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的秋,总带着一股子咸腥的海风,往日里只在漕船桅杆间穿梭,今日却格外不同——船厂码头人头攒动,连空气里都飘着紧绷的期待与按捺不住的雀跃。工部的工匠们大多赤着膊,黝黑的脊梁上还挂着未干的汗珠,却没人顾得上擦,目光死死黏在船坞尽头那抹崭新的“赤金漆”上——那是大曜第一艘新式海舟的船身,在秋日晨光里,像一头蛰伏的巨兽,泛着冷硬又耀眼的光。
苏清欢立在码头高台上,月白官袍被海风拂得猎猎作响。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视线从船首的“探海号”三字,缓缓扫过船身——比传统漕船宽出近两丈,长逾五丈,不再是往日漕船方头方尾的憨实模样,而是从龙骨到船舷都削出流畅的弧线,像一柄被精心打磨过的弯刀,正等着劈开水面。最关键的是船腹,她亲自督工的“水密隔舱”已全部完工,十二道松木隔板将船舱严丝合缝地隔开,哪怕一处漏水,也绝无倾覆之虞;再看桅杆,三根楠木主桅比寻常船只高出半截,帆面是工部新织的“叠锦帆”,经纬间夹了细麻,既能兜住远风,又耐得住海浪拍打,连帆索的滑轮都换了黄铜铸件,转动起来更顺滑。
“苏大人,吉时到了!”工部侍郎周大人凑过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颤音。他守了这船三个多月,从图纸定稿到木料选材,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此刻手心早攥满了汗。
苏清欢颔首,目光越过人群,落在码头入口处——那是女帝派来的钦差,正身着绯色官服,带着随从缓步走来,身后跟着的史官,手里捧着空白的史册,显然要将今日之事载入国史。
“开闸——”随着周侍郎一声高喊,早已待命的工匠们合力推动绞盘,船坞两侧的闸门“吱呀”作响,浑浊的海水顺着水道涌进来,渐渐漫过船底的木轮。“探海号”的船身微微一沉,又稳稳浮起,像婴儿归了母体,竟没有半分摇晃。
“动了!动了!”人群里爆发出一声惊呼。只见“探海号”在海水的托举下,缓缓向着码头外的海面滑去,船首的“探海”二字在阳光下愈发醒目,船尾的水浪轻轻推开,像在给这头“新生巨兽”让路。
苏清欢屏住呼吸,直到船身完全滑出船坞,稳稳停在近海,船帆被海风一吹,“哗啦”一声展开,赤金的船身配上雪白的帆,在蔚蓝的海面上划出一道惊艳的弧线——稳,太稳了!连码头边最有经验的老船工都忍不住拍腿:“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么稳的船!这船,能抗住台风!”
钦差大人捋着胡须,脸上露出笑意,转身对身后的史官道:“记,大曜启元十三年秋,津门船厂造‘探海号’,试水即稳,形制远超旧船,此乃国之祥瑞。”
接下来的三日,是“探海号”的初步试航。苏清欢亲自登船,跟着船队在近海绕行了三百余里。白日里,她站在船舷边,看着船速比最快的漕船还快了三成,哪怕遇上近海常见的“碎浪”,船身也只是轻微晃动,舱里的瓷器连个磕碰都没有;夜里,她钻进船舱,看着水密隔舱的隔板严丝合缝,哪怕故意往其中一个舱室舀水,其他舱室也丝毫不受影响——水密隔舱成了!
试航结束那日,“探海号”归港时,码头上早已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当看到船身完好无损,船上还载着试航时捕捞的鲜鱼,人群瞬间沸腾了,纷纷朝着苏清欢的方向拱手:“苏大人英明!”“有了这般好船,我大曜的货,能卖到海外去了!”
消息传回京城,女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闻“探海号”试航成功,速度、稳定性、载重皆超旧船,当即掷了朱笔,大笑道:“好!好一个苏清欢!好一个‘探海号’!”当日便下了圣旨,褒奖津门船厂所有工匠,赐工部黄金千两,更特许苏清欢全权负责,加大投入,再造五艘新式海舟,组成一支“试验船队”,待来年开春,便从津门出发,开启第一次沿海贸易与探索航行。
旨意传到津门时,苏清欢正在“探海号”的甲板上,对着海图写写画画。她接过圣旨,指尖划过“沿海贸易”四字,眼中闪过亮光——这正是她想要的。当晚,她便拟了一份奏折,快马送回京城:建议船队携带大曜最好的货物——江南的云锦丝绸、景德镇的薄胎瓷器、武夷的岩茶,前往南方沿海的泉州、广州,再远些,可去传闻中的“香料群岛”。丝绸瓷器在海外历来是奇珍,而香料、药材、珍稀木材,正是大曜稀缺之物,一来一回,既能充盈国库,又能摸清海路;更重要的是,她要让船队带上画师与史官,沿途绘制精确的海图,记录下每一处港口的位置、每一片海域的洋流,还有沿途的风土人情——海图,才是通往海洋的钥匙。
夜色渐深,苏清欢站在码头,望着停泊在近海的“探海号”。月光洒在船身上,给赤金的船身镀了一层银辉,帆已收起,却像一头蓄势待发的巨兽,正等着来年开春,向着更广阔的海洋进发。海风拂过她的发梢,带着远方的气息,她仿佛看到了一条金色的通道,从津门出发,绕过南方的岛屿,穿过马六甲海峡,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异域——那不是一条简单的商路,那是知识的通道,是技术的通道,是文明的通道。
往日里,大曜总困在陆地的四方天地里,以为“天圆地方”,以为中原之外皆是蛮夷。可苏清欢知道,海洋的另一边,有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明,有等待被发现的物产,有等待被交流的技术。而“探海号”的下水,正是大曜走出陆地、拥抱海洋的第一步。
她抬手,轻轻触碰着码头的栏杆,指尖传来木质的微凉。这一步,或许艰难,或许会遇到风浪,或许会有未知的危险,但她不怕。因为她知道,只要这艘船能扬帆起航,只要这支船队能带回远方的消息,终有一天,大曜会不再局限于内陆的疆土,会因这片广阔的海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而她,苏清欢,有幸成为这场历史性转折的推动者,有幸亲手推开这扇通往海洋的大门。
海风再次吹过,带着咸腥,也带着希望。苏清欢望着远方的海面,嘴角扬起一抹坚定的笑——来年开春,“探海号”,我们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