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停在天明前,城隍庙前的青石板还带着潮意。青娘推开新租的铺面门,抬头便看见屋檐角落的水痕蜿蜒而下——昨夜又漏了。
青娘想: 漏雨的屋顶,冷清清的铺,三天没开张,三家老染坊还在街口打价格战。这样下去,怕是撑不过月头。
阿福抱着一捆刚洗好的布,苦着脸道:\"老板娘,街口又挂出'染蓝半价'的牌子了。要不我们也……\"
青娘说: \"我们不降价。降价容易,做回头客难。先把屋顶补好,再想办法。\"
她亲自爬上梯子,用旧油纸和稻草堵住漏洞。下来时,指尖沾了灰,她却笑了:\"漏的是雨,不是心。心若稳,生意就稳。\"
午后,城隍庙香客渐多。青娘站在门口观察良久,忽然眼前一亮——几乎每位香客都带着平安符,符袋多是旧布做的,颜色暗沉,有的甚至起了毛边。
青娘想: 若用我染的新布做符袋,免费送给香客,袋底绣上\"青娘染坊\",既做了善事,又能让大家记住我的名字。
她立刻行动,挑出几块染好的浅色布,剪裁成小巧的符袋。阿福不解:\"老板娘,这送出去,可就是白送啊。\"
青娘说: \"账要分两头算。袋是小,名是大。人记住了'青娘染坊',日后需要染布,便会想到我们。\"
傍晚,香客散去时,青娘已送出二十多个符袋。有位中年妇人接过袋子,摸了摸布面,惊讶道:\"这布细滑,颜色也好看。姑娘,你这布怎么卖?\"
青娘想: 来了,第一声问价。
她笑着引妇人进屋,展示了几匹用槐花染的米黄、野艾染的浅青布。妇人看得眼睛发亮:\"我家闺女秋后出嫁,正愁找不到合心意的嫁妆布。这颜色清雅,不染俗。\"
青娘说: \"这是我自己试的方子,米黄取'金谷盈仓'的吉意,浅青取'青云直上'的好兆头。若您不嫌弃,我还可以请绣娘在边角绣上喜字或并蒂莲。\"
妇人喜出望外:\"真能这样?那太好了!\"
青娘想: 第一单,成了。
送走客人,青娘的心里像点了一盏灯。她坐下来,认真记录:米黄、浅青、嫁妆、绣字。这些词在她脑海里连成线,渐渐织成一幅图——避开红蓝黑的常规色,走清雅路线,主打姑娘嫁妆布,与绣娘合作,推\"染+绣\"套餐。
青娘说: \"做生意,不怕慢,就怕停。我们走自己的路。\"
几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节奏。院子里来不及收的布被雨水浸透,颜色深浅不一。阿福急得直跺脚:\"这下完了,这批布废了!\"
青娘却异常冷静。她蹲下,用手摸了摸布面,又闻了闻:\"没废。雨水中混了屋檐冲刷下来的草木灰,反而让布面更挺括。\"
青娘想: 草木灰有收敛作用,也许能让布更耐脏?若真是这样,倒是因祸得福。
她把浸灰的布和普通染布各剪一小块,用同样的脏水擦洗。果然,浸灰的那块去污更容易,晾干后颜色也更稳。
青娘说: \"阿福,烧一锅干净的草木灰水。我们把染好的布再浸一遍,拧干,阴干。记住,不要暴晒。\"
几天后,一位常年做家务的大婶来店里,青娘特意让她试擦那块\"浸灰布\"。大婶惊讶道:\"这布真耐脏!擦两下就干净了,不像我家那块,越擦越黑。\"
青娘想: 有了!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产品——家用耐脏布。
她当即写下新招牌:\"家用耐脏布——米黄浅青,嫁妆喜布,染绣一体\"。阿福担忧:\"老板娘,这名字太直白了吧?\"
青娘说: \"名字直白,用处明白。市井生意,讲究实在。\"
消息很快传开,来店里的人渐渐多了。不仅有准备嫁妆的人家,还有不少寻常百姓。有人问价,有人看样,有人干脆把家里的旧布拿来,要求按\"耐脏法\"重染。
青娘想: 从免费符袋,到嫁妆套餐,再到耐脏布,这一步步,都是被逼出来的。可正是这些\"逼\",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路。
傍晚,顾云舟来访。他站在门口,看着那块新招牌,眼中带着笑意:\"青娘,你这招牌,倒像一句实在话。\"
青娘说: \"做生意,说实在话,做实在事。回头客才会多。\"
顾云舟点点头,目光落在院中晾晒的布上:\"你用草木灰处理布匹,倒是个巧法子。可这法子,别人学去了怎么办?\"
青娘想: 学不去的,是用心。是一次次试错,一次次改进,是把顾客的难处当成自己的难处。
她笑道:\"学去也无妨。做生意,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各做各的好。我要做的,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夜深人静,青娘在账本上写下今日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比起前几日的空白,已是天壤之别。她合上账本,望向窗外的夜空。雨后的星星格外明亮。
青娘想: 雨会停,路会明。只要心里有光,脚下就有路。
她轻声道:\"明日,去请那位绣娘来店里坐坐。染与绣,本就是一对好姐妹。\"
窗外,城隍庙的钟声敲了三下,仿佛在为她的决定作证。青娘熄了灯,心里却亮着一盏不灭的小灯——那是她的信念,也是她的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