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赐通商行会“御用贡品供应商”名号的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了全国。从京城的绸缎庄、药铺,到江南的茶市、苏州的织坊,再到岭南的港口、西北的边境集市,无人不知泉州有个通商行会,不仅手艺精湛、诚信经营,还得了皇家的亲笔认可。
这日清晨,青娘刚到行会大堂,就见卢文轩带着几名身着绸缎、气度不凡的商人等候在那里。卢文轩见青娘进来,立刻上前介绍:“青娘会长,这几位是京城最大的绸缎商张老板、杭州的茶商吴老板,还有广州的港口贸易商赵老板,他们都是特意从外地赶来,想和咱们行会合作的。”
张老板率先拱手,语气恭敬:“青娘会长,久仰大名!我在京城经营绸缎庄三十年,从未见过能得皇上御赐牌匾的织染商户,听闻您家的云锦纹样精美、质地坚韧,特来想订一批货,在京城的店铺专卖,价格方面您尽管开!”
吴老板也连忙道:“我是做茶生意的,江南、福建的茶我都收过,可自从尝过您家的御茶,才知道什么是好茶!我想和您签订长期协议,包下江南茶厂的一半茶叶,运往北方销售,保证按市价加两成付款!”
赵老板则笑着说:“我在广州港做海外贸易,经常和南洋、西洋的商人打交道,他们对东方的丝绸、茶叶和药膏需求量极大。若是能拿到您家的货,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咱们可以分成合作,我负责运输和销售,您负责供货,利润五五分账如何?”
青娘看着眼前的商人,心中虽有喜悦,却并未急于答应,而是笑着道:“多谢各位老板看得起通商行会。只是合作的事,还需仔细商议,比如货物的品质标准、供货周期、付款方式等,都要一一敲定,确保双方都不吃亏。不如先请各位老板参观咱们的染布庄、茶厂和加工厂,了解一下咱们的生产情况,再做决定?”
众商人欣然应允,跟着青娘先后参观了染布庄、药材加工厂和江南茶厂。在染布庄,他们看到织工们正在织造“百鸟朝凤”云锦,金线与绒线在织机上翻飞,纹样栩栩如生;在加工厂,温景然亲自讲解药膏的熬制过程,从药材甄选到火候把控,无一不精细;在茶厂,茶农们正在采摘嫩芽,炒茶师傅们技艺娴熟,茶香四溢。
张老板看着云锦织造过程,忍不住赞叹:“难怪能成为贡品,这般精细的手艺,果然名不虚传!我决定了,先订五十匹云锦,若是销路好,以后每月都订!”
吴老板品尝了刚炒制的龙井,连连点头:“好茶!比我之前收的任何茶叶都香!我现在就和您签协议,包下江南茶厂的茶叶,长期合作!”
赵老板则盯着药膏的包装,道:“西洋商人最看重包装和品质,您家的药膏包装精致、药效好,肯定能受欢迎。我想先运一批云锦、茶叶和药膏去南洋试试水,若是反响好,咱们就签订长期的海外贸易协议。”
青娘见众商人诚意十足,便和他们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送走商人后,卢文轩笑着道:“青娘,这下咱们行会可真是名声在外了!以前都是咱们主动去找供应商和买家,现在倒好,全国各地的商人都主动找上门来,生意真是越来越红火了!”
