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行会的名声传遍全国后,找上门的合作邀约络绎不绝,甚至有不少商人提出要出资入股,或是邀请行会在各地开设分号。这日,卢文轩拿着一叠厚厚的书信走进行会大堂,脸上满是兴奋:“青娘会长,你看这些!南京的王老板想和咱们合开织染分号,他出场地和资金,咱们出技书和名声,利润六四分;成都的李老板要包下咱们全年的药膏订单,还说愿意帮咱们在西南建药材加工厂;还有西安的赵老板,想让咱们把茶铺开到西北去,他负责打通当地销路!”
青娘接过书信,逐一看完后却并未露出欣喜之色,反而眉头微蹙。卢文轩见状有些不解:“青娘,这可是天大的好机会啊!要是在各地都开分号、建工厂,咱们行会的规模就能扩大好几倍,利润也会翻番,怎么你还不高兴?”
这时,温景然拿着药材清单走进来,闻言说道:“卢兄,你只看到了扩张的好处,却没考虑其中的风险。咱们现在的人手本就紧张,染布庄、茶厂和加工厂都靠着现有工人日夜赶工,若是再在各地开分号、建工厂,哪里有足够的熟练工人和管事?再说,原料供应也是个问题,现在苏州的蚕丝、武夷山的茶叶、吕宋的苏木都刚够支撑现有生产,一旦扩张,原料肯定会短缺,到时候要么降低品质,要么抬高成本,都不是好事。”
卢文轩愣了愣,反驳道:“可机会难得啊!现在咱们名声正盛,要是不趁机扩张,等别的商户模仿咱们的手艺和模式,咱们就没这么大的优势了。人手不够可以雇,原料不够可以找新的供应商,总能想出办法的。”
两人各执一词,都有道理,青娘沉吟片刻道:“卢兄说得没错,扩张确实是机会,但温大夫的顾虑也很实在。咱们先别急着做决定,把这些邀约整理一下,按地域和行业分类,再派人去各地实地考察,看看当地的市场需求、原料供应和人工情况,等摸清情况后再商议。”
随后,青娘安排了十多名得力伙计,分别前往南京、成都、西安等提出邀约的城市考察。半个月后,考察的伙计陆续返回,带来了详细的报告。负责南京考察的伙计禀报:“南京的织染业本就发达,大小织坊有几十家,竞争激烈。王老板的场地确实宽敞,但他的织工手艺一般,若是合作,咱们得派熟练织工去指导,而且当地蚕丝价格比苏州高两成,成本会增加不少。”
去成都的伙计则说:“西南地区药材丰富,建加工厂确实可行,但当地气候潮湿,药材和药膏容易受潮变质,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改造厂房、购置防潮设备。而且李老板的订单虽然大,但他要求压低价格,若是答应,利润会很薄。”
负责西安考察的伙计也道:“西北人确实喜欢喝茶,但他们更习惯喝本地的砖茶,咱们的龙井、大红袍价格较高,恐怕难以打开市场。赵老板虽然说能打通销路,但他要的佣金太高,若是销路不好,咱们会亏很多。”
青娘把这些报告汇总后,召集卢文轩和温景然再次商议。卢文轩看着报告,语气有些失落:“没想到各地的情况这么复杂,看来扩张确实没那么容易。但就这么放弃,实在太可惜了。”
温景然道:“也不是完全放弃,只是不能盲目扩张。比如成都的药材加工厂,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当地药材丰富,长期来看是有利可图的;南京的织染分号可以先搁置,等咱们有足够的人手和成本优势再考虑;西安的茶铺可以先小规模试销,看看市场反应,再决定是否开设。”
青娘点头赞同:“温大夫说得对,咱们要选择性地扩张。成都的药材加工厂可以先启动,派两名熟练管事和十名熬药工人过去,指导当地工人,同时改造厂房,确保防潮;西安先找一家信誉好的商铺合作,寄售咱们的茶叶,若是三个月内销路好,再考虑开设茶铺;南京的合作暂时婉拒,给王老板留个话,等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就在这时,广州的赵老板派人送来急信,说他联系上了一位西洋商人,对方想订购大量云锦和药膏,运到欧洲销售,订单数量是平时的十倍,而且价格给得很高,但要求三个月内交货。赵老板催促行会尽快答复,若是同意,他就和西洋商人签订合同。
卢文轩看到信后,眼睛一亮:“西洋订单!这可是个大生意!价格高、数量大,要是能做成,咱们的利润就太可观了!就算三个月内赶工辛苦些,也是值得的!”
