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赵乾大师纪念仪式在其名下的“振威武馆”举行。
武馆门前车水马龙,白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庄重而肃穆。
来自天南地北的武道名宿、赵乾生前好友、门人弟子,以及各方势力的代表络绎不绝。
空气中弥漫着香火气息与一种无形的压抑,哀乐低回,却压不住那潜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
当林默一行人抵达时,并未引起太多普通宾客的注意。
林默周身那层“迷神之力”依旧存在,在旁人眼中,他只是一个气质尚可、跟在几位女士身后的普通青年,极易被忽略。
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他身侧的陈婉清。
她今日并未刻意收敛气息,一袭素雅的长衣,身姿挺拔,清丽绝伦的容颜上带着淡淡的疏离与肃穆。
她仅仅是站在那里,便如同一柄收入鞘中的绝世名剑,虽未出锋,但那隐隐透出的、迥异于寻常武者的凛然气度与隐约的灵力波动,让许多感知敏锐的武道高手和隐藏在人群中的修行者心中凛然!
“此女是谁?好独特的气质!”
“她身上的气息……不似内力,更为缥缈凌厉!”
“她不是林神仙的弟子陈婉清吗?她居然也来了?”
窃窃私语在人群中流传,无数道或好奇、或审视、或凝重的目光落在陈婉清身上,进而也带着探究扫过她身旁看似平凡的林默,以及紧挨着林默、神色带着一丝紧张与决然的郑芸。
郑芸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目光,如同针扎一般,尤其是其中几道,冰冷而充满恶意,来自赵家族人聚集的方向,也来自一些衣着华贵、气派不凡的生面孔——那很可能就是江北李家的人。
她下意识地挺直了脊梁,握紧了手中装有文件的包,目光坚定地望向武馆大门。
就在这时,人群忽然产生一阵细微的骚动。
一位身着玄色古朴道袍,头戴玉冠的年轻道人,步履从容地走了过来。
他面容俊朗,眼神温润中带着一丝超然物外的淡漠,周身仿佛萦绕着一层淡淡的清气,与周遭的武者气息格格不入,正是昆仑弃徒玄玑子。
他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全场目光。
“是昆仑的仙师!”
“没想到昆仑方外之人也来悼念赵大师!”
“果然气度非凡!”
玄玑子对周围的议论和目光恍若未闻,他先是朝着武馆大门微微颔首,算是致意。
然而,当他目光扫过人群时,却不着痕迹地在陈婉清所在的位置停顿了一瞬。
那目光,并非寻常的打量,而是一种带着审视、探究,以及一丝隐晦挑战意味的凝视!
虽然只是一闪而逝,快得让旁人无法捕捉,但如何能瞒过林默与陈婉清的感知?
陈婉清眼神微冷,上前半步,隐隐将林默护在身后侧,清冷的目光与玄玑子隔空相触,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火花溅射。
玄玑子感受到陈婉清目光中的警惕与不容侵犯,嘴角似乎勾起一抹极淡、难以察觉的弧度,随即移开目光,仿佛无事发生般,随着人流缓步走入武馆。
但他那隐晦的一瞥,如同在暗流涌动的湖水中投下了一颗石子,预示着这场纪念仪式,绝不仅仅是追思那么简单。
风暴,正在酝酿。
而处于风暴边缘的郑芸,握紧文件袋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知道,该来的,终究要来。
武馆正厅,灵堂肃穆。
赵乾的巨幅遗像高悬,香烛缭绕,气氛沉重。
仪式在主祭人悲怆的引领下有序进行,追忆着赵乾大师的生平事迹、武道贡献以及在倭国的壮烈牺牲,引得在场许多与其交好或敬佩其人的武者唏嘘不已,悲愤交加。
哀思的气氛逐渐达到高潮。
然而,就在主祭人声音哽咽,准备引领众人行最后鞠躬礼时——
“无量天尊!”
一声清越的道号如同金玉交鸣,骤然响起,硬生生打断了哀思的流程!
众人愕然望去,只见那位气质出尘的昆仑修士玄玑子,不知何时已越众而出,立于灵堂前方,直面众人。他脸上带着一种悲天悯人却又隐含愤慨的复杂神情,瞬间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赵道友武道通神,为国捐躯,贫道虽乃方外之人,亦感同身受,五内俱焚!”
玄玑子先是朝着赵乾遗像郑重一揖,语气沉痛。
但下一刻,他猛地转身,目光如两道冰冷的闪电,骤然射向宾客席中侍立在林默身侧、气质清冷卓绝的陈婉清!
那目光中的“悲愤”瞬间转化为锐利的“质问”!
“然!”
他声调拔高,字字铿锵,如同惊雷炸响在灵堂之上。
“近日贫道偶闻一事,关乎赵道友陨落之真相,心中疑窦丛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今日当着赵道友英灵,当着天下英雄之面,贫道斗胆,要向陈婉清陈仙子,以及……”
“……以及她身后之人,讨一个说法!”
“轰——!”
整个灵堂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哗然!
质疑陈仙子?
质疑那位神秘的林先生?
在这庄严肃穆的纪念仪式上?
还是由一位昆仑修士发起?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婉清和玄玑子身上,震惊、不解、茫然、还有一丝被挑起的好奇与猜疑,在人群中迅速蔓延。
玄玑子对周围的反应似乎早有预料,他毫不退缩,声音带着强烈的煽动性,继续他的指控:
“众所周知,陈仙子于倭国追随其师,亦展现出不俗手段,令人钦佩!”
他先是抬了一句,随即话锋急转直下。
“然!据贫道所知,在赵乾道友遭遇倭人卑鄙暗算,力战而亡的前后关键数日,陈仙子其师……身在何处?”
他刻意停顿,让这个尖锐的问题在每个人心中回荡。
“彼时倭国局势危殆,赵道友等人正需强援,尔等却行踪成谜,杳无音信!待到赵道友慷慨殉国,尔等便适时出现,携无敌之姿横扫倭国,揽尽荣光……此间时机之巧合,未免令人……浮想联翩!”