青娘点头道:“名声大了是好事,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咱们要确保每一批货物的品质都符合标准,不能因为订单多就降低要求,不然砸的是行会的招牌,更是皇上御赐的名声。你负责对接这些合作商人,跟进订单进度,有任何问题及时告诉我。”
“放心吧,我肯定盯紧!”卢文轩应道。
就在行会忙着对接各地订单时,西北边境的驿站传来消息——边境守将派人来采购大量的药膏和御寒的绸缎,说是边境士兵常年驻守在外,不少人得了风湿、冻疮,急需药膏治疗,绸缎则用来制作御寒衣物。而且守将听闻通商行会的货物品质好,特意指定要行会的产品,还说愿意先付一半货款作为定金。
青娘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温景然和周会长商议。温景然道:“边境士兵辛苦,咱们的药膏对风湿、冻疮确实有疗效,我可以特意调整配方,让药效更适合边境的气候。只是订单数量大,需要多雇些人手熬制,原料也要提前采购。”
周会长则道:“御寒绸缎需要用厚实的蚕丝织造,苏州的织工们已经在赶制京城和杭州的订单,可能需要再召集些临时织工,才能按时完成边境的订单。”
青娘道:“边境守将的订单事关士兵安危,咱们一定要优先完成。温大夫,你负责调整药膏配方,采购原料,再雇些熟练的熬药工人;周会长,你去苏州召集临时织工,挑选厚实的蚕丝,加快织造进度;我会安排行会的马车队,亲自押送货物去边境,确保能安全、按时送到。”
众人立刻按分工行动,温景然很快调整好了药膏配方,采购了足够的原料,雇了十多名熟练工人,日夜不停地熬制药膏;周会长在苏州召集了五十名临时织工,亲自指导他们织造御寒绸缎,确保质地厚实、保暖性好;青娘则准备了充足的干粮和护卫,等待货物完成后押送前往边境。
半个月后,药膏和绸缎全部制作完成,整整装满了十辆马车。青娘带着护卫和伙计们,赶着马车浩浩荡荡地前往西北边境。路途遥远,山路崎岖,还遇到了几次风沙天气,马车好几次陷在沙里,护卫和伙计们一起推车,浑身都沾满了沙尘。但青娘丝毫没有退缩,她知道,边境的士兵正等着这些货物,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误。
经过十多日的奔波,终于抵达了西北边境军营。守将亲自带人迎接,见青娘亲自押送货物,又看了看药膏和绸缎的品质,感动道:“青娘会长真是守信用、有诚意!我本以为这么远的路,最少要一个月才能送到,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到了,而且货物品质这么好,真是太感谢了!”
青娘笑着道:“将军客气了,士兵们驻守边境保家卫国,咱们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药膏是温大夫特意调整配方的,对风湿、冻疮疗效更好,绸缎也足够厚实,希望能帮到士兵们。”
守将让人检查货物,确认无误后,立刻让人支付了剩下的货款,还特意给青娘送了一面“心系边关”的锦旗,说要向朝廷禀报行会的义举。
青娘押送货物返回泉州时,守将的奏折已经送到了京城。皇上看到奏折后,对青娘的义举赞不绝口,特意下旨嘉奖,赐给青娘“女商楷模”的称号,还让户部给通商行会减免半年的赋税。
旨意传到泉州时,整个泉州城都轰动了。官府的官员亲自上门道贺,各地的商人更是蜂拥而至,想要和行会合作。行会的订单排到了半年后,染布庄、茶厂和加工厂都在日夜不停地生产,伙计、织工、茶农们的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大家都对青娘感激不已。
青娘站在行会大堂,看着墙上的“诚信商户”“心系边关”两块牌匾,又看着各地送来的合作书信,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知道,行会能有今天的声名,不仅是因为品质好、诚信经营,更是因为大家始终记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无论是皇家贡品,还是边境订单,或是各地商人的采购,他们都用心对待,从不敷衍。
温景然走进大堂,看着青娘,笑着道:“现在咱们行会的名声传遍了全国,连西北边境的人都知道了。沈公子要是回来,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青娘笑着说:“等他回来,咱们的东洋商路和南洋商路也能对接上,到时候行会的生意就能做到海外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大乾的好货物、好手艺。”
此时的泉州港,往来的船只上都堆满了通商行会的货物,有运往京城的云锦,运往北方的茶叶,运往南洋的药膏,还有运往边境的绸缎。船只扬帆起航,将行会的货物和名声带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青娘站在港口的阁楼上,望着远方的船队,心中充满了信心。她知道,全国的声名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会带着行会众人,继续坚守品质与诚信,让通商行会的名字响彻更多地方,让大乾的手艺和货物走向更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