、消费主义等外在力量洗脑的结果。这些无形的规训不断向你灌输:“你不能没有它,否则就会陷入某种困境”,久而久之,你便信以为真,将其视为生存必需。
但这些全是虚妄。以色欲与虚荣为例,它们对人的精神牵制尤为显着。常有人说:“不满足这些欲望,我会浑身难受,生活也失去意义。” 可你必须明白,难受归难受,这些情绪从未触及生活的根本。若说满足生存需求是务实之举,那么填满这类欲望便是彻头彻尾的务虚。
虚的东西永远没有标准可言 —— 没有最满足,只有更满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其不可量化,欲望越是膨胀,满足的难度就越大,不被满足时的痛苦也就越剧烈。
这欲壑,本就是我们亲手挖掘的陷阱,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填补自己挖下的坑。
倘若能看透这一点便会明白:与其费力填坑,不如从一开始就不挖坑。不挖坑,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案;而持续填坑,只会让人在无尽的循环中耗尽心力。
左手挖坑、右手填坑,不过是重复无效劳动,从本质而言,毫无意义。
面对欲望,从来不止 “满足” 与 “强忍” 这两个选项,还有第三种选择 ——“空掉”。“空” 是从根本上否定欲望的合理性,在源头瓦解其存在的必要性。
当你从心底认定某件事 “压根没必要存在”,自然不会为其劳神费心。
做空那些虚妄之物,做实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这一来一回的取舍,便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智慧。
一、只活在真实的维度里
什么才算真实的东西?我的判断标准是:能够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甚至从根源上杜绝问题产生的事物,才具备真实属性。
比如 “自强不息”。你可知一个人在自强的过程中,本质上是在做什么?是在打磨 “靠自己解决问题” 的核心能力。
没钱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他人吝啬、物价高昂,也不是没找到所谓的赚钱捷径,而是缺乏独自应对匮乏的能力。
找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说白了,是寻找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找个好对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希望找到一个能提供包括情感价值在内的多元价值的伴侣。
我们应对匮乏的方式,始终停留在 “找一个不匮乏的人和事为自己买单” 的层面,似乎这样就能解决 “有与没有” 的问题。
但我们的问题真的只是 “有与没有” 这么简单吗?并非如此。匮乏的本质是 “无法靠自己丰盈”—— 正因为无法自给自足,才不得不依赖他人,而当无人可依时,便陷入两手空空的困境。
无人可靠并非关键,“自己先不可靠” 才是核心症结。解决 “自己是否可靠” 的问题,才是从根源上破解困局的关键。
总能靠自身产出来对冲生活的损耗,无论何种形式的消耗都能自行消化,这才叫自强不息,也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与真实目的。
有人对我说:“变强只是一种手段。” 倘若你认为变强仅是手段,那么也会将 “等靠要” 视为另一种手段,甚至认为坑蒙拐骗亦是可行路径 —— 只要能达成目的,任何手段都具有合理性。
一旦将 “变强” 降格为手段,便绝不会真正重视它,反而会下意识选择所谓的 “捷径”,最终仍在追求虚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强” 本身才是目的,才是终点。高手的生活,便是在强弱之道上反复研磨,持续做空其他因果逻辑,解构出其他路径的虚妄本质。
二、唯有求真方能解脱
“真” 是一切的基石,而虚妄则是沉船后漂浮的木板。这一点,唯有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才能逐渐体会。
若你追求的是虚妄,便如同沉船后在漂浮的木板间辗转,以为人生就是不断寻找短暂依靠、追求片刻安稳,然后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终有一天,你会感到身心俱疲,会发现这一生的记忆如同空白,只能记起最近发生的琐事,而自己始终在不同的 “木板” 间喘息。
想要真正地活着,获得真正的解脱与安稳,唯有让力量归于己身、长伴己身,扎扎实实锤炼每一项能力,让自己不再在生活的海洋中沉浮 —— 这才是最本真的活法。
当你开始剥离虚妄,拥抱真实,会发现生活的维度变得无比清晰:那些曾让你辗转反侧的欲望,不过是认知迷雾中的幻影;而那些你曾忽视的自身力量,才是穿越迷雾的灯塔。
从 “空掉妄念” 到 “拥抱真实”,不是否定所有欲望,而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系 —— 在这个体系里,重要的不是 “拥有多少”,而是 “能创造多少”;不是 “能依赖谁”,而是 “自己能成为谁”。
这或许就是生活最深刻的辩证法:当你不再追逐虚妄的浮光,真实的内核便会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