温景然则有些担忧:“十倍订单可不是小数目。药膏方面,原料虽然能凑够,但需要日夜赶工,熬药工人肯定不够,而且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容易出错,影响品质;云锦方面,苏州的织工已经满负荷运转,就算再召集临时织工,手艺也跟不上,很难在三个月内完成这么大的订单。”
“可这是打开西洋市场的好机会啊!”卢文轩急切道,“只要做成这一单,咱们的货物就能卖到欧洲,到时候名声就传到海外了,以后的海外订单肯定源源不断!人手不够可以多雇,品质方面多派人监督就是了。”
两人再次争论起来,青娘看着信,心中也有些动摇。西洋订单确实是难得的机遇,若是能抓住,行会就能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但三个月完成十倍订单,难度极大,一旦品质出问题,不仅会损失钱财,还会砸了行会的名声,甚至影响和赵老板的合作。
青娘思索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她做出了决定:“西洋订单可以接,但不能按原计划三个月交货。我让人给赵老板回信,说明咱们的情况,请求将交货时间延长到五个月,同时我们会分两批交货,第一批三个月后交付三成货物,剩下的七成五个月内交清。若是西洋商人同意,咱们就签订合同;若是不同意,就只能婉拒了。”
卢文轩有些不解:“为什么要延长时间?要是西洋商人不同意,咱们就错失这个机会了。”
青娘道:“品质是咱们的根本,不能为了赶订单而降低品质。延长时间既能保证货物品质,又能让咱们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原料和人手,这样才能确保订单顺利完成,也能让西洋商人认可咱们的货物,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温景然赞同道:“青娘说得对,宁可不接订单,也不能砸了招牌。五个月的时间,咱们可以在泉州再建一座临时药膏加工厂,雇些工人培训后上岗;云锦方面,再从苏州周边召集些手艺好的织工,由周会长统一指导,应该能按时完成。”
青娘立刻让人给赵老板回信,说明情况。几天后,赵老板回信说西洋商人同意延长交货时间,愿意签订合同。青娘松了口气,立刻安排后续事宜:让温景然负责筹建临时药膏加工厂,招聘和培训工人;让周会长扩大织工队伍,加快云锦织造;让卢文轩负责原料采购,确保原料充足。
一时间,泉州又进入了忙碌状态。临时药膏加工厂很快动工,温景然亲自设计厂房布局,购置防潮、熬药设备;周会长在苏州周边召集了两百多名熟练织工,分批次进行培训;卢文轩则奔波于苏州、武夷山、吕宋等地,采购蚕丝、茶叶、苏木等原料,确保供应无虞。
青娘则来回巡查各个环节,解决遇到的问题。临时厂房建设资金不足,她就从行会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补足;织工培训进度慢,她就请苏州的顶尖织工亲自授课;原料运输遇到阻碍,她就联系官府帮忙协调。在她的统筹安排下,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卢文轩看着忙碌却有序的景象,笑着对青娘道:“青娘,还是你考虑得周全。虽然延长了交货时间,但咱们准备充分,肯定能顺利完成订单。等西洋商人收到货物,咱们的名声就能传到欧洲了!”
青娘笑着说:“扩张的诱惑很大,但咱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能盲目冒进。只有稳扎稳打,确保品质,才能让扩张真正带来好处,让行会的生意越做越稳。”
此时的泉州港,赵老板已经派来了船只,等待第一批货物完成后运往西洋。青娘站在港口,望着远处的海面,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次西洋订单是行会扩张的重要一步,只要顺利完成,就能打开海外市场,让通商行会的名声不仅传遍全国,更能走向世界。但她也明白,扩张的路上会有更多的挑战,她必须带领行会众人,谨慎前行,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