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五分,明泽医院中枢指挥中心的晨光刚漫过30米巨幕的底边,行政+人事主管林薇的终端已收到沈知行的紧急指令:“立即对接全国top3医学大学招生办,为景初、景行开通专项咨询通道;协调各中心制定实习轮岗计划,明泽一号系统权限同步开放。”她指尖翻飞间,人事系统已弹出两所大学的招生联系方式,明泽一号自动标注出“临床肿瘤专业”“康复医学专业”的历年分数线与招生要求,算力占用率仅0.3%。
六点四十分,沈知行与苏晴步入指挥厅,巨幕已在白班模式下全速运转。十二大核心中心的运行指示灯悉数为绿,罕见病中心、婴儿中心的热力图呈浅红色铺展,顶端核心数据栏实时跳动:当日接诊量(实时):8800人次 | 当日医保报销(实时):2960万元。资金主管周明、电力主管程昱等五位助手已在临时工位就绪,面前的分屏各自显示着分管领域的关键数据。
“林薇,招生办对接得怎么样?实习计划有初步框架了吗?”沈知行走到主控制台前,指尖轻点科研中心模块——景初已提前到岗,正通过终端调试菌群模拟程序,屏幕角落标注着“系统权限:实习研究员(临时)”。林薇立刻起身应答:“已和协和、同济招生办取得联系,他们同意开通专项咨询,明泽一号把两位孩子的在校成绩、科研\/临床实践记录整理成了电子档案,随时可发送。”
苏晴补充道:“实习计划按‘轮岗制’设计,景初先在科研中心跟着李教授熟悉流程,每月穿插肿瘤科、罕见病中心实践;景行以康复中心为核心,同步参与婴儿中心的儿童康复项目。”她看向程昱,“电力和网络要给孩子们的实习终端开‘优先通道’,调数据时不能卡顿。”程昱立刻回应:“已在电力负载预案中标注‘实习专属算力’,预留5%额度,网络带宽单独分配2Gbps,绝对保障。”
七点整,早高峰的浪潮如期涌来。313专科中心的心内科候诊人数瞬间突破600人,巨幕右侧弹出刺眼的深红预警。“明泽一号,激活6间临时诊室,调度后勤中心的机动医护与康复设备!”沈知行对着遥控器下令,周明同步跟进:“医保报销系统已扩容,刚才1分钟内提交了150笔单据,处理零延迟,资金池余额充足。”
赵磊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设备已按量子计算机规划的路线出发,避开门诊人流,预计1分20秒抵达临时诊室!”江晓补充:“网络传输速率稳定在18Gbps,候诊叫号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同步顺畅,没出现任何数据断层。”苏晴盯着婴儿中心的分屏:“NIcU刚收治1例早产儿,明泽一号已生成初步护理方案,景行的实习终端能访问相关数据吗?”林薇点头:“权限已开通,他能查看脱敏后的病例资料,不能修改,确保患者隐私。”
八点三十分,沈知行通过中枢系统联动科研中心。景初正跟着李教授分析菌群数据,终端上弹出明泽一号的提示:“已筛选出与患者肿瘤分型匹配的3组菌群模型,算力支撑已就绪”。“景初,试着用系统自带的模拟工具推演下配伍效果,有不懂的随时问李教授,或远程喊我们。”沈知行的声音透过终端传来,景初立刻应答:“收到爸!明泽一号的推演速度好快,比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快十倍。”
与此同时,苏晴对接康复中心。景行正协助护士调试智能训练设备,屏幕上突然弹出明泽一号的优化建议:“患者肌力4级,建议将阻力从15N降至12N,运动频率上调0.2hz”。“按系统提示调,这是量子计算机结合上千例病例算出来的参数,比经验判断更精准。”苏晴的远程指导让景行信心倍增,调整后患者果然反馈“更省力了”。
上午十点,医保报销金额突破1.1亿元,接诊量攀升至3.2万人次。林薇带来招生办的最新消息:“同济招生办刚回复,愿意给景初、景行安排线上宣讲会,明泽一号已把时间定在明天下午三点,同步到了全家的日历。”周明笑着补充:“实习期间的补助标准也定好了,按正式员工的80%发放,财务系统已录入参数,下个月自动到账。”
十一点半,巨幕突然弹出科研中心的紧急请求:“菌群模拟遇到数据瓶颈,需要追加10%算力支撑!”景初的远程求助同步传来:“爸,有组基因序列比对卡住了,明泽一号提示算力不足。”沈知行立刻调整分配方案:“把管理中心的冗余算力调5%给科研中心,再从夜间储备算力里划5%,优先保障模拟需求。”程昱迅速操作:“电力负载同步上调,确保算力切换时设备稳定运行。”半分钟后,景初的欢呼声传来:“通了!明泽一号算出来了,匹配度92%!”
中午十二点,接诊高峰暂歇。五位助手轮流去休息室用餐,沈知行与苏晴坚守在指挥台。巨幕上,景初在科研中心吃着盒饭还盯着数据,景行在康复中心帮患者倒水的身影出现在监控画面里。“你看他们,一点不娇气,知道主动做事。”苏晴的语气里藏着欣慰,沈知行点头:“有明泽一号兜底,他们能少走很多弯路,但真正的本事,还得在实践里磨。”
下午两点,313专科中心的骨科接诊了1例老年骨折患者,术后需要定制康复方案。“让景行试着做初步方案,明泽一号同步生成参考版本,两者对比着来。”沈知行下令,半小时后,景行的方案与系统版本同时出现在巨幕上——前者贴合患者生活习惯,后者参数更精准。“把两者结合,这就是‘人机协同’的意义。”苏晴远程指导,景行立刻修改,最终方案获得科室主任的认可。
三点十五分,林薇将实习轮岗表同步至巨幕:“未来六个月的计划都排好了,景初每月第一周在科研中心,后三周去临床科室;景行以康复中心为核心,每两周去婴儿中心学习儿童康复。”她指向表格备注栏,“明泽一号会提前三天推送‘实习重点’,比如下周要学的‘菌群方案录入规范’‘智能设备校准流程’。”
四点半,科研中心传来喜讯:景初参与的菌群模拟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明泽一号将数据同步至肿瘤科后,已应用于2例患者的辅助治疗。“这孩子有灵性,一点就通,再跟着明泽一号练半年,数据分析能力能赶上老研究员。”李教授的夸赞透过终端传来,沈知行与苏晴相视而笑。
傍晚六点,白班接近尾声,巨幕核心数据定格:当日接诊量(最终):8.7万人次 | 当日医保报销(最终):1.93亿元。十二大核心中心运行平稳,算力占用率最高仅20%,电力、网络等保障数据均在正常区间。五位助手提交完当日工作汇报,林薇最后说道:“招生办的宣讲会链接已发至两位孩子的终端,明泽一号设置了提醒,明天不会忘。”
七点,沈知行与苏晴回到家。景初正对着终端整理科研数据,屏幕上的明泽一号不时弹出优化建议;景行在翻看康复医学的教材,旁边放着实习笔记。“今天的实习感觉怎么样?明泽一号的权限用着顺手吗?”苏晴递过水果,景初立刻点头:“太顺手了!能直接调临床病例数据,模拟起来特别有代入感。”景行补充:“康复中心的老师说我调设备的参数和明泽一号差不多准,都是跟着系统学的。”
沈知行坐在沙发上,看着儿女专注的模样,想起中枢巨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与两人忙碌的身影。明泽一号的算力为青春铺好了路,而中枢的坚守与家庭的期许,正陪着他们一步步走向医学的星辰大海。夜色渐深,客厅的中枢分屏依旧亮着,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医院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