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染坊的木杆上还挂着几匹未收的青布,布料在夜风里轻轻晃着,把月光剪成细碎的影子。青娘喝着温热的粥,忽然想起王阿婆——上次寄回青石村的点心,不知道阿婆尝了没有,村里的浮萍塘,如今是不是还被村长攥在手里。
“等知府衙门的订单定下来,咱们就回青石村一趟吧。”青娘放下粥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木桌边缘,“一来跟村民说种草木的事,二来也看看阿婆,顺便问问村长那浮萍塘的情况。要是他还霸着,咱们得想办法让村民们拿回使用权——毕竟浮萍是染布的好原料,村民自己种,总比被他拿捏着强。”
沈砚点头应着,又舀了一勺粥递过去:“你放心,回去的时候我跟你一起。村长要是敢刁难,咱们就找村里的长辈评理——你现在在县城有生意,还帮村民找了种草木的活计,长辈们肯定站在你这边。”
两人正说着,院门外忽然传来轻轻的敲门声,不重,却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青娘心里一紧——这时候会是谁?沈砚起身拿起油灯,走到门边轻声问:“谁啊?”
“是我,张顺。”门外传来一个有些沙哑的声音。
青娘愣了愣——张顺是张记染坊的伙计,上次就是他偷偷往染缸里藏了发霉的破布。他这时候来做什么?沈砚也皱起眉,却还是拉开了门帘。
张顺站在门外,手里提着个布包,头垂得低低的,不敢看他们。油灯的光映在他脸上,能看到他眼角的淤青,像是刚挨过打。“青娘姑娘,沈小哥,我……我是来赔罪的。”他声音发颤,把布包递过来,“这是我家掌柜让我送的,里面是二十匹细棉,说之前害你染坏了布,用这个补偿你。”
青娘没接布包,只是看着他:“张掌柜让你来的?还是你自己想来的?”
张顺的头垂得更低了:“是……是我自己想来的。上次的事,是我不对,我不该听掌柜的话,往你染缸里藏破布。后来掌柜被李掌柜教训了,回来就把我打了一顿,还扣了我三个月的工钱……我知道错了,求你们别记恨我,我也是没办法,家里有老母亲要养,不敢不听掌柜的话。”
看着他可怜的模样,青娘心里软了软。她接过布包,打开看了看,里面确实是二十匹上好的细棉,足够她染好几批布了。“布我收下了,也算你赔罪了。”青娘语气缓和了些,“不过你要记住,做生意要讲良心,靠耍手段害人,终究是会遭报应的。以后别再做这种事了,要是张掌柜再逼你,你可以来找我,或许我能帮你找个别的活计。”
张顺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感激:“真的吗?青娘姑娘,你愿意帮我?”
“只要你肯好好干活,不做坏事,我自然愿意帮你。”青娘点点头,“我这染坊以后生意会越来越多,正需要个帮手。你要是愿意,明天就来这里干活,我每月给你五十文工钱,管一顿午饭,怎么样?”
张顺激动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连忙磕头:“谢谢青娘姑娘!谢谢青娘姑娘!我一定好好干活,绝不再做坏事!”
沈砚在一旁看着,心里也佩服青娘的度量——不仅不记恨张顺,还给他找活计,这样的人,难怪能把生意做起来。
送走张顺,青娘把布包放进屋里,转身对沈砚道:“其实张顺也挺可怜的,不过是个被掌柜逼着干活的伙计。咱们给了他一条活路,他以后肯定会好好帮咱们,也能少个敌人,多个朋友。”
沈砚笑着点头:“你说得对。以后咱们染坊有了帮手,你也能轻松些,不用什么事都自己扛着。”
接下来的几日,青娘一边忙着染布,一边教张顺做些杂活——煮染料、晾布、打扫染坊。张顺干活很勤快,也很细心,学东西很快,没几天就能帮上不少忙。青娘看在眼里,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转眼到了知府衙门管家来的日子。那天一早,青娘就把染坊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最好的染布挂在木杆上,还煮了艾草水,让染坊里满是清香。沈砚和张顺也早早地做好了准备,站在院门口等着。
没过多久,一辆马车停在了染坊门口。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留着山羊胡的男人从马车上下来,身后跟着两个随从——正是知府衙门的王管家。青娘连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个礼:“王管家,欢迎您来我的染坊。”
王管家点了点头,目光在染坊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了挂着的布上。他走到布前,伸手摸了摸,又闻了闻,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这布染得不错,颜色匀,手感软,还有股清香味。李掌柜说你这布能驱虫,可有凭据?”
青娘早有准备,从屋里拿出一个装着艾草虫的纸包,像上次给李掌柜看那样,把虫子撒在布上。王管家看着虫子绕着布走,眼里露出惊讶的神色:“果然能驱虫!这布做嫁妆,再合适不过了——大小姐最怕虫咬,要是嫁妆里有这样的布,肯定会高兴。”
青娘笑着说:“王管家放心,我这布不仅能驱虫,还耐洗、不褪色。您要是不信,可以拿一块布回去试试,洗几次就知道了。”
王管家点点头,又道:“知府大人想给大小姐做十套嫁妆,每套都需要大量的染布,颜色要多样,还要有些好看的花纹。你能做到吗?”
“能!”青娘连忙点头,“我现在能染出青色、蓝色、黄色、紫色等多种颜色,还能在布上染出树叶、花朵的花纹,保证让大小姐满意。您要是确定订,我可以先染几块样布给您送去,您让大小姐选选颜色和花纹。”
王管家满意地点头:“好!那你就先染十块样布,三天后送到知府衙门。要是大小姐满意,咱们就订两百匹布,每匹三百文,怎么样?”
三百文一匹!青娘心里一阵激动——这可是她迄今为止接到的最大的订单,也是最高的价钱。她连忙道:“谢谢王管家!我一定好好染样布,保证让大小姐满意。”
王管家又在染坊里看了看,才带着随从离开。看着马车远去的背影,青娘、沈砚和张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张顺激动地说:“青娘姑娘,咱们接到知府衙门的订单了!以后咱们的染坊,肯定会越来越有名!”
沈砚也笑着说:“这下你放心了吧?你的手艺,连知府大人都认可了。以后咱们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青娘心里满是欢喜,却也没有放松:“咱们还不能高兴得太早,样布还没染好,得抓紧时间,保证每一块样布都完美无缺。张顺,你帮我准备染料;沈砚,你去布庄买些最好的细棉回来,咱们下午就开始染样布。”
两人连忙点头,分头去准备。青娘站在染坊里,看着挂着的布,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想起在青石村的日子,想起第一次染布换粮的紧张,想起被村长诬陷的委屈,想起刚到县城的迷茫……那些艰难的日子,如今都成了她成长的阶梯。
她知道,这次接到知府衙门的订单,只是她商业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以后,她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也会有更多的机会。但她相信,只要她守着手艺和真诚,带着身边的人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把草木染的生意做得更大,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普通人靠手艺谋生,靠真诚成事。
下午的时候,沈砚买来了细棉,张顺也准备好了染料。青娘亲自掌勺,煮着不同颜色的染料,沈砚和张顺在一旁帮忙,染坊里一片忙碌的景象。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青娘专注的脸上,落在飘动的布料上,落在三人忙碌的身影上,像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
青娘看着锅里翻滚的染料,嘴角露出了笑容。她知道,她的乡土求生之路,已经走得越来越稳,而她的商业智慧,也会在这一步步的实践中,越来越成熟。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已经准备好了——带着手艺,带着真诚,带着身边的朋友,一起走向更远的地方,创造属于他们的民间商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